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近几年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提升快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全省经济作物中的骨干品种和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是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增加。
据省统计年报,2008年全省茶园总面积18.4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13.4万hm2,茶叶产量13万t,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出口2046t,出口额946万美元。
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超过安徽、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
第二是茶叶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
近几年,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各地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一批茶叶大县市、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
全省茶园面积0.33万hm2以上的县市(区)有18个,其中12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过0.66万hm2。
形成了“四座茶山”优势产区:即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1%和总产量的94%,这些优势产区已纳入农业部全国茶叶生产优势区域规划。
第三是茶叶产品质量大提高。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都很重视无公害茶叶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源头控管和全过程监管,使全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
一是全省目前达到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园12.87万hm2,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6%,其中经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3.66万hm2。
二是全省已有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通过QS认证的企业近200家。
英山、鹤峰和五峰三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三是2008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到117万担,产值25.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和总产值的77%,被农业部称为全国名优茶生产后起之秀。
第四是品牌建设大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打造知名品牌,培植龙头企业”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省农业厅把整合茶叶品牌作为全省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于2006年5月组织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全省300多个茶叶品牌进行了评估论证,采花毛尖被专家一致推荐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当年又被农业部授予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今年已获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打造湖北名茶品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成为全省农产品品牌率先实现整合的成功典范。
根据省领导的指示,2008年7月,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科研、教学、农业、工商和流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审论证委员会,对恩施市人民政府和“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共同申报的打造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进行了评审和论证,专家们一致同意推荐认定“恩施玉露”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竹溪龙王垭茶、竹山圣水茶以及鹤峰翠泉茶等具有湖北特色的十大名茶名牌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也愈来愈大。
第五,产业化经营大提升。
近几年来,全省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茶叶企业有2家,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包括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近30家,一大批“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壮大,发展势头强劲。
如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2007年已跨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成功引进宜昌国贸集团,实行增资扩股,去年在五峰渔阳关镇征地147亩,目前正在兴建五峰采花科技园一期工程。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引进日本全程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和浙江鲜叶水洗生产线,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茶业加工的转变。
今年又启动建设“中国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占地20 hm2,与日本知名加工企业合作,将建设茶叶初、精、深加工以及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清洁化设备、科技研发等综合性产业集群。
第六是茶叶科技大进步。
一是近几年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二是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大普及;三是高效茶园建设快速发展;四是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省茶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比较优势突出,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茶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还必须努力解决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全省有大小茶叶企业5000多家,进入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有500多家,但真正上了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不到100家。
总的看来,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
二是品牌资源仍需整合。
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多达300多个,只有采花毛尖、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恩施玉露、竹溪龙王垭茶、竹山圣水茶、武当道茶等品牌有些影响,但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湖北名茶品牌很少,加上规模不大,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茶品牌。
因此,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和做大做强大品牌,任重而道远。
三是良种推广覆盖率低。
由于湖北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投入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33万hm2左右,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2.5%,大大低于福建90%、浙江50%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成为影响全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将影响全省名优茶生产的发展后劲,制约茶产业的提档升级。
四是初制加工厂急需改造提升。
据调查,在全省现有5000多个初制茶叶加工厂中,九十年代后建厂的约占三分之一,普遍存在厂房老化,加工厂规模偏小,厂房设计不科学,设备陈旧落后,机具不配套等问题,亟待优化改造提升,以尽快适应茶叶质量安全提高的需要。
五是茶叶出口数量少。
叫做产茶大省,出口小省,2008年,全省出口茶叶2046t,出口额946万美元,居全国第9位,与湖北产茶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三、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资源优势突出。
目前全省已有3个茶树品种被审(认)定为国家茶树优良品种,鄂茶1号等12个系列品种被审定为湖北省级良种。
湖北茶类多、内质好。
全国六大茶类中,湖北省都有,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砖茶)、黄茶(鹿苑茶)、青茶(乌龙茶),绿茶是湖北省的主要茶类,占总量的82.2%。
宜红工夫茶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咸宁赵李桥砖茶厂的“川”字牌砖茶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2、增产增收潜力大。
目前全省茶产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阶段,投产采摘茶园只占茶园总面积的72.7%,茶园单产64.7公斤/亩,2000年以来新发展的茶园约占30%,还没有完全进入盛产期,茶叶生产发展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今后如果增加投入,在加强茶园管理和加工等方面再下功夫,茶园单产和亩产值将大幅提高,向内部挖潜增产增收的潜力空间很大。
3、消费需求市场大。
现有116个国家进口中国茶叶,有利于中国茶扩大出口,特别是中国绿茶、乌龙茶和特种茶品质优良,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我国绿茶占国际市场绿茶销售市场的80%以上,主导世界绿茶市场。
湖北省绿茶自然品质好,极具竞争优势。
据专家预测,今后全球茶叶市场消费每年将以3-5%的速度增加,茶叶将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第大一饮料。
4、精深加工空间大。
茶叶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能解决中低档茶出路,增加茶农收入。
茶叶含有500多种营养和功能保健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辐射、增强抗病毒能力、抑制突变和癌变、减低胆固醇和血糖等多种作用,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分。
有关专家预计今后我国精深加工茶叶市场空间将达30%以上。
四、做大做强湖北省茶产业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第一,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建设大板块。
今后,茶叶板块基地建设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即以茶叶为重点的鄂西武陵山20万hm2茶果药大板块建设、鄂东大别山6.67万hm2桑茶药大板块、鄂西北秦巴山3.33万hm2高香绿茶以及鄂南幕阜山1.33万hm2边销茶板块。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全省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名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
二是重点抓好高效茶园建设,通过改造提升,力争到2015年,建设高效茶园6.67万hm2,亩产值4000元左右,把高效茶园建设作为优势茶叶板块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推动茶叶板块基地提档升级和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快形成大基地大板块。
第二,大力推进现代茶业加工,提升加工制作水平。
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业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
做到“三个一批”,即: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关闭淘汰一批管理粗放作坊式卫生不达标的小厂。
二是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
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
第三,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和其他违禁物质,加强茶区农药销售监督管理,坚决把好源头关。
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物理、生物等控制病虫草害综合措施,提倡发展生态茶业、休闲茶业和旅游茶业。
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质量认证步伐,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不断制定和完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
第四,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萧氏绿茶等知名品牌。
经过几年努力,培植出2-3个在全国叫得响和覆盖面大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为了整体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今年,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湖北日报联合举办首届“湖北绿茶”高峰论坛暨“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推介活动,向社会隆重推出“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整体推出“湖北绿茶”形象,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
第五,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潜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3—4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家,超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
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收购、参股、控股、联合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企业改制重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
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素质大提升。
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启动6.67万hm2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
坚决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
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
三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茶、机械化耕作、机械化喷药和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强化科技培训。
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
第七,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商贸、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湖北茶叶专业市场体系或展示中心,真正使其成为提高湖北茶叶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销售宣传的窗口;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提高宜红茶、有机茶、绿茶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外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强全省企业自营出口创汇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八,大力弘扬茶文化。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文化底蕴深厚,要把弘扬茶文化纳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省茶叶学会和省茶业协会、炎黄茶文化研究会、三峡茶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社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茶事相关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茶文化、宣传湖北茶产业,积极支持和发展旅游观光茶园和茶艺馆建设。
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内涵,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