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交往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社会性交往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启蒙阶段的老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降低自我中心意识。乐于助人以及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教会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负因子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伴交往活动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与幼儿的自我表露程度和方式互为影响。本文着重从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特点、影响因素、教师建议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教育同伴交往传统文化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将来社会角色扮演做好积极准备。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已经是独二代。他们是家庭中的“小太阳”,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尽一切可能为他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无限给予,不求回报,因此极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习惯。同时,封闭、割裂、互不往来的现代居住环境,小型化的家居生活,也让孩子失去了许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加之一些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限制同伴交往,使孩子充满防范意识,害怕接触大干世界,不愿与同伴交往。如:两个孩子为争同一个玩具或图书而争吵、打架。有的孩子抱着一大堆玩具,自己不玩也不愿让给别的幼儿玩。因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要时时处处地与人交往,离开了交往的人群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启蒙阶段的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合作,降低自我中心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

二、利用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

合作的价值取向是能与人和谐共处。这是幼儿将来为人处事、求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品质。

1、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及时地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教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成人正确的合作行为会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哪怕是点滴小事的榜样作用。另外,同伴也起着幼儿互相学习不可估量的榜样作用。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巧设活动.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

对幼儿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现代家庭中,儿童社会交往范围狭小,加上家庭溺爱,使得不少儿童养成了独占性强、任性、自私、霸道等缺点,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因此要使他们共同生活、友好交往必须先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并借助一些集体游戏加以引导。教幼儿学会友好协商,玩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教师应通过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的交往。比如,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可让幼儿自由结对,一人投球,另一人接球;也可蒙住一名幼儿眼睛,让另一名幼儿引导他一起投球人篮,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另外,在一些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幼儿容易发生一些分歧和争执,这时,教师应该在鼓励幼儿表达自

己愿望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与同伴友好协商。

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交往环境,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多的交往机会

活动与交往是密不可分的.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进而正确地与人交往。将分享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愿意与人分享的幼儿人缘特别好.大家都愿意与他玩。在活动中,幼儿充分体验到分享的幸福与快乐。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与合作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问的温暖与爱。鼓励幼儿多交往,愿意帮助别人。这样对于养成幼儿社会性交往习惯,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的交往多是在幼儿园中与老师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因而,帮助幼儿取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其积极、健康、稳定的、开朗的性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交往主要有两种,即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及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的一种重要交往方式,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幼儿园是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主要场所,所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让幼儿相互交往、自由交谈、玩耍的良好环境。

五、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影响

是教师与幼儿家长的交往深刻影响到幼儿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方式。不要以为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幼儿所漠不关心的,事实上幼儿非常看重教师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庸俗的交往方式,或者利用家长的权力办私事的行为,会对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孩子背后指责孩子的行为是必须绝对避免的,因为孩子家长的职务和财富不同而对其采取不同态度的做法也是必须禁止的,这种行为一旦出现,将会极大地损害教师的形象,扭曲孩子对社会的认知。

六、传统文化对儿童社会性交往的负面影响

同伴交往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会分享和合作,缺乏交往的积极性,形成了封闭和自我压缩的人格,这严重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幼儿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值得深刻反思。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现代幼教思想和理念,难免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儒家“礼”与“和合”的思想、苟子的“性恶论”、“严父慈母”的教养方式及“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等传统教育文化的负因子,对现代幼教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或显或隐地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着消极影响。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四个连续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所有儿童都毫不例外地按照固定的顺序通过每一阶段”因此早期教育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切忌操之过急。父母一味强调学习,不考虑孩子玩的需要,往往导致幼儿厌学,欲速不达。其实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发展远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研究表明,幼儿孤僻、胆怯、退缩或富于攻击性、不与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早期教育中忽视幼儿同伴交往有关。此外,皮亚杰还揭示出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巨大作用。因为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同伴的想法,他会与同伴一起讨论,并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对于激发幼儿思考和幼儿的“去自我中心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情况下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协商策略是构成一个幼儿同伴协商行为事件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指幼儿在协商过程中,为了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并有效地影响他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协商策略包括幼儿在与同伴协商时的每一个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单一行为策略和由一系列行为组合所体现出来的策略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