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尔滨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哈尔滨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事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多。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哈尔滨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
1 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利用的基本情况
1.1 农田水利自然情况
我市水资源短缺,目前,地表水仅维持在47.1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47.88亿立方米,188座水库库容量23.6亿立方米。严重缺水时,全市总蓄水量不足8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584.2毫米。据调查,大部分农田土壤测墒相对湿度在50%以下,达到重旱程度;库、塘、坝蓄水严重不足,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中小河流大部分断流,江河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60%。受极端气候的影响,2009年春耕期间哈尔滨市水田无水泡田面积将达到1/3左右,水量不足插后干旱面积1/3左右,旱田受旱面积达到500万亩。农田受旱面积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旱情程度之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11年降水明显偏少,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加,更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发展滞后。
1.2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一是防洪工程。松花江干流城区堤防中,江南主城区有24.31公里堤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没有封闭;江北堤防除前进堤防整
治段、松浦堤防改线段为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外,其余堤段只有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沿江县(市)堤防除城镇堤防为50年一遇标准外,其余均为20年一遇。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只有5-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2/3河流没有设防。二是蓄水工程。全市现有大、中型水库20座,小型水库167座。目前经国家鉴定已确定为病险水库的有42座,有小塘坝仅为7233座。三是灌、涝区工程。在全市现有耕地中,水田实灌面积达到44.3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4.26%。节水灌溉面积34.31万公顷。井灌水田面积14.78万公顷,现有灌溉井6.5万眼,万亩以上灌区70处,除涝能力由过去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标准。
1.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全市幅员面积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属于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2009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433.07万亩,占流失面积的43.43%。各区、县(市)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都很繁重。
1.4 水利改革情况
一是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对小水库、小塘坝、小自流、小机电井、小抽水站的产权进行了制度改革。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二是进行了灌区、涝区水管体制改革。三是农业水价改革。改革后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四是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
1.5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情况
一是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全市灌区在续建、配套、节
水、改造等方面需投入资金10.9亿元,而现在每年投入仅为2000万元,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国家和地方投入的经费是按照1:1比例配套下发的,区、县(市)属于“吃饭财政”根本无钱匹配。
2 水利资源运行管理和建设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基本没有防渗处理,有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浪费严重。二是主要江河干流上还缺乏控制性工程,调蓄能力有限。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平衡,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个别区域地下水超采。四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河流污染日益加重。五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依据,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六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2.2 农田水利运行管理问题
一是农户小生产模式,给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带来了诸多问题。二是我市农田水利缺乏长远规划。三是缺少工程运行管理费,骨干工程严重老化,末级渠系功能衰退,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四是小水库大多承包给个人,投资和维修不足,水库输水设施损坏严重。五是水费征收困难,“一事一议”方式组织开展工程建设遇到很大阻力。六是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出资投劳新办法有待进一步确立完善。七是水利人事改革滞后,超编现象严重。
2.3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机制问题
一是政府投资水利建设的缺口很大。地方财政投入又明显不足。二是水利建设自身融资筹资困难。三是缺乏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四是水利建设未能建立公益性补偿机制。五是水利建设投资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六是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七是银行信贷服务的缺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
3 完善水利建设投资融资机制的建议
3.1 总体思路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关键是要根据水利建设项目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属性,建立起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分机制,对公益性水利工程,要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机制,建立起市、区、县(市)各级政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以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均应纳入市场化运作范围,鼓励、支持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投资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3.2 具体建议
3.2.1 坚持规划先行,实现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的系统化。科学确定水利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统筹协调社会需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规划布局等重大事项,形成各级政府规划相互协调,总体和部门规划相互呼应,综合和专业规划相互衔接,中长期和短期规划相互结合的农田水利规划体系。
3.2.2 改革投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稳定增长的
长效投入机制。
3.2.3 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建设投入。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吸纳社会资金。二是给予适当补贴,吸引农民增加投入。三是积极争取贷款,扩大资金投入,缓解了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加快私有化进程,放开经营小型水利工程。
3.2.4 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确保农田水利投融资稳定增长。政府要依靠财政、货币、金融等手段,对市场的资金配置行为进行合理干预、有效调控,弥补市场调节配置水利资金盲目性、短期性、功利性的缺陷,引导并推动水利资金在配置数量上的稳定增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
3.2.5强化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提高旱、涝抵御能力一是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整修配套和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二是对没有水源保障的灌区和无水泡田地块,抢打一批水源井,新建一批抽水站和拦河坝。三是在长远抗旱工作方面,加快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加快龙凤山、倭肯河、友谊、香磨山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加强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作者简介:张晶莹,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