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多少天(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与反思.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共有多少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 7 的乘法口诀
一小杨月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80-81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 7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 7 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 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口诀的编制具有了一定的能力,本节课通过一星期有 7 天,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再来编制 7 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编制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找规律、编数学儿歌等方法记往 7 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各种形式训练学生对口诀进行熟记,再通过拓展与延伸题,让学生体验到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会编制 7 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2、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1、思考: 1 个星期有几天? 2 个星期呢? 3 个呢? 9 个呢?
2、说一说,填一填。(打开书第80 页,自己填一填)
几个星期 1 2 3 4 5 6 7 8 9
共有几天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根据表格,编7 的乘法口诀)
1、学生先在书上尝试编写7 的乘法口诀。圈一圈,写一写,编一编。
2、出示课件,与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
3、用自己记忆最好的方法记一记7 的乘法口诀。
4、检查口诀的记忆情况。
(1)看算式说口诀。
3×7=1×7=7×4=2×7=7×5=
7×7=5×7=7×8=4×7=7×9=
(2)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四七二十八七九六十三五七三十五一七得七七八五十六三七二十一六七四十二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完成书第 81 页“练一练” 第 1 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练习:“找朋友”(利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利用口诀快速连
一连。)
7 ×2 35
6 ×4 21
3、回到情境图中解决相
8 ×7 关的问题。48
4 ×9 28
7 ×5 4、“练一
14
练”解决问题。
3 ×7 一只36 七星瓢虫身上有 7 个6 ×8 点, 9 只七星2
4 瓢虫身上有多少个点?
7 ×4
5、“试一56
试”完成书第 80 页下面
的问题。
(看懂淘气是怎样想的,你还可以帮淘气想出哪些来?)
7×8=7×()+7×()
7×8=7×()+7×()
7×8=7×()+7×()
7×8=7×()+7×()
根据淘气的这种方法,你会再画一画,填一填吗?
6、完成书第 81 页下面的问题。画一画,填一填。
四、拓展与延伸:
想一想。
5×7=4×7+()=6×7-()
算一算。
3×7+7=7×7-7=8×7+7=9×7-7=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课堂作业:完成书第 81 页第 3 题。
教学反思:
《一共有多少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的。教材通过“一共有多少天”这一情景,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 的乘
法口诀。在 7 的乘法口诀中,前 6 句是学过的,只有后3 句是新的。
所以教学中我就以文中情境图问题串展开教学,为同学设疑“7×
9=?”从中让同学们积极去探索,在探索中引导学生独立编制 7 的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 7 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
成诵,而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生
活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
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
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教学过程看,本
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
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
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