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历来重视诗词的教学,但高中诗歌教学现状不免让人为之担忧,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探索教学方法。
本文分诱发兴趣、引导鉴赏、指导答题三方面阐述个人在教学中的做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兴趣诗歌意境情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知识宝库中诗词无疑是一颗光彩耀人的明珠。
翻开高中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诗歌在高中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人教版必修1?—5中共有21篇课文是诗歌,此外还专门选修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其中有31首诗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做出以下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这足以显示我国对诗歌传承的重视。
可是,仔细观察高中诗歌教学,不免让人为之担忧。
许多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埋头苦背古诗词,死记考试要点。
更有令人扼腕的事情,曾听学生说过“诗歌太难了,要记太多东西,高考试卷这道题就放弃它吧”。
记得我们自己在中学时期,同学之间赠送贺卡都还喜欢写上那么几句优美的诗词,笔记本或者书本之间也随处可见信手写上的诗句。
可现在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这样畏惧诗歌、痛恨诗歌?
这一现状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快餐文化的冲击、课余生活的丰富都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其中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我们语文老师身上,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传统,一节课“满堂灌”,“作者——背景——翻译——分析——背诵”逐一落实,老师生怕漏下什么知识点,于是学生只好埋头苦做笔记,长期在“被动接受——反复背诵”的模式下学习,时间长了就“为伊消得人憔悴”,自然也就疲倦生厌。
做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摆脱这种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探求更新的更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的诗歌教学才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基于多年的高中语文一线教学经验,本人摸索了几种诗歌教学方法。
以下从诱发兴趣、引导鉴赏、指导答题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经验。
一、诱发兴趣
“万世师圣”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都心知肚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他就会自觉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我每次接新班级,在教学诗歌单元之前都会做份诗歌学习兴趣调查,情况都不容乐观,最令人心寒的一次调查中全班只有两个同学表示喜欢学习诗歌。
这样的情况,我从不马上教学课本内容,因为在这时候诱发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
诱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我通常有以下做法:
其一是讲述以爱情为题材的古诗词。
比如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先给学生讲述诗歌背后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人婚后伉俪相得、琴瑟甚和,陆母薄情寡意、棒打鸳鸯,陆游百般劝谏、哭苦哀求,
离婚后两人饱尝相思、悲痛伤怀,沈园邂逅凄凉伤感忧思难遣,最后唐婉悲痛赋诗香消玉陨,这样的爱情故事早已让感情丰富的高中生感慨唏嘘扼腕叹息,这时候再让学生阅读两首《钗头凤》,他们都会细细玩味,感受诗歌无尽的韵味。
曾经就有学生在听了这个故事后说“原来古诗是这样的感人,我听完故事,读诗时都流泪了”。
有了这样的开头,学生以后再学习诗歌就没有了畏惧的心理,相反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
像这样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教学中我常用的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还有李清照和赵明城的故事,每一次都屡试不爽。
其二是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
考虑教学需要,只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即可,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参赛,最后由教师评选优秀者,为了表示对这样的活动的重视,我经常邀请班主任一起来当评委。
在通常情况下,我都会“破费”买点礼物来鼓励优秀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都充满热情地准备参赛,无形中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就调动了。
其三是积累经典古诗词中的句子。
语文重在日积月累,语文老师经常在黑板开辟一块“语文天地”,让科代表每天抄写一些精彩句子供学生玩味积累。
经典的古诗句就可以在这里经常地“现身”,这样长期坚持,班级文学气氛浓厚,诗词也就悄悄地走进学习。
二、引导鉴赏
古诗词鉴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十分重要的方法,这一点在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有体现。
所以在诗
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作品中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才能走进文本,体悟诗人的心境。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⑴激发想象,重现诗词意境;⑵分析情感,感悟诗人心境。
⑴激发想象,重现诗词意境。
在教学中我常用的以下方法;
其一是教师课堂语言渲染,学生闭眼想象诗境。
这点对教师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前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教学《归园田居》,诗人这样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就是陶渊明向往的质朴洒脱的田园生活,教师可以用语言加以渲染,让学生静静地闭眼想象“离开官场,诗人回到了家乡,站在村口心潮澎湃,依稀可见那一间间茅草屋,熟悉的屋顶还是那一贯的颜色,袅袅炊烟缓缓升起,穿过绿油油的田野,来到家门前,庭前的榆柳已经郁郁葱葱………我陶醉了,陶醉在着日思夜想的田园风光中”。
这样的想象,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诗中田园迷人的风光。
其二是展开想象,扩写诗句。
经典古诗词一般画面感很强,就评老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意象,概括意境,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往往还会出现越听越糊涂的现象。
所以应该改“老师讲授”为“老师
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扩写诗句,能让学生更好地想象意境,达到审美的目的。
比如《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诗中意象十分丰富,意境宁谧优美。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找出意象,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特点,最后让他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江花月夜这一图景,十分钟后,学生就相互交换着欣赏彼此的文字。
只有这样通过自己的想象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置身诗境”,经过自己的分析和语言加工,学生才真正地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⑵分析情感,感悟诗人心境。
诗歌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批文入情”,使学生体悟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得到心灵的陶冶,这样才能做到新课标要求的“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们常常“缘景明情”,从分析意象出发来挖掘情感,还有就是学会“知人论世”,利用这些方法分析完情感后,如何让人生经历还不丰富的高中生真切地感知作者的心境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三、指导答题
高中古诗词教学除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外还有很现实很功利的目的,那就是考试。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诗歌鉴赏占6分,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有毕业班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要想拿到理想的分数,答题必须有一定
的规范。
否则就算我们的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再强,一首诗理解得再透彻,如果答题没有逻辑,就可能东拉西扯,那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所以指导规范答题就显得至关重要,许多老师也注意到了这点,尤其是高三考前训练阶段。
但要说是的答题规范也不可限制太死太严,以往发现有的老师限制了各种答题模式,甚至是解题中的每一句话都做了规定,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学生得苦背答题框架,一到考试时就开始战战兢兢,因为害怕违反“规定”不知从何下笔,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所以说规范答题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太放任也不可太限制。
针对不同题型我只做了以下规定,称为答题三步骤。
①意象型:描述意象—总结意境—分析情感②技巧型:点出技巧—分析技巧—说明作用③炼字型:找出字词—解释字词—分析效果。
诗歌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共同之处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先有兴趣了才能去学去积累,才能长期坚持,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付出。
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更要用心不断探索,找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诗歌更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这样我们诗歌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福建省)
[4]《朗读美学》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