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与意义
在19世纪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选择去农村度假的形式来躲避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后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谓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诞生推动了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了当地现有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等资源,剩余劳动力也得以充分使用。
为维护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拥有“古生态奇观,茶文化圣地”之美誉的浙江省长兴县自2002年以来,县内水口、顾渚、和平等多个乡镇通过乡村旅游成功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他们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文化、建筑等资源,结合相关优惠福利政策,使得当地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
它不但解决了当地剩余的劳动力,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
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
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
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
营销。
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
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
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
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游发展研究的迅速发展给予了肯定。
根据现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资料,我们可把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乡村旅游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研究定义出符合中国乡村游具有重大意义;二、从资源、文化、环境等方面展开举例说明开发的意义,通过对乡村旅游的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实例阐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揭示国内不同区域呈现的特色模式;三、将特有乡村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实现合理设计;四、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五、国外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剖析梳理作比较,取其可取之处用于国内乡村游的发展之中。
吴必虎、黄琢玮和马小蒙在2004年12月第24卷第6期的《地理科学》中发表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一文。
作者主要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对获得的每一个乡村旅游地与其周围一级客源地城市距离进行换算得出乡村旅游地在周围城市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然后,在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分析,最后总结得出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
这一研究结果对未来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有重要意义,为旅游地空间发展以及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
此外,吴静文在2010年发表的《“农家乐”内生式发展机制探析》一文中,肯定了20余年来我国在乡村旅游上取得的可喜成绩,作者尝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内在机制。
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浙江省长兴县乡村游为例,模拟
验证了当地旅游发展模式结构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结合长兴当地旅游实际资源参数的分析与内在机制的讨论,对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作者在长兴乡村旅游研究上的结果对未来长兴县乡村旅游研究有重要意义,为当地旅游地空间发展以及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
国外乡村旅游起步早,因此对于乡村旅游研究也较早,他们已在乡村旅游供给与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有了较突出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将朝着对乡村旅游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在相关术语、基础理论的国际共识,跨地区、跨文化合作的乡村旅游共时比较研究等重点方向展开。
而相比之下的中国,整体研究水平也已上升到一定层面。
国内在对乡村旅游的设计、开发模式和区际影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针对全国、各省区范围乡村旅游资源的描述和分析很多,就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热点乡村旅游的开发、设想、思考也有细致地调查研究。
受地域小,起步晚等因素制约,长兴县乡村旅游的研究,依旧偏重于“物”,更关注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接下来,国内乡村旅游会体现在对各利益相关者与影响因素间的研究,乡村旅游与各专题旅游项目结合的研究等,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研究方法。
长兴县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将紧跟国内研究的步伐,继续吸收和消化国外及国内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果,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推动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国内外学者在乡村旅游研究上都是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逐步展开的。
因为其研究程度受自身旅游发展程度影响,所以存在差别。
国外的乡村旅游研究内容中,研究乡村旅游地驱动力-----供给方,从居民的认知、理解程度再去划分旅游市场,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大方面明确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行销策路拓宽发展之路。
与之相比,国内的乡村旅游相对发展较晚,经诸多相关文献梳理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在于乡村游自身概念、特点、开发模式等方面。
学者研究制定出符合中国乡村旅游的定义有利于更好发展我们自己特色的旅游。
浙江省长兴县乡村旅游正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当地乡村现有资源及其特色,设计并制定出符合当地的乡村旅游模式,最终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综上,国内外在乡村旅游研究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诸多学者不辞辛劳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为的都是让这一旅游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朝着多元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国内外学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相信,全球乡村旅游研究将更上一个台阶。
浙江省长兴县的乡村旅游业与其他乡村旅游地手牵手,朝着可持续的道路健康发展下去!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一、研究目标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中国发展迅速。
长兴县——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小县镇,却已惊人的成长步伐,在乡村旅游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目前,长兴县已成为了浙江省乡村旅游样板县。
虽然长兴这一旅游品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已经打响,但是面对全国各地乡村旅游的陆续发展造成的无法避免的竞争以及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打开国外市场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是接下来长兴县乡村旅游事业需要解决的。
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况展开,把长兴县乡村旅游的优势、特点、意义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等为主要研究目标,探讨研究并最终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二、论文提纲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逐渐纳入中国百姓日常休闲活动之中并日益兴起。
2010的今天,浙江省长兴县通过自身努力,跻身成为浙江省内乡村游的样板县。
本文对长兴县乡村游发展进行,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长兴县,乡村旅游,
引言
一、乡村游概况
(一)乡村游的定义
(二)国内乡村游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二、长兴县乡村旅游概况
(一)长兴县乡村旅游背景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地理环境、历史文化)
2、经济发展带动下的优势
3、依托旅游事业产生的优势
4、新农村建设要求下产生的优势
(二)长兴县乡村旅游特点
1,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推出相应的乡村游精品线路和三大板块
2.,部门与地方旅游村挂钩。
(部门联动原则)
3、体制创新
三、长兴县乡村旅游现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特色少
2,刻意模仿城市建设,乡村气息减退
3,乡村游当地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各自为政
4,相关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匮乏。
(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总结全文。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一、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乡村旅游的定义、起源等概况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分析,进而再联系长兴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总结了长兴县乡村旅游的特点,概况及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有关可利用的资料,探讨并制定出符合当地的解决方案,达到可行性的分析与报告。
二、技术路线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书刊、论文、报告,查阅大量数据资料后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并提出策略方案。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2):61-68.
[2] 何景文.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2-96.
[3]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15-120..
[4]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暨南学报,1999(6):113-118.
[5]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58-762.
[6]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79.
[7] 谢花林,刘黎明等.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8] 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96-100.
[9] 税伟,陈烈,王山河.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3):97—100.
[10] 姚素英.浅谈乡村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42-46.
[11]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1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5.
[1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14] Suzanne Wilson. 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28:132~138.
[15] Aliza Fleischer. Abraham Pizamt .Rural tourism in Israel[J]. Tourism Management.1997,6:367-372.
[16] Fleiseher A.Felsenstein D.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Does it make a difer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27(4):1007—1024.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一、前期工作,阅读各种参考文献和书籍,做好充分的写作准备。
二、2011年1月5日-2011年1月15日,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三、2011年1月16日-2011年1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
四、2011年1月31日-2011年2月19日,完成论文初稿。
五、2011年2月20号-2011年4月14日,论文多次指导和修改。
六、2011年4月15日,完成论文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一、预期目标
随着全球乡村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浙江省长兴县也紧跟时代步伐,其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兴起并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已成为长兴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长兴县乡村旅游现状为研究目标,分析其概况、特点、现存在问题等,探讨研究适合长兴县乡村旅游继续健康、蓬勃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主要特点
联系当系实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总结长兴县乡村旅游的当下概况及
发展特点、背景优势,并从长兴县自身旅游资源的状况及特点出发,提出适宜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对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创新点
浙江省长兴县乡村旅游通过几年的探索努力,现已成功打响了品牌,而且越来越多的被其他城市地区认可。
长兴乡村旅游发展之初,就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制定了农家乐地方标准,采取了以标准化规范产业标准、以精品化提升档次的策略。
长兴县合理制定地区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找出现存问题,探求并提出合理方案保证旅游事业可持续地健康、积极发展正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