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学简介
一、概述
(一)解释学的概念
解释学(Hermenneutik,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释义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默斯(Hermes),他是诸神的信使。
(二)解释学的历史发展
在中世纪,解释学成为专门学科,是对《圣经》进行诠释的学问。
普遍解释学的观念只有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才得以真正实现。
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解释学史上最重要的
代表之一。施氏的普遍解释学有两个传统:先验哲学和浪漫主义。
从这两个传统中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效解释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类似康德的提问:数学知识何以可能?)理解过程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
(1)解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解释者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于同一层次;
(2)理解过程只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重构过程。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解释学重要代表人物。曾跟随黑格尔学者库诺.费舍进行哲学研究,后受历史学派的影响,要求对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认识论分析。
他试图进行历史理性的批判。他指出:“历史科学可能性的第一个条件在于:我自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探究历史的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人。”
关于精神科学之所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精神科学所探讨的对象乃是我们人类这个主体的精神的创造,因此不像在探究自然界那样要去解决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因为精神科学中的客体就是主体的精神客观化产物,我们在那里发现的是我们自己的本质。
狄尔泰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前者是对外界事物的说明,后者是用心理学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他认为理解是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基本的普遍方法。
狄尔泰以前的解释学是古典解释学。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以后的解释学为哲学解释学。海氏把解释学从方法论领域引入存在论领域。在海氏的基础存在论中,理解是作为此在(即人,“此在”的是意思是“存在于此”,人是真正地存在于此,他是能追问其他存在者的意义的独特存在者)的源始存在方式,而不是此在的行为方式。此在对于自己的存在和世界都已经有了非理论的、未表现出来的理解(领会),理解是此在的存在结构,理解是在把握过去、应对现在的基础上的对未来的筹划。解释只是把已经理解了的东西明朗化,即明确表述出来。解释具有理解的“前结构”即“前理解”。
前理解包含三种要素:
1.前有(Vorhabe):解释前对事物有所领会;
2.前见(Vorsicht):解释前先有的角度和倾向;
3.前把握(Vorgriff):对事物预先的概念把握。
解释学循环:
一,古典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指文本理解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即只有理解了单词和句子才能理解整篇文本的意思,但是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又离不开对整篇文本的理解。
二,海德格尔说的解释学循环,即解释虽然是从理解中派生出来的,但是又反过来为理解规定了显现的方向、方式和更具体、更清晰的内容(理解与解释的循环)。
(三)解释学的六种性质和功能
总括起来,解释学经历了六个时期,表现为六种性质和功能。
1. 解释学作为圣经的解释理论是指圣经的解释原则;
2.作为语文学方法论的解释学,包括语法解释和历史的解释;
3.作为理解和解释科学或艺术的解释学,主要代表是施莱尔马赫;
4.作为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解释学,主要代表是狄尔泰;
5.作为此在和存在理解现象学的解释学,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
6.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主要代表是伽达默尔。
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伽达默尔(Hans-Gero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解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真理与方法》,但他在书中既不谈真理也否认有无所不包的方法,他的解释学的主题是理解与存在。
(一)思想来源
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传统和黑格尔哲学是其思想来源。
(二)效果历史关于“效果历史” (Wirkunsgeschichte , effective history):伽达默尔解释说,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此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这种东西叫做“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效果历史意识”(Wirkunsgeschichtes Bewuβstein, effectiv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一方面是指在历史过程中获得并被历史所规定的意识,即任何理解都具有历史的条件性,另一方面是指对这种获得和规定本身的意识,即解释者自觉地知道他自己的意识状态本身是效果历史的意识。
(三)视域融合
读者阅读与自己同时代、同环境的文本时,读者与作者处于同一个精神世界;
读者阅读与自己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文本时,二者不处于同一个精神世界,文本给出的是一种未认识的对抗性。
读者想理解文本,就须让自己被文本所攀谈,因为他参与了文本的问题,由此产生提问和回答的意义视域(Bedeutungshorizont, meaning horizon)。
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视域融合所产生的东西,既不是文本原有的东西也不是读者原有的东西,而是新意义的产生(意义的生成)。文本一旦产生就处于开放的状态,它的意义随理解与解释的不同而扩展着,读者也通过理解和解释而获得了新知识并扩展了自己的生存意义。
(四)“偏见”的合理性
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思想,认为理解的正确性不在于避免前结构,而在于确认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至少包括前见(成见或偏见),权威和传统三个要素:
“前见”概念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作为否定性的概念而具有消极意义,因此真正的理解被认为是要摆脱前见的影响。与此相反,伽氏认为,对前见的这种看法正是启蒙运动的前见。事物本身只能根据适当的筹划、恰当的前见才能被理解,即前见是理解的必要条件、是平台(婴儿不能理解是因为他或她没有任何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