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程中的集体行动与决策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过程中的集体行动与决策参与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说明:这是课堂发言稿,只希望为考研同学所用,不希望别人拿去做发言
或者其他!!!)
【几个问题】
(1)‚集体行动‛为何成为必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得以组织起来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意见完全一致的理性的个体为了共同利益要达成集体行动是如此之难?(奥尔森的疑惑)但与此同时,现实中群体行为、社会动员又是如此的频发?(疑惑不存在吗?)
(3)集体行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抑或是一个情绪化的,甚至是一个无意识的群氓心理的产物?假设它是一个理性的过程,那么怎样从机制与制度上进行设计,以确保集体行动的困境得以减退?假设它是一个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过程,我们怎样将这些集体行动与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需求完美结合起来?
1 集体行动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1.1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个体视角1[①]
1.1.1集体行动为何成为必要?
1)“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被期待会“增进由个人组成的集团的共同利益”。(P7)
2)集体物品(利益)的类型
(1)排外性利益(零和博弈)——排外性集团
①.“限制企业规模的愿望”:排外集团中的企业希望集团中的其他成员‚越少越好‛(P34);②.“策略性相互作用”:需要既有成员的“百分之百的参与”;因此,成员就具有了“以拒不参加来获取更大利益”的可能性。(2)相容性利益(正和博弈)——相容性集团
①.扩张集团规模的愿望:当一个相容性集团进行组织或协调时,它会说服‚尽可能多‛的成员加入集体行动;因此这样,会在每个成员的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成本分担。
②.策略式的讨价行为很少。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想从相容的集团中排除任何人”;另一方面,“一般不需要全体成员参加,因此相容集团中的个体不大会以拒不参加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1.1.2集体行动的“逻辑”实则是集体行动的“困境”
1)误区:‚个体理性导致集体理性‛(正统集团理论的预设);
2)现实:‚个体理性并不能确保集体理性的实现‛2[②](集体利益不一定诱发集体行动)。
(1)效能感不足:潜在的收益规模太大,个体的努力对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2)搭便车心理:即使自己不努力,也可以免费享用别人付出的成功;(此时,个体不为共同利益采取行动是复合理性的)
1.1.3 集体行动中的“规模”效应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出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增进他们的利益。”(P30、42)
1)集体行动的动力:理性与非理性因素3[③]
2)集体行动易于在“小集团”的努力下出现
(1)集体行动中的规模效应
集团的规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随着集团成员数量的递增(P40):
①.成员搭便车的边际风险成本(社会激励作用小)将递减;
②.同时,为了实现集体行动而进行协商的边际协商与组织成本将递增
(P38)。
③.与此同时,边际收益=0或者<0(???)。
因此,奥尔森认为:大的集团4[④]要比规模小的集团更难于促成集体行动,‚有共同利益的个体组成的团体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个正统的集团理论,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更加成为一种传说。
(2)“小集团”更易于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
总体来看,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种典型的“市场逻辑”5[⑤],其中经济激励是最为关键的;但“当不存在经济激励驱使个人为集团利益作贡献时,可能有一
2[②]“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性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3[③] M.奥尔森在分析集体行动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受理性激励因素所推动的集体行动。其中,“经济激励”主要是指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获得的促成集体行动的动机;“社会激励”是指“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自尊”。
4[④]奥尔森认为,存在“牺牲的不成比例性”——“”
种社会激励会驱使他这么做。”6[⑥]在促成集体行动的努力中,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成功发挥作用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必须是在小集团中,包括小的组织、小的社区、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等7[⑦]。
为什么在小集团中更易于实现集体行动呢?(P41)
一方面,成本-收益分析。当存在“特权集团”的情况下,“在一个小集团中,一个成员可以获得总收益中很大的一部分,即使他个人承担全部的成本,比起没有这一物品时他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时可以假设集体物品会被提供。”(P37、38)——此时不一定需要协议和组织。
另一方面,当存在“中间集团”8[⑧]的情况下,小集团中可以成功实施“选择性激励”9[⑨]。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首先应当“把激励做对”。当收益<成本时,成员会通过讨价还价来协定分担成本,以使得所有成员所分担的成本>收益。——需要协议和组织,以明确成本分担和收益分成。
由于存在上面所讲的集体行动的规模效应,经济性激励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集团。而“社会激励的本质就是它们能对个人加以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合作的个人被邀请参加特权的小集团。”奥尔森认为:社会压力和社会激励只有在较小集团中才起作用,因为在这些集团中,成员“面对面的接触”的机会较多。
(3)启示:小集团有助于促进集体行动,大集团“联邦化”10[⑩]
1.1.4 结论:什么情况下需要集体行动呢?(P38)
1)是否需要为集团利益而采取行动的标准
“它取决于集团中某一或某些成员的个人行动对集团中其他成员是否是重要的。”也就是。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这取决于至少两个因素:(1)集团规模,即成员数量;
(2)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则取决于成员间实力分布(P37)。
与之相应,达成集体行动需要做两类成本-收益分析。
(1)直接资源成本:集体物品自身的成本-集体物品的收益分析;
(2)组织协调成本:寻找出集团成员中愿意和能够提供此类物品的成员‚子集‛(P38-39)。
2)集团视角下的集体行动
(1)大集团视角下的集体行动:
“选择性激励”是指是指“只给为集团出了力的人的报酬”。“因而,在大集团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拥有选择性激励能力创新者。”(P217)(2)小集团视角下的集体行动
在小集团中,单个成员拒绝为集体收益而分担成本会导致集体行动最终终止,这个反过来给它自身的加诸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存在集体行动时的成本。
6[⑥] [美]M.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第70页。
7[⑦]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⑧]当集团规模越大,这个集团也就成为“原子化集团”(或“潜在集团”,P41)
9[⑨]“选择性激励”P41页。大集团或者潜在集团只有在选择性激励下才能被动员起来。在《国家的兴衰》中,奥尔森讲到:选择性激励分为“消极惩罚”和“积极奖励”。“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众所周知的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就是工会,它也是部分地是通过选择性激励来维持的。”(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