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八、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3、短期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库券利率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将隔夜拆借贷款利率作为货币 政策的操作目标。
联邦基金市场或是隔夜拆借利率市场都是统一含义, 反应的是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和供给状况
缺点:依赖于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五、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1、中长期利率 优点:①中央银行控制性强
r1
Md2 Md r2 Md1 r*
r1
利率目标
M* 货币供给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 需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利率便无法控 制。
M*
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需 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则无法控 制货币供应量。
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 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时, 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多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
1950年,抑制通货膨胀;
1977《联储改革法》明确规定,联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是有效地促进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保持长期利率合 理地上升;
2、英国 1946-80年代 多重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开始 通货膨胀目标制
1%-4%的通货膨胀目标 后又改为2.5%的点目标 3、欧洲中央银行 1998年10月13日,物价稳定应当被定义为,欧元区综合消费
第八章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操作目标 基础货币
准备金 短期利率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 汇率
最终目标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 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 指标; 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 目标(指标)之间
②便于观测,随时调节 ③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④可以及时传递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点:①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利利率,难以 到真实 利率 数据 ②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联动性状况影响货币政策效 果 ③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影响的是短期利率,对中长期利 率影响较慢
在我国因为主要利率都是管制的,所以,利率就无法作为中间指 标,只能作为工具使用。
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 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经济增长 平衡国际收支
二、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币值稳定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 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和其他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 1、单目标论 2、双目标论 3、多目标论
四、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1、存款准备金 优点: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缺点:超额准备金控制比较弱
2、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 币乘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基础 货币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在金融市场 发展比较落后、现金流通比率较高情况下,基础 货币比单纯准备金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更强。
1、美联储中介指标的选择 第一阶段——银行信贷(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货币供给量(20世纪70~80年代) 第三阶段——多种经济变量的目标体系(20世纪80~90年代) 第四阶段——联邦基金利率(1994~)
2、货币供应量
优点: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 的控制力较强;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
缺点: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
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可同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Md2 Md r2 r* Md1
2、近期指标:短期利率、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远期指标:中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 汇率
二、中间目标的特征 1、控制启动器 2、传导指示器 3、反馈显示器
三、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 1、主要标准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2、客观条件
受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 化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选择方式 1、相机选择 2、临界点选择 3、轮番突击选择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出现
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 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直接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 (比如,年通货膨胀率为1% ~ 3%),以此加强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和 目标的理解。与以往货币政策范式不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对诸 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中间变量”规定确定数值,而是将视野直接指向 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 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 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
自1989年新西兰率先倡导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目 前已有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等工业化国家和以色列、 捷克、波兰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实 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条件
预测目标的准确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 货币政策目标单一 对央行要求严格
四、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3、信贷规模 贷款=存款+现金 优点:在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 ①信贷规模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相关性 ②可测性强 ③较好的可控性 缺点: ①多种渠道融资,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相关
性弱 ②行政手段调节,难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4、汇率 适合经济规模小、外向性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 容易受到投机性冲击
七、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物价指数的年增长不超过2% 4、日本 追求价格稳定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5、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规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 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体系
一、概念及内容
1、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 传导性金融变量。
1、美国联邦储备管理体系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13《联邦储备法》规定联储的职能是:“提供一种具有 弹性的货币”,可见在当时对美联储的要求是根据商业活 动的周期性变化,向银行提供季节性信贷,以减轻资金短 缺对经济造成的波动,避免金融恐慌的出现;
1946《就业法》要求政府以充分就业、充分产出和充分购 买力为宗旨。因此,充分就业也就成为但是货币政策的首 要目标;
3、短期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库券利率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将隔夜拆借贷款利率作为货币 政策的操作目标。
联邦基金市场或是隔夜拆借利率市场都是统一含义, 反应的是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和供给状况
缺点:依赖于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五、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1、中长期利率 优点:①中央银行控制性强
r1
Md2 Md r2 Md1 r*
r1
利率目标
M* 货币供给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 需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利率便无法控 制。
M*
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需 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则无法控 制货币供应量。
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 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时, 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多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
1950年,抑制通货膨胀;
1977《联储改革法》明确规定,联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是有效地促进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保持长期利率合 理地上升;
2、英国 1946-80年代 多重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开始 通货膨胀目标制
1%-4%的通货膨胀目标 后又改为2.5%的点目标 3、欧洲中央银行 1998年10月13日,物价稳定应当被定义为,欧元区综合消费
第八章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操作目标 基础货币
准备金 短期利率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 汇率
最终目标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 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 指标; 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 目标(指标)之间
②便于观测,随时调节 ③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④可以及时传递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点:①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利利率,难以 到真实 利率 数据 ②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联动性状况影响货币政策效 果 ③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影响的是短期利率,对中长期利 率影响较慢
在我国因为主要利率都是管制的,所以,利率就无法作为中间指 标,只能作为工具使用。
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 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经济增长 平衡国际收支
二、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币值稳定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 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和其他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 1、单目标论 2、双目标论 3、多目标论
四、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1、存款准备金 优点: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缺点:超额准备金控制比较弱
2、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 币乘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基础 货币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在金融市场 发展比较落后、现金流通比率较高情况下,基础 货币比单纯准备金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更强。
1、美联储中介指标的选择 第一阶段——银行信贷(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货币供给量(20世纪70~80年代) 第三阶段——多种经济变量的目标体系(20世纪80~90年代) 第四阶段——联邦基金利率(1994~)
2、货币供应量
优点: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 的控制力较强;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
缺点: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
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可同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Md2 Md r2 r* Md1
2、近期指标:短期利率、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远期指标:中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 汇率
二、中间目标的特征 1、控制启动器 2、传导指示器 3、反馈显示器
三、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 1、主要标准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2、客观条件
受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 化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选择方式 1、相机选择 2、临界点选择 3、轮番突击选择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出现
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 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直接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 (比如,年通货膨胀率为1% ~ 3%),以此加强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和 目标的理解。与以往货币政策范式不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对诸 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中间变量”规定确定数值,而是将视野直接指向 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 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 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
自1989年新西兰率先倡导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目 前已有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等工业化国家和以色列、 捷克、波兰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实 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条件
预测目标的准确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 货币政策目标单一 对央行要求严格
四、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3、信贷规模 贷款=存款+现金 优点:在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 ①信贷规模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相关性 ②可测性强 ③较好的可控性 缺点: ①多种渠道融资,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相关
性弱 ②行政手段调节,难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4、汇率 适合经济规模小、外向性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 容易受到投机性冲击
七、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物价指数的年增长不超过2% 4、日本 追求价格稳定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5、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规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 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体系
一、概念及内容
1、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 传导性金融变量。
1、美国联邦储备管理体系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13《联邦储备法》规定联储的职能是:“提供一种具有 弹性的货币”,可见在当时对美联储的要求是根据商业活 动的周期性变化,向银行提供季节性信贷,以减轻资金短 缺对经济造成的波动,避免金融恐慌的出现;
1946《就业法》要求政府以充分就业、充分产出和充分购 买力为宗旨。因此,充分就业也就成为但是货币政策的首 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