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侵蚀搬运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由于海水深度的差异,海底对运动的水质 点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波浪运动的特点也不同, 据此,波浪作用又可分深水Hale Waihona Puke Baidu和浅水波。
波浪运动的过程
深水波出现于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质点作规则的圆 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出现于深度小于1/2波长的水域,质点运动受内磨 擦力和海底磨擦力的影响,表层水质点运动比下层水快,运动 轨迹变形,成椭圆形,形成向前倾的不对称波浪。
第一节 海洋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一、海水的运动及海洋的环境分区 (一)海水的运动
影响海水运动的主要因素:风、日月引力、海 底地震或火山爆发、地球自转、海水温度、盐度。
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有:波浪、潮汐、洋流和 浊流。
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主要动力。
1. 波浪(sea weave)
是海水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主要由风吹 引起。在风与水面之间磨擦力的作用下,海 水运动形成波浪。波浪运动时水质点基本上 绕某个平衡位置作圆周运动,向前位移很小。 (在海水中游泳)
在海峡、海湾、河口及低缓的海岸带,潮汐作用尤为明显, 潮流速度也快。
3. 洋流(ocean current)
ocean current是海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分 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
表层洋流主要受盛行风的磨擦力拖带作用产生,以水平运 动为主,深度为100-200米。
深层洋流由温度和盐度差引起,具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 以上两种洋流可相互转换,并长距离迁移,对海洋沉积和 生物分布有重大影响。
随水深进一步变浅,波浪翻卷,卷入空气,在空气压力 与重力的作用下形成破浪。
破浪因惯性冲上海岸形成进流,进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 坡回到大海形成退流(底流)。
当进流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可同时形成退流和平行海岸的沿 岸流。
浅水区波浪运动的变化
威力巨大的拍岸浪
在礁石海 岸的较深水区, 波浪突然受阻 后,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 剧加大,形成 拍岸浪。能量 巨大,冲击力 可达29吨/m2 。
在海底火山 或地震发生 时,海水产 生汹涌的海 波,波高可 达几十米, 称海啸 tsunami。 能长距离传 播,可将上 百吨船只抛 上海岸。
海啸
2. 潮汐(tide)
Tide是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的地球海水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而由海水面升降导致的海水水平流动则称潮流(tide current)。 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称涨潮,反之称落潮。高潮,低潮,潮 差。潮差以朔(农历初一)望月为周期变化,潮差最大时为大潮, 最小时为小潮。
波浪中水质点的实际运动情况
波浪的要素
水面波浪起伏的最高点称波峰,最低点称波 谷,两峰之间的距离称波长,波峰与波谷之间 的垂直距离称波高。 波长及波高的大小与风力、水深有关。在广 海深水区,风力越大,波浪的波长和波高就越 大。
波浪运动模式
波浪作用的下限——浪基面
水质点的动能在向下传递过程中,随水深增加、 压力增大,内摩擦力也增大,质点运动圆周变得越来 越小。实验证明,其圆周直径的减小与波长呈函数关 系,当水深达1/2波长时,波浪运动已很微弱。一般认 为此深度是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浪基面(wave base)。
第一节 海洋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涉及的英文术语
sea wave; wave base; tide; tide current; ocean current;
littoral zone; neritic zone; bathyal zone; abyssal zone;
sea notch; sea cave; sea cliff; wave cut bench; wave built bench; sea stack; sea arch;
第五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掌握: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滨海带碎 屑沉积物和主要沉积地形;浅海区的碎屑沉积物; 浅海区化学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浅海生物碎屑 堆积和珊瑚礁;半深海和深海区各种软泥、大洋粘 土和锰结核沉积。
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海洋环境分区;沙质海岸 的改造过程;泻湖的形成及其沉积物特征;浊流及 浊积物特征;湖泊的分类;干旱气候区湖泊中盐类 沉积;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沉积方式和主要沉积物。
威力巨大的拍岸浪
波浪折射现象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 底磨擦力不同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 的速度产生差异。海湾处快,从而使波脊 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曲的海岸 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由此导致波 能向岬角聚集,在海湾分散。
Wave refraction
Wave refraction
世界洋流图
大西洋的深海流
4.浊流(turbidity current)
turbidity current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 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相当于水下 “ 泥石 流”。
turbidity current的特点是密度大,携带大量粘 土、泥沙及砾石。
分布于陆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 缘,诱发因素主要为地震。
浅海neritic zone: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米之间的 海域。海水较浅,阳光、氧气充足,生物丰富,水温 受季节影响,海底平缓,以波浪的影响为主。陆源物 质较丰富。
半深海bathyal zone:水深200-2000米之间的海域。 海底地形较陡,平均坡度4.3度以上,是大陆坡分布的 地带。大陆坡上常发育深达数百上千米的海底峡谷。 由于水深,透光性差、水温较低,海水运动以洋流为 主,生物贫乏,以浮游生物及食腐生物为主。
深海abyssal zone:水深大于2000米的广大海域, 是大洋盆地的分布区。陆源物质少,海水运动以洋流 为主,生物贫乏。
二、海蚀作用
(二)海洋的环境分区
根据深度及海底地形可分滨海、浅海、半深海 及深海。各区的水动力特点、物理化学及生物 特征各不相同:
图5-6 海洋环境分区
滨海(litoral zone):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生物稀少,常暴露地表。滨海带的宽度取 决于潮差的大小及海岸地形的坡度,潮差大、坡度缓,则滨海带宽, 反之则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