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李林甫人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宰相李林甫
——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唐朝曾被公认为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经历了两百八十九年的繁荣辉煌和风雨沧桑,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日落西山的命运。
在我看来,其衰落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李林甫就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一大推手。
李林甫,小字哥奴。
他在唐玄宗时期担任了十九年的宰相,在位时间之长可谓绝无仅有;其不仅在位时间长,而且更是深得唐玄宗的宠信。
综上看来,他应该是一名令人敬仰的宰相,可是,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如此贬多于褒呢?下面我们将全面剖析这位被公认为中国史上十大奸臣之一——李林甫。
不少人感叹,前唐有“千古诤臣,流芳万世”的宰相魏征,后有“弄权惑主,遗臭万年”的宰相李林甫。
这不禁使我们产生错觉:皇帝们任用这俩种截然不同的宰相,冥冥之中已奠定了唐朝走向衰弱的命运。
但在我看来这仅仅是错觉,难道李林甫单靠卑劣手段就可以掌权惑主如此之久吗?难道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古老繁盛的朝代走向衰落吗?我们不能武断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而需把问题放回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事中考虑。
所以我们需正说李林甫的千秋功罪:发现他人生中的闪光点;更要找出他的缺点并以此反思警惕自己!
虽不沾文墨,却富有能力
自科举开创以来,唐朝便广纳人才。
位高权重的官员们大多都是满腹经纶,可是宰相李林甫就是一个特例。
他胸无文墨,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所以可以推测李林甫还是极具政治才能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虽说李林甫一直遭受后人唾骂,可在当时他却是一个颇有威望,而且政治方面深得人心的人。
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李林甫的闪光点:
①超强的制度设计能力。
李林甫主编了唐朝第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也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
虽然最开始是张九龄编辑,但后期许多重要工作都是李林甫完成的,所以李林甫在这方面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再是他推行的《长行旨条》,是关于征税的条令。
首创性地给了地方更多的自由权,更极大地节省了国家的行政成本。
这可以看出李林甫有着长远大胆的政治嗅觉,敢于进行创新性改革,故我们不可因其不沾文墨就抹杀了他的政治才能。
②颇有威望。
《旧唐书》曾对他评价道:“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
”即说李林甫是一个非常秉公办事的人,特别是在人事任免这类敏感的问题上。
他坚决不徇私舞弊,必须按正规的程序办事。
当时的官员们都很佩服他这点,由此李林甫也是颇具威望的。
从上述两个关于李林甫的优点,我们抛开非奸即忠的观点看人,李林甫能够
成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确实有他的特点和原因,而且他确实也具有很高的行政才能和全局把控能力。
所以在历史的长流中我们要避免人云亦云地片面看待问题,比如只看到李林甫的缺点却忽略了他的闪光点。
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判断观,更会导致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窄!
时势造小人,小人创时势
上文虽提及了李林甫的才干,可他确实功不抵过;按照盖棺论定,他绝对是一个反面人物。
体现在他集权奸于一身,为了“权”他不择手段、口蜜腹剑;为了“奸”他处心积虑、害人无数。
所以物极必反,十九年来集聚的恩恩怨怨终于爆发了,李林甫也随之遗臭万年。
其典型的“小人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陷害三皇子。
这是李林甫最大的一个历史污点,他为了上位不惜与武惠妃联手无中生有地陷害了三个皇子。
这件事也可谓是唐朝盛衰的分水岭,使得唐朝风朗气清的政治风气,从此走向了不健康的方向。
②钳制言路,排斥贤才。
《资治通鉴》曾描述李林甫扼杀言路的典型例子:“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这句话看出李林甫以宫里的立仗马为例,告诫各大臣只可顺应皇上,不需进行劝谏,否则下场就是死路一条。
这么无法无天的嚣张言语颇有几分秦朝奸相赵高的影子,可以说李林甫为了讨好皇上、独揽大权不惜颠倒黑白,以牺牲唐朝的发展为代价。
上文虽提及李林甫在人事任免上不徇私舞弊,但他还是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后期还是利用权力排斥那些可能威胁自己的文学出身的贤才。
李林甫自身是个不染文墨的人,所以他痛恨、害怕有学识的人会替代自己。
故他绝不能忍受那些富有能力,且可以取代自己的人出现,若出现了就不惜一切地陷害;若有苗头则不择手段地遏制。
在同僚中,张九龄无疑是李林甫最大的眼中钉。
张九龄担任宰相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百姓的利益,李林甫的出发点则是皇上,所以他一直不但和张九龄唱反调,还挑拨离间,直至玄宗越发厌恶张九龄并罢免了其职务才善罢甘休。
再比如能干正直的严挺之,李林甫同样是除之而后快,他口蜜腹剑地糊弄严挺之和玄宗,最后使得本可以重得重用的严挺之被冷落,最后愤懑而死。
李林甫还用了同样的伎俩害死了许许多多的贤才,比如李适之等。
从而使自己稳坐宰相之位,独享权利的快感。
《资治通鉴》也用了一句话概括他的阴险嘴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从此“口蜜腹剑”就成了李林甫洗不掉的人生污点。
对于尚未进宫的贤才,李林甫也处心积虑地遏制。
在他担任主考官的科举考试中,竟然出现了“零录取”的荒唐局面;更荒唐的是:此时沉迷在温柔乡、富
贵梦中的唐玄宗默许了这个局面。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
”李林甫可以无法无天地利用科举减少竞争对手、除去大唐人才,玄宗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负有责任。
李林甫的这些卑劣行为,不但于贤不利、于国不利,更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③善于揣摩上意。
早年的唐玄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由此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
但俗话说得好“安于享乐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到了中期,玄宗越发倦政,更是不爱听谏言,这就给了李林甫乘虚而入的机会,也导致了时势造小人。
不可否认李林甫察言观色的能力真是一流,他可以轻易且准确地揣摩玄宗的想法。
每当有忠臣劝谏玄宗,惹得玄宗不高兴时,李林甫总会强调皇上身为天子只需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顾及过多,这下使得玄宗越发自以为是,沉迷享乐;也更讨厌那些忠心劝诫的臣子。
所以玄宗对李林甫益发宠信,李林甫也就凭借圣恩越来越目中无人地收揽手中的权利。
李林甫上述的种种奸诈恶行,不仅使唐玄宗更闭目塞听,更是败坏了唐朝的一直以来的优良风气,使得唐朝正气消耗殆尽,反代之一批小人。
自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时就奠定了唐朝衰弱的命运。
因为自古“弃贤臣,重奸臣”的朝代都不会源远流长的,所以说小人李林甫创造了唐朝走下坡路的时势!
恶有恶报,凄惨晚年
李林甫轰轰烈烈、耍尽心机地担任了十九年宰相,却没有换来一个安详的晚年。
晚年的李林甫甚是凄凉,真可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他万万没想到会被自己一手提拔的杨国忠、陈希烈反咬一口,被控告与阿布思私通造反。
虽然这件事李林甫是被冤枉的,但早年间李林甫也没少干这种丧尽天良的事,这也算是咎由自取、因果报应吧!更可怜的是他死后遭到安禄山的诬告,使得玄宗“追削其官爵,籍没家产,将其子孙流放岭南。
”总体来说李林甫是个悲剧人物,生前在外战战兢兢生怕遭人暗杀,死后又落个如此下场!所以说命运的天平是公平的,命运不会永远只眷顾你,而且还是如此卑劣的你。
唐玄宗曾经如此评价李林甫:“是子妒贤嫉能,举无比者。
”可见玄宗也深知李林甫是个压榨人才,独揽大权的人。
但因政治的需要、眼前的利益他还是容忍了李林甫十九年,可是忍耐是有限度的,最后玄宗也越发不亲近李林甫了。
所以李林甫最后不仅身患重病、遭人诬告,更是失去恩宠;甚是悲哉!
以史为鉴
俗话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宰相李林甫虽有不少闪光点,但无法否认他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之一。
从他身上可以知道:使用阴险狡诈的手段虽可换来短暂的权力和利益,可这只是昙花一现,因为人们总会识破你的阴谋诡计,最后你就会掉进无尽的深渊。
更有唐玄宗这种只重其才,不重其德;只图一时安稳,却忘记长久之忧患的
用人方法,也值得现在的政府人事任免工作的反思,切记不要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最后我们必须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因为有位历史教授曾说:“如果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把一个时代的盛衰,归结到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的话,这是没有精神担当的民族。
”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兴”有每个人的功劳,“亡”每个人都得反思!所以即使李林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但不可把所有罪名都灌在他头上,因为唐朝的由盛转衰,还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林柔苑
2016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