科学与中国巡讲团院士专家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院士专家介绍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忠贤院士

简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曾在英国、美国的实验室进修和做访问学者。除参加国防任务(1967-1972)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1976年起开始探索高温超导体研究至今。1987年与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铜氧化物超导体,2008年发现临界温度50K以上系列铁基超导体。

曾获TWAS物理奖(1987)、陈嘉庚物质科学奖(1988)、Matthias奖(2015)、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2014)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2013)等奖项。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学荣誉理学博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摘要:

报告题目:超导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发现的领域

武向平院士

简历:男,1961年1月生,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包括宇宙中的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团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宇宙再电离探测,主持了在天山地区开展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部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摘要:浩瀚的宇宙,在经历了138亿年的沧桑岁月后,其未来命运将向何处去?天空中闪烁的点点恒星,在宇宙中的份量微不足道,恒星的光辉随着宇宙的演化终将散去。而近年来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进一步加速了灿烂多姿的宇宙走向消亡的进程。

黑暗主导着我们今天的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将主宰未来宇宙的命运。今天,当人们已经习惯使用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类似于宇宙“幽灵”的名词来描述宇宙的时候,却无法理解其中隐藏的奥秘,甚至无法寻找到这些无处不在的黑暗“幽灵”。

揭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神秘面纱必将带来一次物理学甚至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变革。今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正在为之寻找最终的答案。

报告题目:宇宙的命运

沈保根院士

简历:1952年9月生于浙江平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等。长期从事磁性物理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等。

摘要:介绍磁现象以及磁材料与应用,重点介绍稀土永磁材料、磁存储材料和磁制冷材料等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应用。磁性材料不仅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家用电器、电机仪表和移动电话等民用产品,更是信息通讯、电子对抗、精确制导、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等、航天和尖端技术领域重要的基础材料,报告从磁性材料的应用需求介绍它们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尖端应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报告题目:我们生活在磁的空间里

摘要:稀土元素是不可再生的地质矿产资源,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磁学、光学、电学等物理性质。稀土磁性材料是稀土元素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电机、汽车、交通、能源、家电等民用产品领域,更是国防尖端技术领域重要的基础材料。报告介绍我国稀土资源的现状,稀土资源平衡、高效利用和稀土磁性材料研究的意义,重点介绍稀土永磁和磁热效应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尤其是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与微结构对矫顽力的影响以及一级相变体系和低温大磁热效应材料在磁场诱导下的磁相变与磁

热效应的关系。

报告题目:稀土资源高效利用与稀土磁性材料

杨元喜院士

简历: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副总设计师,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任教授,1995年美国德州大学空间中心访问学者,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德国波恩大学洪堡研究学者,1998-2009任西安测绘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3科技部863项目及重点研发项目。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共完成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30多篇,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摘要:日常生活中始终离不开两大信息:时间和空间。古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北斗恒星进行定向、定时、定春秋,并发明了指南针,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往来。指南针的发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导

航的极大贡献。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中国又建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即将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卫星导航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具有美国GPS的基本导航定位功能,而且具有位置报告、短报文通信和双向定时功能。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对中国及周边区域的导航、定位、授时用户作出贡献,而且也将对全球用户作出显著贡献。本报告侧重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现状、未来发展及主要应用,分析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报告题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马志明院士

简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狄氏型与马氏过程领域有突破性贡献。近年来关注概率统计与生命、信息等其它领域的交叉。曾在199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邀请报告,在2008年第七届国际概率统计大会作Medallion Lecture。曾获包括Max-Planck研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在内的若干奖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数理统计学会(IMS)Fellow。曾担任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曾任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委员(2003-2006)、副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