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党西柏坡时期的十大历史贡献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奴役了中国广大农民几千年,直到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完成了伟大的土地改革,才彻底打碎了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这一标志就是1947 年7 月17 日至9 月13 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及随后开展的土改运动。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如暴风骤雨般在解放区开展,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支援战争的亿万农民,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家保田,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保证。第二,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全国土地会议后,土地改革在新老解放区蓬勃开展,广大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地位、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周恩来指出,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使我们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已被彻底打垮,帝国主义的残余特权已被废除,中国人民被当作掠夺和压榨对象的时代已告完结。

二、取得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先后组织指挥了三大战役及其他重要战役24 起。这些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特别是三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归于消灭。同时解放了东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现了党中央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主力集团的战略计划。这一辉煌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确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西柏坡,随着解放战争的频频胜利,“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已明确摆上了议事日程。党中央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使党对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理论思考开始走向成熟和具体化,基本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1948 年,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次比较系统明确地回答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创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之后,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进行了深入阐发。1949 年 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对怎样实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两个团结、一个彻底打倒、一个建设”的方针,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根本政治制度问题,为建立新中国锻铸了一块长治久安的坚固磐石。

四、确立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即确定下来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西柏坡,毛泽东曾多次论述,新中国的国家政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臭了。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和三权鼎立等。”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践和探索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试验田。1949 年9月21 日至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能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共同纲领体现了党在西柏坡时期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索的最高成果,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五、奠定了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点,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这种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以“五一口号”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极大的拥护,各民主党派纷纷与国民党决裂,来到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积极筹备建国,确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1949 年9 月21 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被确定下来。

六、探索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特色之路

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时的历史基点是什么? 应该实施什么样的发展路线?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作了认真分析。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形成了新中国起步时的国情论。第一,“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第二,“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统,可能使得我们遇到困难”。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是党制定经济建设战略的立论基础,是确立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目标的理论根据。基于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的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奋斗目标主要有3 项,即国家建设的总目标和工业、农业方面的两项具体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建设的总目标、总纲领。

毛泽东在全会报告中庄严宣告:“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纲领性口号和战略性目标。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新中国工业方面的主要战略目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重申: 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我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至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近期目标,全会认为: 由于国民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