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近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走近生活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既忽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又忽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废于脱离实际的训练和题型教学,充斥着大量脱离生活的应用题,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生活数学化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1.从现实生活中来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二年级表内乘法,学习新课前,让学生到市场调查:1枝铅笔几角钱,6枝铅笔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市场调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就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不但会背口诀,而且理解了口诀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尝试。
又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时,先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找一找日常生活中一
些物体的面积,然后比一比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很轻松地总结出面积的含义,并能真正地理解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从实践活动中来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的学习,可让学生通过实际量量、画画、摆摆等活动来获取,这样有利于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发现和创造。
如教学退位减法23-6=?,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想办法,看谁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明白了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参与学习,获取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先生的“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的教育思想。
3.从问题情境中来
这时所说的问题情境,是指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般地说,问题教学背景包含在丰富的情境之中,并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相关联。
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大多数问题是以文字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如:小东家离学校600米,李华家离学校1050米,小东和李华家相距多少米?
这个问题的数学内容蕴涵在实际生活情境之中,需通过分析探索,组织结构、筛选等活动方式去发现,去确定,这里有充分的供
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多种方法,可以有多种答案。
这样从创设问题情境中学数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策略,它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
然而最初对情境的理解是教材上给出的卡通情境,或引入新课时编个故事或猜个迷语。
记得刚教低年级时,每课都有一个动画情境图,于是我为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放大到黑板上进行教学,每晚都用彩粉笔在黑板上画,可是日久天长我这样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已不能引起学生多大兴趣。
直到有一天,因孩子有病我下班就跑回家,没来得及画明天新课的主题图,第二天是讲加、减混合运算,情境是一辆公共汽车,车上原来有15人,到站后前门上3人、后门下去6人。
灵机一动我就让学生模拟公共汽车上下车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开展上下车活动,一起列式解答。
没想到同学们高兴极了,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抢着回答问题,一节枯燥乏味加减混合运算课变得生动有趣。
这时我一下子醒悟了。
为什么不能把静止的情境转化为活动的、可操作的生活情境呢?干啥费力不讨好地画图呢!从此,若书上是小猴分香蕉,我就领学生分从家带来的糖果。
书上分苹果,我就让学生分铅笔,身边的人和东西都可以当学具。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课,我改变书上“小松鼠采松果”一问题的情境,课题是《了解学校》。
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学校有多
少个班级?一共有多少名教师?女教师比男老师多多少人?男老师比班主任少多少人?有趣的是同学还要求出学校一共有多少名值周学生?更有趣的是还有的同学要求算一算已婚的比未的多多少人等。
同学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学生学得高兴、学得有趣,觉得课堂像生活、生活像课堂。
感受到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数学家脑袋里跑出来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享有一种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