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试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变得明显。
而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阶层”数量庞大,因此,他们是否有稳定的生活已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
正是因为他们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引来了文学家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照。
近些年来,市民阶层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有不少作家投入到描绘市民阶层的普通生活的大军中,池莉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作家之一。
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具有平民意识的文学创作真实描绘了平民世界的现实生活和内心精神,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平民立场,对社会进程中的悲剧因素提出了质疑,同时对平民世界的美好情感进行了挖掘和赞美。
”
池莉,中国当代女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
1987年,池莉凭借《烦恼人生》收获各类文学奖项,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鹊起。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池莉的文学地位不算显赫,但却因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内容及表现形式让她走进了大众读者的视野,并且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自1987年发表成名作《烦恼人生》开始,池莉就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开山元勋”之一,她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在“新写实”作家中,池莉作品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她用“仿真”的手法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从中反映时代的变迁给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她并不刻意表现“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而是以最平实、朴素的语言来叙述故事。
显然,以“市民作家”自居的池莉有一个鲜明的,被大众读者熟知和接受的特点,那就是在她的文本中对小市民和市民化了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的诠释。
自从“新写实”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来,不论是在什么时候,
只要提到“新写实”主义,都必然会把池莉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之一。
说池莉“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态”。
对池莉的研究与批评从她发表《烦恼人生》大热以后就开始,至今未曾停过,有数百篇之多。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池莉“人生三部曲”的先后推出,文学评论界就出现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
主要有吴清泉的《为什么不谈爱情—读池莉的中篇小说《不谈爱情》(《长江》1898.5),杨剑龙的《真切展示烦恼人生的混沌状态——读池莉的“烦恼三部曲”》(《当代作家评论》1990.6),张德祥的《生存启示录——评中篇小说太阳出世》(《当代文坛》1991.3),戴锦华的《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1995.6)等。
这些文章普遍认为池莉作品的主题多为表现百姓的“烦恼人生”,反映“生存本相”,多描写普通人、下层人、平凡人。
他们以“新写实主义”来解读池莉的作品,探究的面比较广泛而全面且基本都对池莉的作品持肯定态度。
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家,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人凡俗的生活,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人的原生形态,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完全不同。
池莉更是以“小市民”自居,坚持书写小市民的平凡生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熟悉的生活画面的重现而没有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
但是,原生态书写不代表作家没有自己的切入视角,不对人物做任何评价性的概论不代表作家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整个书写的过程中,池莉处处流露出了对“小市民”生活以及价值观的认可和包容,甚至有时还有一些赞扬。
那么,在这种包容的背后究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呢?因此,我选择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研究,是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池莉以及她的创作特点,能够更客观的给予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一个评价。
我的论文试图通过结合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述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层认识,来看其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池莉的作品虽然多,但在文本取材上并不多样,甚至可以说有一些单一。
虽
然在她早期的创作中也有一些诗歌,她也间或有些散文作品问世,但似乎都没有她的小说影响力大。
因此,成名于小说的池莉最受人关注的也是最容易引来批评和赞扬的自然就是她的小说,真可谓是“成也小说,败也小说”。
而池莉的小说又处在一个量变多于质变的形式下,小说的题材内容很少有大的突破,因此,对池莉的研究也就有了几大类别的稳定划分。
简单概括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类:1、以“新写实”这一角度为出发点,对池莉小说中描绘的平民世界和市民生活的讨论研究;2、以池莉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为出发点,对池莉小说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和表达的女性意识的研究;3、对近几年来“池莉热”的反思;4、通过对池莉作品的分析,来看其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5、将池莉与其他作家比较所作的研究。
从本世纪初到目前的十年以来,文学评论者仍然继续关注池莉小说中的“平民意识”,而且对池莉创作初期,特别是她的“人生三部曲”中所展现的平民世界还是给予了肯定。
例如张德丽的《坚持小说的平民化姿态——浅论池莉小说创作》(《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2)、阎丽君的《凡俗世界的歌者——论池莉小说的平民意识》(《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5.3)、庞彦民的《论池莉的市民小说》(2009.9)、张洁的《浅议池莉作品中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中国校外教育》2009.12)等一大批评论文章都还是立足于池莉小说的平民意识这一创作视角,但是评述更加全面,客观,不再一味的褒扬,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除了对平民文学的关注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研究论文还随着池莉新作的不断涌现以及创作的转型,进行了更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是对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的探究,这些论文大多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池莉小说中的各个女性形象,普遍认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有一种自觉的女性意识,她们采用小市民般的智慧来赢得爱情或坚强地生活”。
《水与火的缠绵——试论池莉笔下传统与现代女性的塑造》(《经济研究导刊》2010.4)和《“水与火的缠绵”——试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都用了池莉的小说《水与火的缠绵》来说明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过程。
他们认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在最初的时候都是柔情的像水一样的女人,对自己的定位总是“男人背后的贤妻良母”,但是经过了在“水与火的交锋中”的成长之后,她们开始在
爱情、婚姻中觉醒,开始要求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个时候,她们不再柔情似水,而是像火焰一样,充满热情,充满激情。
而当女性开始独立,小说中的男权就会相对的受到威胁和动摇,于是,文章还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池莉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来观察传统男性的在她笔下的诸多变化。
另外,同样探讨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文章还有路文彬的《爱情缺失时代的性别遭遇——论池莉近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0)这篇文章通过对池莉在9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小姐你早》、《生活秀》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洞视她在性别问题上的一种倾向和某些误读,认为“在这些小说中都蕴含着鲜明的性别意识,这种意识正是通过对于爱情话语的否定显露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性别较量的不和谐的世界,性别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安定因素”。
对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的文章也颇多。
如廖斌的《平民姿态与人道关怀:池莉小说的写实视角和文化阐释》(《南平师专学报》2002.9)一文,通过将池莉的作品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较,分析了池莉小说的人道主义写实视角和文化内涵,认为池莉的人道关怀写实视角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普通人物的书写和塑造;二是还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本相。
认为池莉小说的文化内涵是对新兴市民文化的认同和宣谕,是对精英文化的解构。
该文在、总体上还是对池莉的创作给予了肯定。
李开拓的《池莉爱情小说中情感的价值取向》(《北华大学学报》2001.3),该文主要通过“观照作家在小说里所展示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性爱世界,解读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模式与历程:本能欲望——理想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的皈依与升华,窥视池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规律从而窥测池莉小说中的情感价值取向”。
该篇主要是围绕池莉小说中对男女爱情的描写来分析其作品的情感价值取向的。
另外,陶陶、夏玲的《论池莉小说的两种价值取向》(《高等函授学报》2003.5)则从池莉小说在描写爱情和描写生存的态度两方面来分别分析池莉小说创作价值取向,基本上也还是对池莉小说的情感价值取向表示了认同。
庞彦民的《论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文,还分别从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价值取向以及其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和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四个方面来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
该文认为,“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
的婚恋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还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了反思。
研究池莉,还往往将她与其他一些作家进行比较,包括方方、王安忆、张爱玲、老舍、张洁、王朔等。
由于与方方同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又都是武汉作家,故将二人进行比较的文章就相对较多。
李晓梅的《一样的风景两样的凝眸——试析池莉、方方之不同》(《甘肃高师学报》2002.6)认为,“池莉和方方虽同为汉味女作家,但由于各自选取的写作视角不同,她们的作品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就文本特色而言,池莉是一种平民化的书写典范,方方则始终以一种超越的姿态显示着其独特的文人品位;就内在意蕴而言,池莉塑造了一种生活的仿真,方方则在精心地构造一种文化逼真;在人生模式上,池莉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人生之悟,方方却显示了在严酷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潮流裹挟下人们精神上的深深迷惘”。
许佩卿的《揉碎彩虹的漫溯——池莉、方方、刘震云展示凡俗人生的不同风姿》(《广州大学学报》2002.5)则将“新写实”的三位代表人物做了一个比较,探寻了他们在展示凡俗人生上的不同风格。
总的来说,大多评论者在池莉与方方之间还是更加推崇方方,特别是池莉在创作后期的转型之后,似乎有些偏离了“新写实”的轨道,作品也更加世俗化,因而遭到的批评也就更多一些。
除了与方方做比较,池莉也常被与其他女作家放在一起比较。
毛洪江的《张爱玲、池莉作品之比较》(《安徽师专学报》2001.12),黄静的《从理想走向现实女性文学的衍进——与池莉小说比较谈》(《南都学坛》2000.3),万莲子的《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等文章都是基于女性文学,就当代女作家作品的题材、表现的女性形象以及呈现的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展示女性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发展状况,以及各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观。
而与作家老舍的比较则是基于他们同为“市民文学”的创作者,虽然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同样关注平凡市民的平凡生活。
刘梦琴的《地域文化视野下市民世界的展现——老舍、池莉市民世界之比较》(2008.3)就从地域差异形成的文化差异、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待享乐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对二人的创作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
而在近十年来,随着池莉作品的热销和不断的被搬上银幕,一些反思类的池
莉综论也逐渐增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同为武汉地区作家的刘川鄂。
他除了论文《“池莉热”反思》(《文艺争鸣》2002.1)外,还有专著《池莉论》。
他在论文中指出,池莉在小说中“只表现了‘真实的生活’而没有表现‘真正的生活’”她“由于缺乏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怀疑意识和批评眼光,因而不能唤起中国人对理想的应该如此的‘真正的生活’的热诚。
”他认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作家张扬的现代性——自由、民主、理性、人权等价值在池莉的作品中是非常薄弱的……她对人们生存的被动性甚至是依附性的一种实际的存在基本上采取了一种认同的态度,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精神”。
作者还认为池莉的小说还存在着贬抑知识分子的一种倾向,在女性生活和命运的展现上也是理念大于分析,这些都是池莉小说中不能被忽视也不会被忽视的缺点。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基本内容:
池莉一登上文坛就以凝重写实的风格,扬起了描绘当前城市生活饶有人情味的艺术风帆。
在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的社会人生,既是平凡的,又是波折的,既是苦涩的,又是欢乐的,既有烦恼又有情意,她笔下呈现的是她最熟悉的武汉市市民的生活。
然而,偏偏是这些没有显赫人物出现的街头巷尾,却发生着一缕缕现实变幻的袅袅炊烟。
本文以池莉早期作品(以“人生三部曲”为代表)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
池莉以市民“代言人”的身份,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和平常的心态,关注、描写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生命体验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鲜活的生命。
池莉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仿真描写,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活、生存态度,她的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世俗化价值取向。
而她对世俗人生的理解和肯定,也表现出了她对市民阶层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两方面来分析池莉早期的作品,对池莉小说思想及艺术特点进行系统地阐述与分析,力求达到对这一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文章的基本
内容包括:池莉小说的整体特点;池莉观照生活的独特视角;池莉小说体现出的基本价值取向;池莉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整体观照的方法。
从宏观的角度切入选题,将个案研究纳入宏观研究的范畴,把作家个体、作品本身与时代紧密结合。
2,以事实为依据,以材料为核心,争取尽可能多地掌握原始资料,通过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辨别真伪,集零为整,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3,总结归纳概括的方法,大阅读文献,做好国内外情况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近三年来的文献,看自己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所在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与文献相比是否更进了一步,或有自己的特色,或者注意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领域。
在研究课题时碰到的主要困难是由于资料有限,总结资料的效率不高,但我还是会努力,争取尽量在信息跟踪的过程中,将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研究课题工作中去。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将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研究课题工作中去,为进一步展开论文撰写的工作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
经过观察、比较、思考,初步形成一个可以探索并且值得探索的题目,再围绕题目做全面的分析、例证,并且注重对各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力求做到有理有据。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年11月确定论文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2010年11~12月,收集并研读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翻译,上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1年1月——2011年2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1年3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形成二稿。
2011年4月,修改、充实论文,形成三稿。
2011年5月12日,毕业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准备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
专著:
(1)池莉:《池莉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3)韦丽华:《焦虑与追寻——论新写实小说与冲击波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冒建华:《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当代城市小说欲望与审美关系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5)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论文或者刊物
(1)徐洁玉:《论池莉小说的平民意识》,《浙江工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寥斌:《平民姿态和人道关怀:池莉小说的写实视角和文化阐释》,《南平师专学报》,2002(3)。
(3)陈国恩王艳:《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论池莉的小说创作》,《江汉论坛》,2004(6)。
(4)关莉:《生活本真的再现——池莉小说创作简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3)。
(5)隋岩:《世纪之交文学创作中的平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池莉:《写作的意义》,文学评论,1994(5)。
(7)赵艳池莉:《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小说家档案》,2005年版。
(8)沈密婷:《论池莉小说世俗化的价值取向》,《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2(1)
(9)石岩峥:《论池莉小说的平民化价值取向》,《集宁师专学报》,2007(3)(10)李开拓:《池莉爱情小说中情感的价值取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1)於可训,《池莉的创作极其文化特色》,《小说评论》,1994(4)
(12)夏德勇:《论池莉小说的文化冲突与取向》,《小说评论》,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