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达措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发展模式报告
摘要: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是中国大陆首个被命名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在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中,遵循以管理促保护,促开发建设原则,体现“政府主导、管经分离、特许经营、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模式及成功经验,将公园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建立使香格里拉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为云南省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
关键词保护与发展环保生态效益模式推广
前言
1、国家公园的概念说明
国家公园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列出的全球六种自然保护地类型中的第二类。
作为一种保护地类型,国家公园是指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游憩位目的的陆地或海洋区域,指定用于:1)为当代人和后代人保护一种或多种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
2)排除一切对该土地指定用途有害的开发和占有行为;
3)为民众提供一个感受精神洗礼、开展科学、教育、娱乐和游览等的场所,且这些功能不能与区域的环境和文化相抵触。
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公园应具有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对重要自然区域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体制;是一个能一较小面积为公众提供欣赏自然和历史文化,能繁荣地方经济,促使科学研究和国民环境教育,并使大面积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地类型。
2、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建立背景
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滇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物种众多,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的特征十分突出。
该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6%,但拥有中国4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以上的动物种数,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
作为珍稀动濒危和稀有动植物最后残留的栖息地,这里拥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37种省级保护植物,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区内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泉华等各类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是北半球除沙漠、海洋景观外自然景观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处理滇西北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滇西北各级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滇西北要保护毋庸置疑,但滇西北的200万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还很落后,他们有权利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来改善生活条件。
为了找到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近年来,云南省人民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在滇西北地区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保护模式,并引进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模式。
国家林业局对云南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新型生态保护模式高度关注,将云南省确定为建设国家公园的试点。
经过专家论证,省政府决定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地区进行国家公园的试点。
2005年11月迪庆州将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属都湖和碧塔海地区合并成立普达措国家公园。
一、自然与社会环境及资源概述
1-1自然环境
1-1-1地理位置
普达措国家公园坐落于滇西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东部,距县城25km,地理位置东经99°59' 16"~100°02' 38",北纬27°43' 52"~27°58' 30"。
公园主要包括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属都湖景区及周边尼汝河上游地区,一期规划建设面积约300km,核心区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和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
区内春夏短,秋冬长。
年平均气温5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13.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36℃。
冬春季晴天多,光照充足,占全年El照时数的69%,夏季降水相对丰富,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1-1-2地理环境
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西南地区横断山脉上,有着高海拔,山间盆地、湖泊众多,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的特殊地理环境。
公园所在地区位非常特殊,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此处不仅是我国的长江、黄河同时也是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等重要国际河流的上游和源头,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区域的水文、气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高原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乃至东亚和东南亚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同时,该区的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
公园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生物种类少,生长周期长,环境单调,一旦破坏,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难度都很大。
整个公园以高山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高山——亚高山草甸——沼泽生态系统和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景观,原始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好。
普达措公园景观栈道经过地区主要是湖滨沼泽化草甸、五花草甸、莎草草甸和禾草草甸,其优势种主要是矮羊茅、西南鸢尾、发草、华扁穗草等高山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1-2社会环境
1-2-1人文环境
这里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
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
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
1-2-2 政策与立法支持
目前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都缺乏相关的经验和配套的政策。
因此,应针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研究建立包括国家公园确认、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财政、自然资源保护等政策在内的,较为完整、系统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政策体系。
并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断修订。
国家公园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在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其他保护地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基础上,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
现行法律有: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法(草案),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老君山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草案),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条例(草案)。
1-3区内资源
1-3-1动物资源
普达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内还有许多珍禽异兽。
主要有国家一级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类保护动物猕猴、猞猁、云豹、金猫、黑麂、马麂、毛冠鹿、林麝、藏马鸡、绿尾红雉等等。
三类保护动物有:血雉羚。
还有一部分经济动物和观赏性动物,主要是黑熊、藏鼠兔、鼯鼠、高原兔、红腹松鼠、竹鼠、绿头潜鸭、麻鸭以及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鹦鹉和多种画眉鸟。
碧塔重唇鱼:据说,碧塔海里生长着一种叫“碧塔重唇鱼”的珍惜鱼类,是一种很古老的鱼类,为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鱼类食品中的佼佼者。
但是普达措属于藏民区,藏民奉行天葬与水葬,鱼是吃人肉的,所以,藏民是不吃鱼的。
那些鱼就自由自在的在碧塔海里生活着,没人捕捞,自生自灭,且这种鱼一般深藏在湖底,很少靠岸,所以,藏族人民们就把它奉为神鱼,能看到神鱼的人就是非常幸运的人。
1-3-2植物资源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区属亚温带气候,秋冬长而春夏短。
年平均气温5.4℃,最热月份(7月)月均气温13.2℃,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3.8℃。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区内的植被以长苞冷杉为主,其次,根据不同的海拔及阴阳坡着杜鹃、箭竹、苔藓、忍冬、云杉、高山松、高山栎、短刺栎、红杉、红桦、山杨、白桦等,从草甸和水生植物上看,主要为蒿草草甸,水生植被主要为香满群落、光叶眼子菜群落、狐尾群落、梅花藻群落等。
二、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
2-1 管理机构
2008年,省政府已在省林业厅设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国家公园建设的推动、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公园实行二级管理体系,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并根据管理需要,下设若干分局(所)。
国家公园采取“政府主导、管经分离、特许经营、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国家公园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国家公园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建设。
经营管理:坚持“政府管理、行政授权、特许经营、社会监督”的原则,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行委托经营、特许经营。
2-2用地规划
普达措国家公园受保护面积占总面积的99.81%,游憩面积仅占1.9%,充分保护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公园一期项目投资2亿元,所有设施都严格执行国际环保标准。
目前,已建成10公里游客木栈道、7个环保公厕、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的公园餐厅,完成碧塔海湖心岛大殿的恢复性修建,建成发电量为38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69 公里的森林防火道、3个停车场、52个标识牌同时购买了欧Ⅲ排量的环保旅游观光车6 0辆和VIP接待车5辆观光的线路都是固定的,要么坐环保车沿80 公里长的环保公路观光,要么自己徒步, 以确保不对园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2-1功能分区
严格保护区
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或核心资源集中分布,自然资源环境脆弱的区域。
本区域的面积不应少于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5%。
本区域的土地(林地)权应为国有。
生态保育区
国家公园内维持较大面积的原生生境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而需要自然恢复的区域。
生态保育区可作为严格保护区的屏障,在保护级别上仅次于严格保护区。
游憩展示区
国家公园内景观优美,可开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协调的旅游活动,战士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区域。
游憩展示区作为承担国家公园集中休憩、展示、教育功能的区域,具有观光、游憩、娱乐、饮食、住宿等功能。
本区域的面积应控制在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之内。
传统利用区
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社区生产、生活和国家公园开展多种经营的区域。
传统利用区可用于保存特有文化及其遗存物,并进行展示。
传统利用区也可作为社区参与国家公园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
2-3主要设施
2-3-1道路工程
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保护园区内自然环境特设游憩观光栈道。
栈道的设计既满足了旅游观光的需要,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工程和旅游等人为活动对途经地区生态系统的干扰。
使途经地区植被既能正常生长,又能保证游客安全舒适的行走。
把美观、实用、生态环保的理念融人到栈道的设计施工之中,突出生态保护的特色。
栈道设计基于最小开发、最大保护原则设计参数如下:平均高度h=80cm;栈道宽度k=160cm;支柱平均间隔140cm;铺设木板平均宽度5cm;木板问隔平均d为lcm。
在栈道的用材上,选用从芬兰引进经过防腐处理且使用年限在二十年以上的木材,并以铁架为栈道支撑,可随意移动、拆除,还能进行二次使用,方便灵活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园内的湿地和植被。
普达措公园生态景观栈道在设计上特别用心,首先充分考虑了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实用性,同时不失美观大方;其次对于公园的管理方面来看,生态景观栈道的设计非常方便,有利于安装、养护和拆除;最重要的是在设计中所体现的环保理念,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栈道设计对于栈道下的草甸影响小,对于栈道下草甸的生长发育,繁殖没有构成大的威胁,有利于普达措国家公园高山草甸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普达措公园实现环境资源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科学保障。
如此美观、实用、环保的景观栈道为普达措国家公园增加了新的亮点。
2-3-2能源利用
为保护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国家公园在建设及完善过程中还积极地采用新清洁能源。
为减少在国家公园内的化石类能源所产生的污染,在国家公园内唯一的餐厅里面采用太阳能供电、供暖,充分利用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太阳能资源,减少使用化石类能源的使用和生物质能源的使用。
另外,游客进入普达措国家公园必须乘坐环保车,环保车的燃料为柴油。
一方面相同质量的柴油比汽油热值更高,另一方面就污染物排放来说,柴油的排放一般只有颗粒物,也或者说碳单质。
而其他像什么二氧化硫,四乙铅等等的排放量微乎其微。
目前,普达措国家公园内应用的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考虑到普达措的地理环境,为了更好地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现,建议园区内还可推广其他的新能源技术,如生物质能.根据实地调研,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生物质原料比较丰富,主要分为有机废水、粪便类、林业生物质、农业废弃物(秸秆)、水生植物.园区内可应用的主要生物质能技术是沼气技术,即利用公园景区内各种有机物的生物质如人畜粪便、枯枝落叶、农作物秸秆、旅游生活垃圾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进行沼气的生产.据测定,1 in 沼气可供60 w 电灯照明7小时,煮三顿四个人的饭,发电1.25 kW/h.沼气的应用不仅经济实惠,还节能环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节能降耗技术。
2-3-3 通讯设施
公园区域应有良好的通讯条件。
通讯线路严禁穿过严格保护区和易发生火灾的地方,人烟稀少地区的野外巡护可以配置卫星通讯设备。
公园的各级管理机构,以及管护点、哨点、游憩管理站,以及生活区域、旅游服务
2-3-4环境与安全设施
环境设施应该包括垃圾箱设置、公共卫生间建设,污染物和污水处理系统,环境监督机制建立等。
安全设施包括山道、湿地安全设施,野生动物危害安全和应急措施,高海拔区域游客安全设施和设备。
2-4环境保护
在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面对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人们更应该感谢的是香格里拉藏族“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
在藏族人的观念里,他们主张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信奉“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是有灵魂的。
藏族传统文化为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注入了活的灵魂,包括宗教文化、农牧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房屋建筑等等。
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以后,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及实现国家公园的建园理念,普达措国家公园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资源、工程、社区、教育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以生态资源保护为核、以生态工程保护为重、以生态社区保护为基、以生态教育保护为任的全面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一)完善环卫设施
建立打包厕所,对垃圾、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普达措国家公园目前完善可回收垃圾收集设施、处理设施共100多个;环保宣传牌50多个,污水处理系统2个,其余保护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
为了使公园的环卫工作做的更专业、更好,公园成立了环卫办,将公园产生的垃圾外运后由县环卫站统一科学处理。
(二)依法取缔马帮活动
鉴于公园周边社区马帮旅游服务经营活动对公园环境的较大破坏,公园为了保护好生态资源,依法取缔了马帮。
同时,公园加大投入,修通了公园森林防火观光公路,为游客提供了方便,由原来骑马改为乘车,减少了景区污染和破坏,提高了效益,然而却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收入,为使群众不因卸下马鞍而减少收入,国家公园对周边牵马群众承诺给予补贴,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环境的经济性和重要性。
(三)社区参与环境保护
目前,普达措国家公园根据公园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了公园社区护林队,在公园社区中召收了十多名有林业管护经验的社区群众参与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通过建立社区群众与专职部门的联动保护机制,加强保护队伍的力量,实现了公园保护的有机互动。
村民们只要发现有人在山上砍伐活树,就会主动上前加以制止。
目前在社区居民中已经有了这种保护环境的共识。
(四)全投入的森林防火
森林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重要资源,亦是国家公园旅游景观的重要构成,对于森林防火国家公园是全投入式防火。
首先,每年防火期内,国家公园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好抓实,牢牢把握森林防火工作主动权;其次,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宣传,深入辖区村社、牧场、公园施工单位,大力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来普达措的游客天天进行宣传;第三,明确责任,层层落
实,与周边村委、景区施工单位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第四,强化火源管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防火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巡山巡护力度,查堵火源,检查监督好一切野外用火,安排人员在景区重要入口、要道、栈道、草甸等地方,禁止一切火源进入。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加强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云南省碧塔海中甸叶须鱼监测项目”;与非政府组织TNC合作开展“碧塔海中甸叶须鱼保护培训项目”。
也有许多学生把普达措作为研究对象,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都选点普达措,作为学位论文的实证对象。
国家公园同时也特别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特别是重唇鱼和松茸的保护。
为了保护好碧塔海水系独有、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重唇鱼,每年七、八月份普达措国家公园职工和保护区森林警察派出所干警,都会坚守在保护工作第一线;为保护国家公园的野生松茸,解决松茸的过度采伐问题,国家公园对碧塔海小岛作封闭式管理,禁止任何人采集松茸,保护好松茸菌种。
2-5园区内居民管理
2-5-1社区参与机制
在国家公园内或周边社区,建立国家公园与社区共同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根据社区传统文化习俗、对资源的拥有和利用情况,提出社区发展对策和参与共管的模式,以及资源合理利用利益分配机制等。
2-5-2社区调控规划
凡含有居民点调控规划,分析社区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其对国家公园发展的影响情况,提出改进社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措施,在社区自愿参与的原则下,引导和扶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合理流转,固定耕地和牧场,发展集约型生态农业、园艺型观光农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2-5-3社区文化教育
社区文化教育规划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养,提高社区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识。
根据社区和国家公园管理需求提供农业、林业、牧业、旅游服务等生产经营技术技能的培训。
三、发展成果
从区域层面来说,普达措国家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当地居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畜牧业,辅以少量种植业和采伐、采摘业,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作为一个教育水平偏低,经济落后的区,却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富饶的旅游资源。
通过发展旅游业,让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旅游服务接待、管理等工作,在解决当地居民就业的同时,使其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公园作为一种新型保护地类型,是对中国保护地系统的补充可以作为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具体行动之一,国家公园系统将会增加中国保护地的面积和类型;从地层方面来说,现有的保护地类型由于建立目标的不同,未能很好的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
国家公园运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前人的教训,将建立一种新型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国家公园始终坚持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兼顾适度旅游开发,是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的有效模式,它在资金筹措运行、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实施、区划和分区管理。
展示和教育项目的建立和管理、管理人员与志愿者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等方面形成的运行机制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为各国所推崇和借鉴。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突出的亚洲和非洲地区,通过这种保护模式与发展有机结合的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带动了地方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普达措国家公园带给我们的启示
1、在观念上,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全面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要体现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还要体现在草场资源的利用保护方面;不仅要体现在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也要体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不仅要注意对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要注意对非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关注工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关注农业等其他产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2、在增长方式上,要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需求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增长方式是协调人与自然的桥梁。
无论何时何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
区别只在于满足一定的需求所消耗的资源量的多少,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量越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小,越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之,则不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普达措国家公园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资金技术短缺,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资源支撑。
因此,转变增长方式,不断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公园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在制度设计上,要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不断降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要降低单位物质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量,以及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干扰,就得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制度安排等等。
其中,制度创新与规范是根本。
一个地区能否长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能引导人类行为有效地促进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体系。
普达措国家公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落后,一方面资金技术短缺,另一方面加快资源开发的愿望又十分迫切,这种状况使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粗放型增长和外延扩张的取向。
但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资金和技术短缺并不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关键在于制度安排。
资金技术短缺可以通过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制度安排和改善投资环境等办法来缓解。
因此,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真正建立健全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制度和规范。
这些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客观真实地评价、计量资源消耗量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制度;对资源消耗及生态环境影响耗损进行有效补偿的制度;积极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资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