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 菌 体 感 染 试 验
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HRV:车前草病毒;TMV:烟草花叶病毒
实验证明,遗传信息的流向与DNA的传递是一致的。
2.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1)遗传物质的化学 组成 (2)遗传物质的结构 (3)DNA的复制:半 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3.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UV
嘧啶
嘧啶二聚体
光复活作用
光解酶 嘧啶
嘧啶二聚体
四、微生物的杂交育种
(一)杂交育种的目的 (二)杂交育种的程序 1菌种准备 2.杂交育种使用的培养基 3.杂交育种的方法
五、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特点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方法 (标记菌株筛选、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再生试验、 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子的选择)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基因工程技术
DNA重组技术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程序 DNA重组的操作
第二节 菌种保藏与复壮
菌种保藏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不死、不变、不乱,以供研究、 生产、交换之用。 基本原则:1、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 2、尽量使用分生孢子、芽孢等休眠体 3、创造有利于休眠的保藏环境(如干燥、低 温)。 4、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手段保藏一些比较重 要的微生物菌株。
第二章 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菌种选育 菌种保藏与复壮 国内外主要的菌种保藏机构
2013年12月
第一节 菌种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理论基础 (一)微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遗传 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研究的历史 (1)孟德尔 豌豆试 验
奧地利 遗传学 家、修 道士孟 德尔
(1)真核生物 DNA与组蛋白结合。 (2)原核生物 不与组蛋白结合,呈环状。 (3)质粒 共价闭合DNA分子。 (4)基因与染色体。
二、自然选育
(一)菌种退化变异的原因 (二)自然选育的目的和适应条件 (三)自然选育的方法
1. 2. 3. 4. 通过表现形态来淘汰不良菌株 通过目的代谢物产量的考察 纯度考察 传代的稳定性试验
Thanks! A壮的方法: (一)菌种的提纯 (二)通过寄主体进行复壮 (三)淘汰已经衰退的个体
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
1)减少传代次数; 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3)利用单核体传代;
4)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 5)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主要的菌种保藏机构(自学)
培养基传代培养(斜面、平板)
生活态
基本方法 休眠态
寄主传代培养
低温(液氮、低温冰箱) 干燥(沙土管、真空干燥)
一、菌种保藏
(一)低温保藏法 (二)低温定期移植法 (三)石蜡油低温保藏法 (四)干燥保藏 沙土管法、滤纸保藏法、大小米保藏法 (五)甘油管保藏法 (六)真空冷冻干燥法 (七)液氮超低温保存
三、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人为地将对象生物置于诱变因子中,使 该生物体发生突变,从这些突变体中 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的过程。
(一)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定向育种
(二)诱变的基本原理 1.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 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
生物诱变剂
2. 诱变剂作用机理
(1)物理诱变因子诱变机理 (2)化学诱变剂诱变机理 (3)生物诱变剂诱变机理
孟德尔(G. J. Mendel 1822-1884 )
(2)摩尔根 果蝇试验
美国的生物学家与遗 传学家,发现染色体的 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 遗传理论,现代实验生 物学奠基人。 1933年,摩尔根获得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J. H. Morgan(1866-1945)
(3)1868年,年轻的瑞士 化学家、医生米歇尔 (Miesher,F.1844~ 1895)从细胞核中分离出 核酸。
(一)国内菌种保存管理机构 (二)国外主要菌种收集保藏机构 (P47)
本章小结
1. 遗传物质研究历史 2.导致微生物退化变异的原因 3.微生物育种的方法 4.诱变育种、诱变剂、作用机理 5.菌种保藏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6. 防止菌种衰退可采取的措施
思考题
1.微生物育种的方法有哪些? 2.什么叫诱变育种?什么叫诱变剂? 3.简述紫外线诱变育种的作用机理。 4.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方法适宜保藏的菌 种有何不同?为什么?
Friedrich Meischer
(4)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
证明核酸是 遗传物质的 3个经典实验
细菌转化试验
烟草花叶病毒 的拆合实验
噬箘体 感染试验
细菌转化实验
肺炎链球菌:S型(菌体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
致病能力)
R型(菌体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
致病能力)
1928年,F.Griffth作了3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