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

1.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A

A.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B.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C.大脑半球

D.小脑

E.基底节

2.某患者能唤醒,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勉强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即又入睡,这种意识状态是:A

A.嗜睡

B.昏睡

C.昏迷

D.谵妄

E.意识模糊

3.患者处于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能唤醒,醒后模糊做答,旋即熟睡。此时为:B

A.嗜睡

B.昏睡

C.浅昏迷

D.中昏迷

E.深昏迷

Ⅱ.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

4.以下关于失语症正确的病变部位是:A

A.Broca失语在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B.Wernicke失语在优势半球缘上回后部(颞上回后部)

C.传导性失语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缘上回)

D.命名性失语在优势半球分水岭区(颞中回后部或颞枕交界区)

E.经皮质性失语在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

完全性失语在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病灶

Ⅲ.智能障碍和遗忘综合征

6.关于遗忘综合征临床特点不正确的表述是:C

A.慢性遗忘常伴发于痴呆

B.导致严重意识丧失的头部外伤必定伴发遗忘综合征

C.脑炎后遗忘症属于急性遗忘综合征(慢性)

D.脑缺血缺氧可导致急性遗忘

E.脑肿瘤也可导致遗忘

7.右侧同向性偏盲的病损位于:C

A.右侧视神经

B.视交叉

C.左侧视束

D.左侧颞叶视辐射

E.左侧顶叶视辐射

8.以下关于视野缺损不正确的病变定位是:B

A.一侧视神经病变引起单眼全盲

B.一侧视束病变引起双颞侧偏盲(同侧颞部偏盲,对侧鼻部偏盲)

C.一侧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双眼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D.颞叶病变引起双眼同向性上象限盲

E.顶叶病变引起双眼同向性下象限盲

Ⅴ.眼球运动障碍

9.霍纳(Horner)综合征由下列哪种病因引起

A.眼交感神经麻痹

B.眼交感神经兴奋

C.眼副交感神经麻痹

D.眼副交感神经兴奋

E.动眼神经麻痹

10.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正常,病损位于: A.对侧视神经

B.同侧视神经

C.对侧动眼神经

D.同侧动眼神经

E.同侧视神经及动眼神经

11.下列哪项不符合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A.上睑下垂,眼球不能向上、下和内侧转动

B.眼球向对侧、向上、向下注视时出现复视

C.眼球向外或外下方斜视

D.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E.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12.滑车神经受损时:

A.眼球向外上方运动障碍

B.眼球向外下方运动障碍

C.眼球向内上方运动障碍

D.眼球向内下方运动障碍

E.眼球向上方注视有复视

13.右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右侧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B.左侧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C.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D.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E.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4.62岁女性,因口角歪斜两日来诊。查体双眼闭合有力,示齿口角左偏,该体征是:

A.中枢性面瘫

B.周围性面瘫

C.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

D.舌咽神经损害

E.迷走神经损害

15.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区别是:

A.前者额纹消失

B.后者病变在皮质脑干束

C.前者多有舌前2/3味觉改变

D.后者眼睑闭合无力

E.前者口角下垂

16.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正确的是:

A.镫骨肌支以下面神经损害有听觉过敏

B.膝状神经节及其附近面神经损害可出现Hunt综合征

C.舌前2/3味觉障碍提示面神经管外鼓索神经病变

D.一侧面下部肌肉瘫痪提示病变在皮质脑干束

E.茎乳孔以下损害多伴唾液分泌减少

Ⅶ.听觉障碍和眩晕

17.29岁女性,因视物旋转、呕吐1周来诊,诊断右前庭神经病变,与本病不符的症状和体征是:

A.严重眩晕,转头可使症状加重,闭目不减轻

B.水平性眼震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

C.站立不稳,平衡障碍

D.伴恶心、呕吐及面色苍白

E.双侧指鼻试验(+)

Ⅷ.延髓麻痹

18.下列哪项表述不符合延髓麻痹的概念:

A.真性延髓麻痹是指舌咽、迷走神经麻痹

B.假性延髓麻痹为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

C.真性及假性延髓麻痹均出现饮水呛、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

D.假性延髓麻痹时咽反射消失

E.真性延髓麻痹可伴舌肌瘫痪、舌肌萎缩和肌束颤动

19.假性球麻痹的病变部位在:

A.疑核

B.舌咽、迷走神经

C.双侧皮质脑干束

D.内侧纵束

E.丘脑皮质束

20.延髓麻痹的主要表现是:

A.眼球外斜、瞳孔扩大、视物双影和上睑下垂

B.伸舌偏斜、视物双影、面部麻木和眩晕耳鸣

C.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睑裂变小和面部无汗

D.声音嘶哑、饮水返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

E.额纹消失、闭眼无力、口角下垂和味觉缺失

21.假性球麻痹的病因包括:

A.脑卒中

B.延髓空洞症

C.重症肌无力

D.肉毒中毒

E.Guillian-Barré综合征

Ⅸ.晕厥与癫痫发作

22.下述哪项是晕厥与痫性发作的鉴别点:

A.可伴肢体抽动

B.可伴尿失禁

C.伴意识障碍

D.呈发作性

E.可以反复发作

Ⅹ.躯体感觉障碍

23.下列感觉障碍部位的哪项判断不正确:

A.周围神经末梢性损害可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型深、浅感觉障碍 B.脊髓半侧损害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C.延髓背外侧病损可出现同侧面部与对侧躯体交叉性感觉障碍

D.丘脑病损可引起同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深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E.皮质性感觉障碍主要表现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复合感觉障碍

24.脊髓病导致音叉振动觉及位置觉缺失的病变部位在:

A.前庭脊髓束

B.红核脊髓束

C.脊髓小脑束

D.脊髓丘脑束

E.薄束与楔束

25.C5~T2脊髓前连合受损可出现:

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C.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D.双上肢及上胸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E.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障碍,深感觉保留

26.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的特点是:

A.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B.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

C.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伴自发性疼痛

D.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

E.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27.一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痛温觉缺失的病损部位在:

A.中脑背盖部

B.桥脑背盖部

C.桥脑基底部

D.延髓背外侧部

E.延髓基底部

28.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敏,病变部位在:

A.顶叶感觉皮质

B.内囊或基底节区

C.丘脑

D.中脑

E.桥脑

29.内囊受损感觉障碍的特点是:

A.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

B.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C.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自发性疼痛

D.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感觉过度

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

30.脊髓半侧损害感觉障碍表现为:

A.受损平面以下同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

B.受损节段呈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

C.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D.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触觉障碍

E.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障碍

31.患者右下肢无力3个月,左下半身麻本,检查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觉减退,病变为:A.T4水平横贯性损害

B.右侧T4水平半侧损害

C.左侧T4水平半侧损害

D.右侧T4水平后索损害

E.左侧T4水平后索损害

32.患者左上肢深、浅感觉减退,实体觉、皮肤定位觉及两点辨别觉明显障碍,伴左上肢发作性感觉异常,病损部位在:

A.左侧颈髓后根

B.左侧颈膨大后角

C.右侧丘脑

D.右侧顶叶皮质下白质

E.右侧顶叶皮质

33.30岁男性,因口周麻木1个月来诊。查体口周及鼻尖部痛觉消失,触觉存在,该患者最可能的病变部位在:

A.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上部

B.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下部

C.三叉神经脊束核上部

D.三叉神经脊束核下部

E.三叉神经中脑核

34.患者近半年自觉四肢麻木。查体双上肢肘以下、双下肢膝以下各种感觉均缺失,此病人可能是:

A.神经干损害

B.多发性神经病

C.脊髓后角病变

D.后根受压

E.横贯性脊髓病变

35.30岁男性,双上肢针刺不知疼痛,热水烫无知觉。查体双上肢痛温觉丧失,触觉存在,病变最可能的部位是:

A.脊髓前角

B.脊髓前角,锥体束

C.脊髓后索

D.脊髓灰质前联合

E.脊髓半侧损害

36.50岁男性,自觉走路地面不平,似踩棉花感。查体双下肢触觉丧失,Romberg征睁眼正常,闭目站立不稳,可能的定位诊断是:

A.脊髓前角

B.脊髓前角,锥体束

C.脊髓后索

D.脊髓灰质前联合

E.脊髓半侧损害

37.20岁男性,2年前发现左手不知冷热。查体左上肢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深感觉正常,可能的病变部位是:

A.后角

B.灰质前联合

C.侧角

D.后索

E.脊髓丘脑束

Ⅺ.瘫痪

38.锥体束病损的肌张力改变为:

A.痉挛性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B.强直性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C.强直性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D.弛缓性肌张力减低

E.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强直

39.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引起的瘫痪多表现为:

A.单瘫或不均等偏瘫

B.完全性均等性偏瘫

C.交叉性瘫

D.四肢瘫

E.截瘫

40.引起中枢性偏瘫(包括同侧中枢性面、舌瘫)的病变部位是: A.脊髓

B.脑干

C.小脑

D.丘脑

E.内囊

41.下列哪项符合锥体束损害反射改变:

A.深、浅反射均亢进

B.深、浅反射均减弱或消失

C.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D.深反射亢进,浅反射正常

E.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正常

42.下列哪项属锥体束征:

A.Kernig征

B.Lasegue征

C.Romberg征

D.Brudzinski征

E.Babinski征

43.病理反射的发生是由于:

A.脊髓反射弧受损

B.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

C.基底节受损

D.锥体束受损

E.脑干网状结构受损

44.鉴别肢体中枢性瘫与周围性瘫最有价值的体征:

A.瘫痪程度分级及范围大小

B.有无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D.腱反射亢进或消失

E.有无病理反射

45.右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表现为:

A.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伴左侧舌肌萎缩

B.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伴右侧舌肌萎缩

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无舌肌萎缩

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伴左侧舌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E.伸舌时舌尖偏同右侧,伴右侧舌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46.下列哪项可能不是脊髓病变引起的瘫痪:

A.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B.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C.双上肢下运动元性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D.一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E.一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47.颈膨大损伤引起瘫痪的表现是:

A.双上肢痉挛性瘫,双下肢弛缓性瘫

B.四肢痉挛性瘫

C.双上肢弛缓性瘫,双下肢痉挛性瘫

D.双下肢痉挛性瘫

E.双下肢弛缓性瘫

48.右侧胸髓损伤的主要表现是:

A.右上下肢痉挛性瘫,左侧半身痛觉障碍

B.左下肢瘫,右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

C.右下肢瘫及深感觉障碍,左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

D.右下肢瘫、膝腱反射消失、Barbinski征(-)

E.左下肢瘫,右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

49.脊髓半侧损害最常见于:

A.髓外硬膜内肿瘤

B.脊髓炎

C.髓内肿瘤

D.脊髓蛛网膜炎

E.脊髓空洞症

50.患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单瘫,伴左上肢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发作,病变位于: A.右侧额中回后部

B.右侧额下回后部

C.右侧中央前回上部

D.右侧中央前回下部

E.右侧旁中央小叶

51.患者意识清醒,右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外斜视,额纹对称,露齿时口角右偏,伸舌左偏,左侧中枢性偏瘫,病变位于:

A.右侧桥脑

B.右侧中脑

C.右侧桥脑及中脑

D.右侧延髓、桥脑及中脑

E.右侧内囊病变发展形成天幕疝

52.右面神经周围性瘫,双眼不能向右侧凝视,左侧偏瘫,左侧Babinski征(+),病变部位在:

A.右侧内囊

B.左侧桥脑

C.右侧桥脑被盖部

D.右侧桥脑基底部

E.右侧内囊病变延及桥脑

53.伸舌偏右,右侧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左上、下肢中枢性瘫,病变位于:

A.右侧延髓

B.左侧延髓

C.双侧延髓

D.右侧桥脑及延髓

E.左侧桥脑及延髓

54.60岁男性,活动中突发头痛,右侧肢体瘫。查体:右侧同向性偏盲,右侧中枢性偏瘫,右偏身痛觉减退,右下肢病理征(+)。最可能的病变部位在:

A.左侧大脑皮质

B.左侧内囊

C.左侧中脑

D.左侧桥脑

E.左侧延髓

55.40岁男性,扛重物时突然出现颈部疼痛,继之四肢瘫痪。查体:神清,脑神经正常,双上肢弛缓性瘫痪,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最可能的病变部位在:

A.桥脑

B.延髓

C.高位颈髓

D.颈膨大

E.胸髓

56.13岁患儿,1年前出现四肢无力、僵硬感,行走呈剪刀样步态,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四肢肌力4级、折刀样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双Babinski征(+),肌容积正常。最可能的病变部位在:

A.前角

B.灰质前联合

C.脊髓丘脑束

D.皮质脊髓束

E.脊髓小脑束

57.男性60岁,突然视物双影,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周来诊。查体:左眼内斜视,左眼闭合不全,口角右偏,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2级,右Babinski征(+)。最可能的定位诊断:

A.Wallenberg综合征

B.Jackson综合征

C.Weber综合征

D.Foville综合征

E.Millard-Gubler综合征

58.男性50岁,近半年出现双手无力,肌萎缩,缓慢进展。查体:双手骨间肌、鱼际肌萎缩,伴肌束颤动,双侧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最可能的定位诊断:

A.脊髓前角细胞

B.脊髓后角细胞

C.神经根

D.神经干

E.周围神经

59.男患,65岁,突然右口角流涎,言语不清,右上下肢无力、活动不灵,右偏身对针刺不敏感,看不见右侧物体,病变位于:

A.左侧中央前回

B.左侧中央后回

C.左侧额下回后部

D.左侧内囊

E.左侧枕叶距状裂

60.患者右下肢无力2个月,左下肢麻木,检查左脐孔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右踝部音叉振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觉减退,病变为:

A.胸髓10水平横贯性损害

B.右侧胸髓10水平半侧损害

C.左侧胸髓10水平半侧损害

D.右侧胸髓10水平后索损害

E.左侧胸髓10水平后索损害

Ⅻ.肌萎缩

61.男患40岁,双手如爪状,肌无力伴“肉跳”。“肉跳”应解释为:

A.肌阵挛

B.肌纤维颤动

C.单纯性局灶性运动发作

D.肌束颤动

E.应激性反应

62.肌束震颤的病损部位在:

A.上运动神经元

B.下运动神经元

C.神经肌肉接头

D.肌肉

E.锥体外系统

ⅩⅢ.步态异常

63.患者走路时上肢前后摆动消失,小步态,起步慢,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止。病变定位在:

A.小脑半球

B.小脑蚓部

C.锥体外系

D.上运动神经元

E.下运动神经元

64.患者讲话缓慢,走路时两腿分开,向两侧摇摆,睁、闭眼站立均有倾倒现象,病变可能在:

A.小脑

B.脊髓后索

C.前庭系统

D.基底神经节

E.丘脑

ⅩⅣ.不自主运动

65.女性50岁,近半年左手活动不灵,静止出现每秒4~6次的节律性颤动,随意运动时减轻,入睡后完全消失。此症状为:

A.静止性震颤

B.舞蹈样动作

C.手足徐动症

D.扭转痉挛

E.意向性震颤

66.男性62岁,双手相继出现震颤8个月,如“点钞样”,走路慌张步态,面无表情。该患者双上肢肌张力特点最可能是:

A.折刀样增强

B.齿轮样增强

C.交替样增强

D.混合样增强

E.肌张力减弱

67.男性53岁,1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震颤,休息时明显,行动缓慢,行走时小步,向前冲,面部表情少。最可能的定位诊断:

A.壳核

B.内囊

C.尾状核

D.丘脑底核

E.黑质

68.下列哪项体征不属于小脑病变临床表现:

A.静止性震颤

B.指鼻试验不准

C.反跳试验(+)

D.肌张力降低

E.跟膝胫试验(+)

ⅩⅤ.共济失调

69.患者60岁,走路时双脚踩棉花感,睁眼站立稍不稳,Romberg征极明显,双下肢音振动觉缺失,病变在:

A.小脑

B.脊髓后索

C.脊髓侧索

D.脊髓后角

E.大脑额叶

70.检查深感觉时令患者两足并拢直立,然后闭目,看其有无倾倒,称为:A.Lhermitte征

B.Kernig征

C.Lasegue征

D.Romberg征

E.Gower征

71.女性34岁,近两个月头痛、头昏和走路不稳,易向左侧倾斜。查体眼球向左注视时出现粗大震颤,左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左手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左侧。此病人病变可能在:

A.小脑蚓部

B.右小脑半球

C.左小脑半球

D.新纹状体

E.苍白球、黑质

72.患者近两个月头痛,走路不稳。查体:指鼻试验正常,站立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摇晃不定,状如醉汉。最可能的定位诊断:

A.小脑半球

B.小脑蚓部

C.锥体外系

D.上运动神经元

E.下运动神经元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1. 存在记忆障碍(自诉,他人提供); 2. 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1.5SD; 3. 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4. 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 除外其他导致痴呆和脑功能障碍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a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1)主诉主要为记忆障碍 (2)有记忆减退的客观证据(记忆下降程度低于年龄和文化匹配对照的1.5个标准差以上)(3)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 (5)没有足够的认知障碍诊断为痴呆 3.1.1 MCI的诊断标准 MCI: (1)认知功能下降: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3)无痴呆。 VCI的分型诊断标准 一、VCI的诊断 (一)VCI的诊断需具备以下3个核心要素 1、认知损害: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血管因素: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证据,以上血管因素不一定同时具备。 3、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 VCI的程度诊断 1、VCI-ND(非痴呆血管性认知损害):日常能力基本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2、VaD: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痴呆程度。 VCI诊断成立后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 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1)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无明确卒中病史 3)影像学无明显的血管病灶

意识障碍分级

通常临床将意识障碍分为五级: (1)嗜睡(somnolence):是指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意识清醒水平下降,精神萎靡,动作减少。患者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也能正确地回答问题,能够配合身体检查,但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2)昏睡(stupor):是指意识清醒水平较前者降低,需高声喊叫或较强烈的疼痛刺激方可能唤醒,醒后可见表情茫然,能简单台混和不完全地回答问话,对检查也不能够合作,刺激停止后立印进人熟睡。 (3)浅昏迷一旦进人昏迷(coma)状态.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高声喊叫不能唤醒,亦即对第二信号系统完全失去反应。此时强烈的疼痛刺激,如压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射.可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腹壁反射消失,但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抑制达到皮层。 (4)中昏迷:是指对疼痛的反应消失,自发动作也消失,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仍存在,但巳减弱。呼吸和循环功能尚稳定。抑制达到皮层下。 (5)深昏迷:是指患者表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均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消失。呼吸、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抑制水平达到脑干。 答:我国目前医学和法律上,还是以呼吸、心跳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脑死亡还没有引入临床或司法实践。不过,学术界一直在建议采用脑死亡。根据有关消息,卫生部也正在进行相关标准的研讨 脑死亡的概念,是指全脑(包括小脑、脑干)功能不可逆中止所引起的死亡。通常情况下,由于心、肺、脑三个重要生命器官相互之间存在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任何一个器官不可复性的严重损伤和功能障碍,必然会影响其他两个以及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机能,最终导致死亡。但是,在现代医学技术条件下,已能有效地使许多原来临床上检查心跳停止,已被看做死亡了的人又得以复活;同时,随着人工呼吸机等的发展,能使不可逆性严重脑损伤的人(已经不能复活),长时间(数年、数十年)地保持心跳、血压和呼吸而不“死”。脑死亡的概念,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个由医师、神学家和律师等组成的关于脑死亡的特别委员会提出来的 目前,脑死亡的标准已经有几十种方案,并没有一个方案得到广泛公认。下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哈佛标准”:。 1、脑昏迷不可逆转。对刺激完全无反应,即使最疼痛(压眶)刺激也引不出反应。 2、无自主呼吸。观察1小时,撤去人工呼吸机3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3、无反射。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转动患者头部或向其耳内灌注冰水也无

常见的意识障碍

常见的意识障碍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嗜睡(somnolence):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 2、意识模糊(confusion):较嗜睡更重的意识障碍。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出现定向力障碍。常伴有错觉和幻觉,思维不连贯。 3、昏睡(stupor):须强烈刺激方能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回答问题含糊不清或答非所问,体查生理反射存在。 4、昏迷(coma):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网状结构和功能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意识障碍。根据患者意识丧失的程度不同可分为: ⑴浅昏迷:读周围事物和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有反应,但不能唤醒。浅反射存在,眼球能转动。 ⑵中度昏迷:对周围刺激无反应,防御反射、浅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⑶深度昏迷:对一切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 5、谵妄(delirium):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急性脑功能活动失调状态,其特点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伴错觉和幻觉,烦躁不安,语言混乱。常见于发热、药物中毒、代谢障碍性脑。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2.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但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轻度认知障碍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轻度认知障碍的原因 导语:生活当中,无论是老年朋友们,还是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疾病,轻度认知障碍,相信各位朋友们,都非常的陌生,这种病常见的会出现无法识别 生活当中,无论是老年朋友们,还是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疾病,轻度认知障碍,相信各位朋友们,都非常的陌生,这种病常见的会出现无法识别,甚至说对家人都会不认识,那么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在痴呆(主要是指老年性痴呆,即AD)和正常衰老之间的一种临床状况,表现在记忆减退与年龄不相称,但没有达到目前AD的诊断标准。追踪观察发现这些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往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具有临床特征的AD,因此,被认为是合适的治疗干预期,目前许多治疗研究中心正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MCI诊断标准一般为:(1)存在由患者本人、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记忆障碍主诉;(2)记忆测验成绩低于相应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正常对照者1.5个标准差;(3)总体认知分级量表轻度异常,即总体衰退量表2~3级或临床痴呆量表0.5分;(4)一般认知功能正常;(5)日常生活能力保持正常;(6)除外痴呆或任何可以导致脑功能紊乱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由于上述诊断标准所描述的认知损害特征与AD的早期或临床前阶段极其相似,因此,适用于以AD或临床前期诊断和治疗干预为主要目的的研究,且这个标准已经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公认。 所有患有MCI综合征患者,有些并不发展成AD,有些则进展成其他类型的痴呆,也有些个体不进展。现在已明确MCI患者在极早期就出现AD的病理改变,如果随访的时间足够长,他们可发展为AD。大部分MCI临床研究表明,符合MCI诊断的患者中约有44%的患者在3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各种意识障碍程度的临床表现有

各种意识障碍程度的临床表现有 最佳答案: (1)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驰、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5)谵妄:系一种特殊类型意识障碍。在意识模糊的同时,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如躁动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有丰富的视幻觉和错觉。夜间较重,多持续数日。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颅脑外伤等。事后可部分回忆而有如梦境,或完全不能回忆。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 一.概念 意识组成 1.开关系统 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维持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指人脑的一种生理过程,即与睡眠呈周期性交替的清醒状态,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产生基本的反应,属皮质下激活系统的功能。 2.意识内容 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感和行为等高级神经活动,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产生复杂的反应,可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属大脑皮质的功能。 3.意识维持 4.意识障碍 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异常。通常同时包含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两者的异常,常常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分类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somnolence)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语言)唤醒,并能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过去后很快又再次入睡。 (2)昏睡(stupor):一种比嗜睡深而又较昏迷稍浅的意识障碍。昏睡时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均减至最低限度。在持续强烈刺激下能睁眼、呻吟、躲避,可作简短而模糊的回答,但反应时间持续很短,很快又进入昏睡状态。昏睡时可见到运动性震颤、肌肉粗大抽动、不宁或刻板的动作、强握和吸吮反射。 (3)浅昏迷:一旦进入昏迷(coma)状态,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高声喊叫不能唤醒,亦即对第二信号系统完全失去反应,此时强烈的疼痛刺激,如压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射,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腹壁反射消失,但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抑制达到皮层。 (4)中昏迷:对疼痛的反应消失,自发动作也消失,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角膜反射、瞳矛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仍存在,但已减弱。呼吸和钢环功能尚稳定。抑制达到皮层下。(5)深昏迷:患者表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圈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均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消失。呼吸、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抑制水平达到脑干。 昏迷程度的鉴别 昏迷程度疼痛刺激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腱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 浅昏迷有反应可有存在存在无变化 中昏迷重刺激可有很少减弱或消失迟钝轻度变化 深昏迷无反应无消失消失明显变化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体会,我们把意识障碍和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范围的大小,思维内容和脑干反射分成下述几类。一、意识模糊(cloudiness)往往突然发生,意识轻度不清晰,表现为迷罔、茫然,为时短暂。醒后定向力、注意力、思维内容均无变化。但情感反应强烈,如哭泣、躁动等。常见于车祸引起的脑振荡或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二、啫睡状态(somnolent state)意识较不清晰,整天睡,唤醒后定向力仍完整,意识范围不缩小,但注意力不集中,如不继续对答,又重新陷入睡眠状态。思维内容开始减少。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或器质性脑病的早期。三、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意识不清晰,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感知较大范围的事物,但对其中的细节感知模糊,好像在黄昏时看物体,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定向力常有障碍,思维内容也有变化,可出现片断的错觉、幻觉。情感变化多,可高亢,可深沉,也可缄默不语。此状态往往突然中止,醒后仅保留部分记忆。常见于癔病发作时。四、混浊状态(confusing state)或称精神错乱状态(psycho-derangement),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和自知力均差。思维凌乱,出现幻觉和被害妄想。神情紧张、不安、恐惧,有时尖叫。症状波动较大,时轻时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可恶化成浅昏迷状态,也可减轻成嗜睡状态。常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 五、谵妄状态(delirium state)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差,自知力有时相对较好。注意力涣散。思维内容变化多,常有丰富的错幻觉,而以错视为主,常形象逼真,因此恐惧、外逃或伤人。急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高热或中毒,如阿托品类药物中毒。慢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酒精中毒。在美国,未达到昏迷的意识障碍常通称为谵妄状态,很少细分为混浊状态、精神错乱状态或谵妄状态等。六、昏睡状态(sopor state)或称浅昏迷状态(slight 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任何主动反应,仅在疼痛刺激时才有防御反应。有时会发出含混不清的、无目的的喊叫。无任何思维内容。整天闭目似睡眠状。反射无何变化,咳嗽、吞咽、喷嚏、角膜等脑干反射均存在。七、昏迷状态(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疼痛刺激也不能引起防御反应。无思维内容。不喊叫。吞咽和咳嗽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往往出现病理反射。八、深昏迷状态(deep coma)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一切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脑干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有时病理反射也消失。个别病人出现去大脑或去皮层发作。九、木僵状态(stupor state)指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患者意识不清楚,但整天整夜睁眼不闭,不食、不饮、不排尿、不解便、不睡眠,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突出,如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心跳不规则、呼吸紊乱、尿便潴留或失禁等。有时称为睁眼昏迷、去大脑状态或植物人。常见于弥散性脑病的后遗症。除了上述几种意识障碍的类型外,还有些特殊的意识障碍,如动作不能性缄默(akinetic mutism)和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等。两者临床表现和木僵状态相似,但均保留部分意识或完全清醒,只是不能表达而已。

护理三基考试试题试题库

护理三基考试试题 1、护士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 2、护理人员铺床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床头、后床尾;先近侧,后远侧。 3、分级护理: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4、为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和勤更换。 5、压疮的分期为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和坏死溃疡期。 6、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简述无菌技术操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①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②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③取用无菌物品时应用无菌持物钳。④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部可接触无菌物品。⑤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⑥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⑦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⑧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8、简述异常血压的护理。

答:异常血压护理要点包括良好环境、合理饮食、生活规律、控制情绪、坚持运动、加强监测、健康教育七方面。 9、试述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答:高热措施的护理措施包括降低体温(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加强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有无解除、观察治疗效果、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多饮水,每日3000ml为宜)、促进患者舒适(休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五方面。 10、高血压:指18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11、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简称绌脉。 12、热疗法的目的是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减轻疼痛、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保暖与舒适。 13、简述冷疗法的目的 答:①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②减轻疼痛。③控制炎症扩散。④降低体温。 14、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它的主要特点是无需经过消化过程,可直接被肠道吸收和利用,为人体提供热能及营养。 15、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六大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轻度认知障碍得诊断 1、存在记忆障碍(自诉,她人提供); 2、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与文化程度匹配得正常对照1、5SD; 3、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4、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除外其她导致痴呆与脑功能障碍得躯体与精神疾患; a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1)主诉主要为记忆障碍 (2)有记忆减退得客观证据(记忆下降程度低于年龄与文化匹配对照得1、5个标准差以上) (3)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 (5)没有足够得认知障碍诊断为痴呆 3、1、1 MCI得诊断标准 MCI: (1)认知功能下降: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得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得证据;或/与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得工具性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3)无痴呆。 VCI得分型诊断标准 一、VCI得诊断 (一)VCI得诊断需具备以下3个核心要素 1、认知损害:主诉或知情者报告得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得证据,或/与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血管因素: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得脑血管证据,以上血管因素不一定同时具备。 3、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排除其她导致认知障碍得原因。 VCI得程度诊断 1、VCI-ND(非痴呆血管性认知损害) :日常能力基本正常,复杂得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2、VaD: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痴呆程度。 VCI诊断成立后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 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1)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无明确卒中病史 3)影像学无明显得血管病灶 2、缺血性VCI 1)大血管性 明确得脑卒中病史 认知障碍急性发病,或阶梯样进展 认知障碍与卒中有明确得时间关系 影像学显示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病灶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意识障碍的原因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意识障碍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性脑病;意识障碍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通常我们想到的是肺性脑病[1],但实际临床中患者病情可能很复杂,常并发其他系统损害,同时又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疾病,还有外源性药物的影响等等。这些导致了患者意识障碍的原因复杂,临床处理上也较为棘手。下面是东港市中心医院2005-2007年收治的375例COPD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的43例患者病因分析。 1 临床资料 自2005-2007年末我院共收住院COPD 患者375例,COPD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56~81岁,平均67岁,病程9~45年,平均28年。 2 调查结果 2.1 临床表现除原发病本身症状外,本组资料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烦躁、淡漠、兴奋,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神志模糊,重者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2.2 病因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电解质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MRI 检查,结合既往病史及用药史,43例患者意识障碍病因有以下几种:肺性脑病15例,低渗性脑病[2]12例,镇静安眠药中毒5例,低钾、低氯性碱中毒4例,糖皮质激素中毒性精神病4例,脑血栓2例,高渗性昏迷1例。 3 讨论 3.1 肺性脑病COPD 患者急性加重期出现神志改变、精神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肺性脑病,本组43例COPD 意识障碍者,肺性脑病15例次,占34.88%。肺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二氧化碳潴留使脑脊液pH 值下降,二氧化碳很容易透过脑细胞膜进入脑细胞内,造成细胞内酸中毒,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脑细胞间质的水肿,加上缺氧亦影响脑组织功能、加重脑细胞水肿,从而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因呼吸衰竭程度的不同和患者耐受性不同,患者可表现为烦躁、精神错乱、嗜睡,甚至昏迷、死亡。 3.2 低渗性脑病COPD患者由于长期限盐、医源性长期反复利尿造成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可出现低钾、低钠、低氯的低渗状态。长期的低氧血症使脑动脉供血不足,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致稀释性低钠血症[3],加重脑细胞水肿形成低渗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本组43例患者中低渗性脑病12例,占27.91%,说明低渗性脑病亦是COPD 患者发生意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镇静安眠药中毒COPD患者往往由于二氧化碳潴留及茶碱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而出现失眠、烦躁等兴奋症状,此时应用镇静安眠药易发生呼吸抑制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意识障碍。本组中有5例为应用镇静安眠药后出现意识障碍,占11.63%。 3.4 低钾、低氯性碱中毒COPD患者往往饮食摄入差,加上长期反复利尿造成体内低钾、低氯,重时出现代谢性碱中毒,临床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表现,如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谵妄等症状。发生机制可能与血浆PH值升高时脑内r-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增高而谷氨酸脱羧酶活性降低,使r-氨基丁酸分解增

意识状态分类

意识障碍的分类 目前临床上对于意识障碍的描述用词较多。意识内容的障碍和觉醒状态的障碍在临床上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常相互伴随出现。 意识内容的障碍常伴不同程度觉醒障碍,觉醒障碍的早期均有意识内容的障碍,当达到昏迷时意识内容的障碍就不能表现出来了。 通常所说的意识障碍实际上是指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意识水平障碍的程度 嗜睡——轻度意识障碍 昏睡——中度意识障碍 昏迷——重度意识障碍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精神萎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或呼唤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能勉强回答问题和配合检查。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改变。 昏睡:是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为迟钝,对较强的刺激有反应。在较重的疼痛刺激或较响的声音刺激下方可醒来,醒时能够睁眼,但

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能够简单而不完全的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自发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 按对刺激的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为三度:即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浅昏迷:意识丧失、随意活动消失,可有自发动作。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见有痛苦表情、呻吟、防御动作、呼吸加快等,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 中昏迷:对各种一般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疼痛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眼球无运动,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减慢或增快,脉搏血压也可有改变,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可伴有或不伴有四肢强直性伸展。 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强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引出逃避反应。眼球固定、瞳孔显著扩大,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前庭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跖反射等全部消失。病理反射持续存在或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 ?意识内容障碍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谵妄状态精神错乱朦胧状态

轻度认知障碍

事实上,有20%的健忘是病理性的,即记忆减退速度比正常生理性记忆减退要快得多。而存在病理性健忘又无痴呆的这种状态即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袁勇贵 1、什么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不可避免的出现衰退,此间发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形成不同的老年认知状态,对于正常的老年认知状态包括成功老龄,即老年人认知能力没有衰退,甚至超过正常年轻人。有报道估计这部分人约占老年人群的5 %。另外一种就是多数人存在的正常老龄,即相对于年轻人认知能力呈下降趋势,但在没有病理过程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健康老化所致的认知改变是微小的、缓慢的,且不影响功能。对于病理状态下的认知功能状态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认知损害较严重的痴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相对于年龄和教育程度的记忆或其它认知功能减退,又不足以诊断痴呆,且日常生活能力完好的一种亚临床状态,是介于正常老龄和痴呆的一个过渡阶段。目前我国华北地区 6 0 岁以上老年人 MCI 患病率为 8.08%,国外研究老年人群痴呆患病率为 3%~18%,我国痴呆患病率60 岁以上人群为0.75%~4.69%,由此可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痴呆。研究已表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性痴呆的前驱阶段,每年约10-15%,转化为痴呆,6年可高达80%,而正常老人每年仅1-2%转化为痴呆,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发展为痴呆的高度风险。 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和如何进行临床分型?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语言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或计算力的减退在这些不同的认知领域中以记忆力减退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明显,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学习新知识困难,而远期记忆相对保存,表现为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其它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同时尚可伴有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易激惹等。临床影像学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海马、内嗅皮层萎缩明显,且海马萎缩的程度预示病程进展,海马萎缩的越明显发展为痴呆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据临床表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分为遗忘型和非遗忘型,前者最为多见,主要以记忆力减退为主,可伴或不伴其它认知功能障碍,此型往往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后者以除记忆力以外的其它认知功能减退为表现,如语言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力或视空间结构功能的减退,此型可发展为额颞叶痴呆,Lewy小体痴呆等。此外根据病程发展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分为进展型,随病程进展为痴呆;稳定型,认知相对保持稳定不变;另外则有一部分患者 可好转恢复正常。 3、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了解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其早期干预,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众多研究表明,高龄、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和饮酒、ApoE4+等位基因多态性等是导致并使MCI加剧发展的危险因素。慢性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动脉硬化和毛细血管病变,损害脑灌注和脑代谢,而以上这些改变最终导致神经元变性、细胞死亡和认知下降;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200mg/dl,甘油三脂>150mg/d1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生,降低脑血流,增加认知障碍的危险性。研究表明,胆固醇在AD的发病中参与了邮类淀粉样蛋白的形成与沉积,破坏突触的可塑性,促进tau蛋白磷酸化,最终导致神经元变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室疾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等是MCI的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脑的低灌注和低代谢是心脏病患者认知损害的原因;糖尿病也是MCI的危险因素。国外研究的认知衰退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7.1%,而正常对照组为4.4%。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在MCI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和有效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能降低晚年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发病率。受教育程度低者是MCI的危险因素,可能的机制是受教育程度低者缺少知识的刺激,使神经元丧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的研究现状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的研究现状 [ 11-01-12 15:34:00 ] 作者:刘洁刘智艳姜迎萍编辑:studa20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检查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每年约10%~15%的MCI患者会发展为痴呆,老年痴呆(AD)患者中有2/3由MCI 转化而来〔1〕。因此,研究和正确诊断MCI将有助于识别痴呆高危个体并对探索有效干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MCI从诊断标准和相关检查两方面入手进行综述。 1 诊断标准 MCI的诊断标准很多,临床研究中较常用的包括Peterson MCI诊断标准、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提出的MCI推荐标准、美国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Ⅳ)中MCI的诊断标准和MCI国际工作组的MCI诊断标准和欧洲AD 协会MCI工作组于2005年提出的MCI诊断标准等〔2~4〕,综合起来可概括为:①以记忆障碍主诉为主,且有知情者证实;②除记忆障碍外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③日常生活不受影响(ADL<18);④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⑤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疾病或因素(躯体疾病、抑郁症、脑卒中危险因子、脑外伤、药物和酒精中毒及精神药物);⑥与年龄不相当的记忆缺陷,量表评估为总体衰退量表(GDS)=23,临床痴呆量表(CDR)=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精神状态量表(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尽管目前世上还没有诊断MCI的统一标准,研究显示〔5〕,无论应用何种诊断标准,大部分被诊断为MCI的患者将转化为痴呆,且主要转化为AD。 2 相关检查 2.1 神经心理学检查神经心理学测试是目前诊断和评价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方法,具有规范化和量化的特点。对MCI总体认知水平的评定,目前广泛应用的操作标准包括MMSE、CDR和GDS等。其中MMSE包括7个方面: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可反映受试者的总体认知功能。 2.2 神经影像学检测 2.2.1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萎缩及脑室扩大等大体结构的变化。研究显示海马结构的实际大小与活体神经影像学相关,通过神经影像学测定是否存在海马结构萎缩可反映实际组织学损伤及神经元丢失状况〔6〕。 2.2.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记忆任务相关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7〕,AD患者的海马、海马旁回和扣带回后部激活降低;而MCI患者该区的激

意识障碍分类

意识障碍分类 意识是指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刺激所做出应答反应的能力。意识的内容为高级神经活动,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任何原因因引起的大脑皮质、皮质下结构、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部位的损害或功能抑制,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表现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临床常通过病人的言语反应、对针刺的痛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病人又继续入睡。 (2)昏睡:是较嗜睡重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唤醒,需大声呼唤或较强烈的刺激才能使其觉醒,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3)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可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

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4)中昏迷:对外界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5)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命体征明显变化,如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等。 2.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表现为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2)谵安: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病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与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可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引起谵安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血管病脑外伤及代谢性脑病等。高热中毒、酸碱平衡紊乱营养缺乏等也可导致。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征: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丧失。病人对刺激无反应,无自发性言语及有目的动作,能无意识地睁眼闭眼或存咽动作,

轻度认知障碍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就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得一种中间状态,就是一种认知障碍症候群.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得增长老年人得认知功能不可避免得出现衰退,此间发生不同得生理与病理过程,形成不同得老年认知状态:对于正常得老年认知状态包括成功老龄:即老年人认知能力没有衰退,甚至超过正常年轻人.有报道估计这部分人约占老年人群得5%.另外一种就就是多数人存在得正常老龄:即相对于年轻人认知能力呈下降趋势,但在没有病理过程影响得情况下,这种健康老化所致得认知改变就是微小得、缓慢得,且不影响功能。对于病理状态下得认知功能状态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认知损害较严重得痴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就是相对于年龄与教育程度得记忆或其它认知功能减退:又不足以诊断痴呆:且日常生活能力完好得一种亚临床状态:就是介于正常老龄与痴呆得一个过渡阶段。[2] 患病率/轻度认知障碍 目前我国华北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8、08%:国外研究老年人群痴呆患病率为3%-18%:我国痴呆患病率60 岁以上人群为0、75%—4、69%:由此可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得患病率明显高于痴呆。研究已表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就是老年性痴呆得前驱阶段:每年约10-15%:转化为痴呆:6年可高达80%:而正常老人每年仅1—2%转化为痴呆: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发展为痴呆得高度风险。 临床类型/轻度认知障碍 轻度认知障碍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即遗忘型与非遗忘型,遗忘型多半会成为阿尔茨海默病,非遗忘型则就是其她痴呆. 遗忘型 比较常见,通常症状:忘记重要得日常安排,或者持续不断得询问同一件事情。 这种遗忘可能时隐时现,只有最亲近得人才容易感受到「似乎有点不对劲」,外人几乎不可能发现,这与阿尔茨海默病得表现截然不同。另外,有得遗忘型患者也会有诸如语言方面得问题,忘词、叫不上别人名字;有时候也伴有执行功能受损,就就是说不再擅长安排计划日常活动、无法同时进行多线活动. 非遗忘型 不会出现记忆问题,但就是上述执行功能得问题比较明显,另外也会出现性情改变、易怒或神情淡漠.

意识障碍的原因

意识障碍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意识障碍的简介*二、意识障碍的原因*三、意识障碍的危害*四、意识障碍的高发人群*五、意识障碍的预防方法意识障碍的简介意识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自身状况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确认。意识活动包括觉醒和意识内容两方面。当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和大脑皮质的广泛损害可导致不同程度觉醒水平的障碍,而意识内容变化则主要由大脑皮质病变造成。 意识障碍的原因颅内疾病,局限性病变,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 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囊肿等。 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脑弥漫性病变,颅内感染性疾,弥漫性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意识障碍的危害颅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如大脑广泛急性炎症、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钩回疝压迫脑干和脑干出血等,均可造成严重意识障碍。 颅外疾病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脑的能量代谢而影响意

识。例如:颅外病变所引起的缺血缺氧,可致脑水肿、脑疝形成,或使兴奋性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或停止,均可间接影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或大脑皮质;肝脏疾病时的肝功能不全,代谢过程中的苯乙胺和酷胺不能完全被解毒,形成假介质(去甲新福林、苯乙醇胺),取代了去甲肾上腺素(竞争性抑制),从而发生肝昏迷;各种酸中毒情况下,突触后膜敏感性极度降低,亦可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低血糖时由于脑部能量供应降低及干扰了能量代谢,可致低血糖性昏迷等。 意识障碍的高发人群以下病人是意识障碍的高发人群。 病人原有糖尿病、心脏病,或肺部有病。现在忽然神志不清。 病人服用某些药物。 病人在几天前头部曾受伤,在过去几小时之内忽然发生遗忘与意识障碍。 病人的个性有变化,不爱干净,不能应付日常生活,不能应对比较复杂的问话或指示。 意识障碍的预防方法当病人出现意识模糊、昏睡等意识障碍时,严密观察警惕其加深而进入昏迷。 昏迷时,应将头侧位,便于口涎外流,并用纱布将下坠的舌头拉出。因病人不会吞咽,所以不要向口中喂水或喂药。

常见的意识障碍

*临床常见的意识障碍有: 1、嗜睡(somnolence):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 2、意识模糊(confusion):较嗜睡更重的意识障碍。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出现定向力障碍。常伴有错觉和幻觉,思维不连贯。 3、昏睡(stupor):须强烈刺激方能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回答问题含糊不清 3.昏迷: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但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射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神外分为意识清楚,意识模糊,浅昏迷(半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个阶段或 级别。 1.意识模糊为最轻或最早出现的意识障碍,因而也是最需要熟悉和关注的。在此阶段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语言与合作能力减低,但尚未完全丧失,可有淡漠,迟钝,嗜睡,语言错乱,定向障碍(不能辩别时间,地点,人物)、躁动,谵妄和遗尿等表现;重的意识模糊与浅昏迷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尚保存呼之能应或呼之。能睁眼这种最低限度的合作 2. 浅昏迷指对语言已完全无反应,对痛觉尚敏感的意识障碍阶段,痛刺激(如 压眶上神经)时,能用手简单的防御动作,或有回避动作,或仅能表现皱眉。3. 昏迷指痛觉反应已甚迟钝,随意运动已完全丧失的意识阶段,可有鼾声,尿

意识障碍的类型与评价

意识障碍的程度或类型 意识障碍按原因分为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多属于大脑皮层病损或抑制所致,分为1)谵妄状态(delirium)又称急性神经错乱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对客观环境的意识能力及反应能力均有轻度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理解和判断失常,常产生错觉或幻觉,多种伴有紧张、恐惧的情绪。2)醒状昏迷(vigil coma) 属于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双目睁开,眼睑开闭自如,但思维、情感、记忆、意识及语言活动均完全消失,对外界环境不能理解,毫无反应,肢体无自主运动,呈现意识内容消失。 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多为ARAS功能受损或抑制所致,分为: 嗜睡(drowsiness) 对周围事物无主动关心与兴趣,表现为持续性睡眠状态,但可唤醒。唤醒后回答问题正确,但停止呼唤后又立即进入睡眠状态。 昏睡(stupor)患者的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和随意运动均明显降低。呼唤或推动患者肢体不能使其觉醒。对痛觉刺激可有较强反应并能短暂觉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意识模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属轻度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觉醒与认识功能方面障碍以及嗜睡、眼球活动及眨眼减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且不清晰。 昏迷(coma) 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但昏迷的深浅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深昏迷时觉醒状态、意识内容以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可引起巴宾斯基征,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意识障碍按程度的分类各家未完全统一,常用的方法有: 1.临床分类法,主要是给予言语和各种刺激,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加以判断。如呼吸其姓名、推摇其肩臂、压迫眶上切迹、针刺皮肤、与之对话和嘱其执行有目的的动作等。按其深浅程度或特殊表现分为: (1)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混蚀)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深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