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杨富萍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本原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它融于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从民间美术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作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这与现代设计的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如何再发掘、再认识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元素语言,使其能够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法则、色彩语言、视觉符号语言、审美性和创作思维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民间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并通过对一些成功现代艺术设计案例的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希望面对今日“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较为严重的现代艺术设计界,传统的民间美术可以带我们回归到民族本原文化的深处,探寻新的道路。
关键词: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必要性
中国现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在这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另一种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
曾经有记者采访了中央美院原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靳之林教授。靳教授向记者介绍:“80年代初他到陕北窑洞看到的民间剪纸铺天盖地,光安塞一个县就有2万妇女会剪纸。而20年后他再去那里却看不见剪纸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墙上张贴的世界名模画像。80年代初民间剪纸大师安塞县就有40人,而现在大多数已故去,仅存的几位年事已高已不能剪了,有的还要为生计操劳。”,靳教授形象地称这种民间剪纸艺术的消失速度为“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
其实靳教授说的只是众多民间艺术一个缩影而已。我去过云南丽江,了解了“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去过海南,知道了“彝族的民间漆器和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去过美丽的迪庆藏区,倾听了藏民们说的口传史诗《格萨尔》。从《民间艺术》书中了解到陕北、山西地区的剪纸、皮影戏等等;从江苏省戏校的老师们那听到了锡剧、昆剧……可见我国的民间艺术是多么的丰富,多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啊!
如果我们不尽快重新认识这些民间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将像我们人类身边的动物一
样慢慢地,慢慢地濒临灭绝,不会再来了。
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我担任美术教师已有十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发现美术课本中涉及的民间艺术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美术课中传授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和西方模拟自然的写实手法较多,相比较而言,传授的民间艺术文化最多也就是剪纸和欣赏一些民间工艺。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是很不利的,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当然,在课堂上都如此,在生活中也就更不会去重视它。
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在挪威,国家规定一个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掌握一个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也许他今后去从事别的工作,但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能有一个基本概念。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化历史,可以说民间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只有从小学习之,了解之,对民间艺术才会有感情,长大后才会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它。
我利用美术课中《欣赏民间工艺》做了一个实践比较。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了解民间工艺品,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课时:1课时。
实践一:甲班的同学上课地点是在网络教室,我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先给同学们欣赏;欣赏后再逐一介绍:狮头、狮鼓、虎头鞋、泥人、风筝类、宫灯类、雕刻类的发源地和一
些简单的制作技巧等等;然后再给学生们讨论欣赏,这样一节课时间正好讲完。
实践二:在乙班同学上课前我就布置好:寻找一些自己熟知的民间工艺品,寻找方法不限,可以用网络上、电视、课外书籍等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民间工艺品知识;接着我出示了甲班同学上课时的资料和乙班学生对比,着重讲解一些学生不了解的。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动手愿望,最后剩下的时间都让学生们根据一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课堂的教学反馈来分析,乙班同学比甲班上课的效果要好的多。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甲班的同学没有真正参与到这节课来,而乙班的同学已经真正参与进来了。乙班同学在上课前就已经着手寻找民间艺术品了,查询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当他们把找出的作品和老师的一比较就发现,他们找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没有自己并不知道的,这样就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他们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时更激发了他们动手的愿望。所以,正是因为乙班同学真正参与到本课来了,其上课效果才会好的多。
从这一课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课是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极好形式。在以后的美术课中我又做了多次实践。例如,
我在《染纸》一课中,我就及时的调整了学生所准备美术材料。《染纸》这一课要求学生用毛笔把水彩颜料点染到宣纸上,来体会色彩在宣纸中变化的趣味。从这我就想到了民间艺术的扎染,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白布、小手帕,通过扎染的方法来教学生。课后学生们把自己扎染的一块小手帕、一条围巾都兴高采烈地带回家珍藏了。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兴趣。
我还在美术欣赏课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有一课介绍众多民间艺术作品中其中就有皮影戏。我就想能不能通过网络上的资源下载一些关于皮影戏的影视作品和Flash给学生欣赏呢?于是我就多用了一课时间专门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皮影戏,学生们看完皮影戏后特别感兴趣,围绕着我问这问那,问得我居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通过对以上这些案例的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从小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感情。
第二教师在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起到枢纽作用,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不能老提素描、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