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杨贤玉

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杨贤玉
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杨贤玉

第9卷第5期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12Vol.9No.5

一、引言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南方的道教中心。

伴随着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和玄天大帝崇拜的逐渐深入人心,来武当山进香朝拜的信众也日渐多了起来。与此同时还有来此观光的游客和外来的道众不下百万人之众。这些香客、游客和外来道士的到来不仅使得武当山名气远播,更是促进了武当山附近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尤其是民间文化的繁荣。在这里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自“一九八零年以来,武当山传说公开发行与内部刊印的资料已达

100余万字,已整理民歌千余首,民间传说1500多篇”[1],其中

尤以伍家沟民间故事村为代表。尽管在这里有数量惊人的故事和故事传承群体,对于这一地区民间故事的研究仍然是数量有限。本文试图以武当山民间故事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以期为武当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做出一点贡献。

二、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武当山民间故事是道教文化同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当山民间故事经历了初创,删改,完善定型的过程,以鲜活的语言将民间的信仰、禁忌文化,宗教教义和道德教化融入一体。其中既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道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一)乡土情怀

武当山被誉为“举世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更兼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武当功夫,山下名闻中外的民间故事村伍家沟和民歌第一村吕家河,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可谓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所有的这一切在武当民间故事中都被寄予了美丽的传说。“道教自从创立开始,便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2]P226。一方面道士们运用民间故事作为教义宣传的方式,讲述道教

神仙、道士、信徒等的种种神迹,传达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另一方面民众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本土的热爱融入道教故事中,以民间故事的外衣展现出来。

这些传说将武当山的胜景、特产与美丽的传说联系起来,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角,以下层人民所遭受的压迫,所期待的反抗与救赎为主线。故事中主人公多为“放牛娃”、“叫化子”、“猫娃”、“狗娃”等无名无姓的下层人民,大都遵循穷人受欺压———得到宝贝(或神仙相助)———坏人受到惩罚的模式。武当山故事源自于民间的创作,反映的普通劳动人民对世界的认知。这些认知表现在岁时礼仪,人生礼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游戏娱乐等方面。武当山附近的地区办丧事时多有焚烧“纸扎”(即纸和篾子糊成的纸人、纸马、车、轿、房屋等)的习俗,以祈求逝者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活。《欢喜坡》以故事的形式道出了这样的一种习俗的由来。故事主人公刘英、时秀是穷人家的孩子,被给富人家作为陪葬的童男童女,幸好有个叫全把式的匠人相助才从坟墓中死里逃生,后来时秀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代皇帝到武当山降香,才借机废除了这一惨无人道的习俗,用纸和竹子做成的东西代替。《朝天宫》则讲述了均州地区用“腊八饭”喂果树这一风俗的来历。像这样把地方风物礼仪与故事联系起来的还有《七星树》、《牛笼嘴》、《打金钟》、《王长月拜斗姆》、《财神庙》等。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要从华夏大地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这其中当然包括文学。这些故事把武当山的一山一石,一峰一洼附着以美好的传说,借以寄托普通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厚爱的故事,投射出浓厚的乡土情怀。

(二)爱教情怀

武当山民间故事所体现的文学性与宗教性相互渗透,将神仙、道士的神迹掺杂于故事之中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其中着墨最多也最为神化的便是真武大帝或称玄武大帝。在武当民间故事中,《真武修仙》称真武曾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为渡化世人而降生凡世,后历经千难万苦,险风恶浪至武当山下,坚持不懈修行多年方成大果。《小武当》中真武踏八步而圈定八百里武当,一剑削掉山头,便成了小武当。《龙头香》中真武神挥剑降恶龙,《紫霄宫与赐剑台》中真武又成了“心地善良,

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

杨贤玉,杨荣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2)

要:武当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颗硕果,也是道教文化与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既具有道德

教化功能又具有宗教思想传播功能,内中蕴含着道教信众和普通民众的乡土情怀,爱教情怀,展现着道教信仰的种种表现形式,渗透着武当道教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元素。本文通过对武当山民间故事的文本解读,以求挖掘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探讨武当文化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武当山民间故事;文化内涵;道教

115··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作为学科的民间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结合。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有田野调查的参与。田野作业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努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尤其要参与观察当地民间文学演述的全过程,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精彩和美妙。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诞生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变迁及其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案头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外,通过对前人整理的民间文学采风资料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从而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时间和可调查的地区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关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配合调查所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对此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可以使研究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空间跨度上,能够将研究对象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对比,在时间跨度上,能够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其发展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目前民间文学的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论两大板块,在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基本的民间文学的评论鉴赏方法,也要了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合格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第一,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从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的文学比较,以探究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及其原因,揭示出其中包含的规律;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综合宗教、民俗和文学的知识,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以更好地揭示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的特质,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第二,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通过研究和整理某一故事的丰富异文,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者得以将它们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并对其中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析,从而还原一个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第三,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的民间文学研究,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其文化研究中积累的丰富成果,研究者可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文化要素。第四,即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境材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记述和田野调查成果,研究者得以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从而从中引申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来。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民间文学研究,都需要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综合,各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只是侧重不同,而不能专门使用一种方法而摒弃另一种方法。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过度重视田野调查使得民间文学从对象到方法皆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强势学科重合,无形中消解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被边缘化乃至于涵化,,因此呼吁“告别田野”,然而,因为过度关注田野而彻底放弃田野,本身也是令一种极端。不可否认,在当代民间文学界的确存在一些研究者将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展演而不是民间文

4第四章 民间故事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多层面意义和价值,理解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对故事学基本术语有较清楚的掌握,能够准确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民间故事的分类学,了解AT分类法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用。能够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理论,解读民间故事。 学时:4学时 文献调查:阅读一册本土民间故事出版物。 田野调查:你的家乡有没有哪种典型情节类型的故事? 传承训练:学讲一则民间故事。 第一节故事学概说 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了一个民俗学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他们受到进化论、流传学派、实证主义的影响,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能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为各国学界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

内容摘要: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

民间故事文献综述

关于民间故事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 摘要 《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可以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幼儿具有一种叙事性智能,因此,喜爱听叙事性语言的故事是幼儿共同特点,尤其是充满幻想和传奇色彩的神话、童话、传说等。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却寥寥无几,纵观林林总总的幼儿园各类教材,民间故事听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课程中,本文就幼儿园课程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这两方面做综述。 关键词: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大部分都会论及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与儿童、与经验的关系。张晓玲、王冬兰的《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建构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选择的依据是(1)紧扣教育目标;(2)立足幼儿发展;(3)面向幼儿真实生活;(4)体现时代特征[1]。焦爱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建构研究》这篇论文中认为,园本课程内容的取向为: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即儿童的经验。进一步指出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适合儿童发展,贴近社会生活。 关少化在《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一文中,对课程内容从活动论角度的分析,认为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并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应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理念;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作用;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吸纳家长需求中有价值的内容要素。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相关研究 查阅文献发现,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文章大部分从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等角度来分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例如,张艳的《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三个原则: ①实用性与发

民间故事名词解释

1、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2、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之为“(母题motif)”。 3、花儿:既是一种格律体民歌,其结构形式又富于变化,已大体押韵、上下两节句式和节奏的均衡对称来造成优美和谐的格律,于变化中构成具有统一风格的调子。流行与甘肃、青宁夏一带,形式特别,又有多种流派,因而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4、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因此人们又将他称为“传说核”。 5、箭垛式:所谓箭垛式,又称粘附性,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人物身上的现象。 6、重要。“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姆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7、“三段式”是民间故事的常见结构,这类故事的情节推进往往都经历三个层次,如主人公遇到三道难题、经历三次考验、有过三次历险等等。 8、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包袱”是相声艺人的比喻说法,指的是产生笑料的特有结构形态。包袱,就是一个装笑料的包裹,其组成过程是:系,提出矛盾或问题;解,分析矛盾或问题;结,有意避开矛盾;抖,出其不意,一语道破,揭示实质。一般相声行话把孕育包袱的过程称之为“铺平垫稳”和“三翻四抖”。 9、宝卷它是一种十分古老,同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说唱文学,最早有唐代变文、讲经文直接演变而来,宝卷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的语言描写和抒情婉转的曲调赢得了广大底层民众的喜爱。在乡村讲唱宝卷的活动称为“宣卷”或“念卷”。 10、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他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的研究人。(文化人类学在美国较为发达,这门学问在英国通常称为社会人类学或社会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11、盘瓠神话:帝高辛氏遭遇强敌,允诺获得敌将首级者,可以封邑,并娶公主。结果,高辛氏一条名叫盘瓠的狗奇迹般的完成了任务,取走了公主。12.礼仪习俗抒情长诗,(《哭嫁歌》)是女子出嫁时唱的以歌哭为特征的系列组诗,曾经在南方地区广为流行。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周新 (新疆昌志州职工大学讲师831100) =摘要>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它还讲究叙事语言的鲜活和变化,叙事策略的多样和独特。 关键词:民间文学故事叙事方式语言策略 随着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民间文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者们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开了民间口头创作的/斯芬克斯0之迷,也给文人作家的书面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范本。例如: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M ilman Parry)和艾伯特#洛德(Albert-lord)的口头理论对于/荷马难题0的解答,现代作家对于/口头说话方式0的学习和借鉴等等1。本人愿意就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策略,作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分析。 一、递归结构与叙事的程式化 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是民间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是历代群众口头集体创作的虚构作品。它以口头方式在群众中传播,依靠有艺术才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讲述人传承,用以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因此,它除了具有民间文学共有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以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例如: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口头语言色泽。 由于民间故事是通过口头讲述,具有即兴、易变、易失的特点。因此,在叙事方式上,它往往采用递归结构和程式化的叙事方式去强化结构,稳定情节,增加记忆,让故事在众多人的传承中基本保持原貌和不变。 一般来说,故事的结构都比较完整,多采用三段式,有头有尾的传记性或生活史式的,而不是片断的或插曲式的。因此,有的国家称它为/定型故事0,它特别重视故事线索的单纯明晰,在情节的发展转换处,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提示。例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0,/先说,,,再说,,0等等。故事的人物、情节、语言往往是类型化定型化的。例如,故事中两兄弟、三姐妹的关系往往是正反面人物关系,好与坏、善与恶的关系。这种结构有利于在对比中刻划人物,表现主题。在情节的发展中,往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要反复三次、五次、七次。例如5问活佛6o中,路上遇见三件事。5狼外婆6?中狼三次叫门,姐妹三次骗过狼才逃出房门。情节的每一次重复都对展开故事、描写人物、表现主题起一个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而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固定的套语。如/从前,,0、/古时候,有弟兄两个,,0,结尾:/要是他还活着,,,0故事的人名、时间、地点往往比较含混。人物角色大都是所属民族社会上通用的共同名字,或者是表示某种人物性格、状貌、性别,职业等一类的通称,没有确定的名姓。如德国的汉斯,英国的约翰,俄国的伊凡,日本的太郎,中国的张三、王小、打鱼的、砍柴的等等。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则多是:/很早很早以前0,/在很古很古的时候0,/从前,在深山里,,0这一类比较虚化、含混的时间和地点。 民间故事这种基本固定的结构,类型化的故事,定型化的人物、情节和语言,能使故事讲述家们很容易掌握,从而用它来/旧瓶装新酒0,以不变应万变地去演义新的故事,甚至在即兴和无准备中从容地编制出长篇巨著来。这就是荷马这位盲诗人在即兴口头中奇迹般讲述史诗的密诀。 因此,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就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 ) 11 )

第七章 民间故事

第八章民间故事 第一节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一、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我们这里取狭义的民间故事概念。 二、故事的分类方法 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在流传。就全世界而言,民间故事如恒河沙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和类型也有这么多,往往同一个故事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据统计,一个民族所流传的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国际性或世界性的。也就是说,故事的情节类型是有限的,许多故事不过是同一故事的变体和异文而已。民间故事的这种类型特点,使其分类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分类学家和故事分类方法,构成一种研究体系,即故事的分类学研究。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有的依据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进行分类,有的依据故事的母题进行分类,还有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功能或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分类,世界各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索引多达百余种。其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分故事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一)动物故事(1-299号) (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号) (三)笑话(1200-1999) (四)程式故事(2000-2399号) (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号) “AT分类法”为国际间故事研究的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一分类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未被列入或列入较少,在故事范围界定、类别划分、类型编排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索引,有两部较有影响的著作:1937年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W·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成中文;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该书中文版1986年出版。 两步著作由于出版早,均未涉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普查采集的资

经典民间故事-中国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泰国动物故事类型研究

泰国动物故事类型研究 前言 泰国(Thailand,?????????或者????????)全称泰王国(Kingdom of Thailand),旧称暹罗(Siam,????)。十三世纪前,在今泰国境内也曾出现过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古国,如伏南、真腊、堕罗钵底等,但之后中部泰族势力逐渐强大,于公元 1257 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统一的国家,之后历经了清迈王朝、阿瑜陀耶王朝、曼谷王朝,直 至1932 年,泰国由君主专制国家转变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暹罗(????)是Siam一词的泰译,来自马来语,1956年4月5日曼谷王朝批准《英暹条约》时,首次使用泰语????一词。1939年,銮披汶政府将国名从暹罗改为泰国,1945年2月总理换届时一度改回暹罗,1949年5月銮披汶重新上台后又改名为泰国,并一直沿用至今。 动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早在各民族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动物,神话中的英雄往往有动物的形象,或者能够和动物交流、交往,而那些动物也会有着人一样的行为思想,有时甚至还会幻化成人形。动物还与图腾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上古先民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很多民族而言,动物故事都是其最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泰国动物故事中,动物们大都具有人的特质或性格,虽然泰国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但印度化文化并不等于印度文化,受印度影响也不意味着照搬印度的一切,而是将印度文化引进泰国之后,进行一定的本土化修改,剔除或更换不适合泰国人观念的物象,再传播和发展,作为印度文化最主要宗教信仰在泰国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借助诵经讲故事的手段,引导泰国人相信佛教教义,向善做人,经文的内容多为含有大量动物故事的佛本生故事,除此之外,泰国的民间故事中那些篇幅短小的动物故事也与佛本生经故事一样,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在以往对泰国民间故事研究中,学者们多关注具有丰富情节的“生活故事的” 第一章泰国动物故事类型分类 民间故事的“类型”并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们为了认识和研究方便而设定的,故事学家将情节相似或相同的故事文本群,称为一个故事“类型”。芬兰学者安蒂·阿尔图斯·阿奈尔(Antti Aarne,1867-1925)在《民间故事类型》(The Type of the folklore,1910)一书中对各民族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时使用“Type”一词,1932年,美国学者斯蒂·汤普 森(Stith Thompson)将“母题(motif)”一词引进故事研究,并在阿尔奈研究的成果上进行了补充,由此形成“阿尔奈-汤普森体系”或“AT分类法”,成为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接受度最高,运用最广的故事分类法。在以类型索引为基础的民间类型研究中,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类型研究方法。1928年,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从“功能(function)”的角度定义类型,普洛普认为“功能”是故事构成的而不变或基本因素。故事功能是由角色的行为构成的,功能可被理解为人物的行动,而功能的界定需视其在行动过程中的意义而定;1955年,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提出“神话素(mytheme)”理论,将其定义为神话的最小单位,并认为神话是由许多神话素构成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目录 一、所叙述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 (2) (一)取材于先前文人笔记 (2) (二)继承自宋元民间戏曲 (3) 二.民间故事类型丰富,品类繁多 (4) (一)“三言”中的故事类型 (4) (二).故事类型在“三言”中的融合与变异 (6) 三.民间故事特征解析 (7) (一)关乎现实生活的主题思想 (7) 1.透过幻想故事折射出的生活理想 (7) 2.通过生活故事表现出的孝悌思想 (7) (二)文本创作中的艺术特征 (8) 1.语言通俗流畅,力求白描化。 (8) 2.故事追求平中见奇,情节程式化。 (9) 3.大团圆式结局,风格理想化。 (10) 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摘要:“三言”中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主要取材于先前的文人笔记小说以 及戏曲,代表了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同时“三言”的故事类型丰富,涵盖了动物故事、幻想故 事、普通生活故事的各个方面。本文对“三言”中的民间故事的题材来源和具体故事类型做了 较为细致的分析,以求阐述作者通过民间故事所要反映出的主题思想,并从语言、情节、结局 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其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三言;民间故事;类型特征 A Brief about the type characteristic of SanYan's folk tales liberal arts colleg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6ofGrade,2011 20111110336 Abstract:The folk tales of SanYan have a lot of subject matter and sources.Their is mainly drawn from previous literati’s novels and notes or from traditional opera. And the folk tales represent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sses. The story type of SanYan is also plentiful; it is including animal stories, fantasy story and ordinary life story.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 on the folk tales' sour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the types of specific story, there will be clear elaborat the gist of SanYan that the author reveal it by folk tales. And though the language, the plot, the end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so on to analyze its artistic character. Key words: SanYan;folk tales;type characteristic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大多是从口头文学形成的,其最初的创造者就是那些讲故事的说书人,即宋元时期的“说话”人。经过长时间的,集众人智慧的艺术加工,后来经过了作家有意识的润饰或者改编,于是便取到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说话”人所讲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也就是市民本身或市民所熟悉的人物、故事,而说话的艺术是对民间故事的发展与提高。冯梦龙的“三言”即《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中的内容就是对民间故事再创作,而非粗糙的民间口头文学的简陋记录。深受儒道影响的冯梦龙在创作“三言”中虽对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了处理,但“三言”内容却始终体现着浓厚民间气息,主要表现在: 一、所叙述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 冯梦龙所撰的“三言”其内容来源有史传、历代笔记、小说以及宋元戏曲,最多最基本的则直接来自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自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内容是在明前期

读《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有感

读《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有感 读《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有感 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100篇》这本故事书,书中故事富有神奇色彩,历来是人们所喜欢的,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此民间传统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王小二卧冰求鲤》讲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很穷,母亲靠帮人缝补衣服,儿子王二小帮人放牛、打鱼、捉虾为生。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十多天的雪,王小二的母亲生病了,郎中面带难色说:“一定要用一斤重的鲜活鲤鱼做药引才能治好病。”于是,王小二在冰封雪地里,不能凿掉冰块,怕把鱼吓跑,只有脱掉衣服躺在冰面上要用体温把冰焐化,寒冰刺骨,王小二冻得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神仙,神仙帮他捉到了一条鲤鱼,王小儿感过神仙后,马上回家治好了母亲的病。 王小二的爱母亲,为母亲所做的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像王小二一样,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勤奋努力,要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和老师。 篇二 不久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故事》。 这本书一共有27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精彩无比,内容丰

富多彩,文字简单易懂,并且具有极深的教育意义,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个为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禹治水这个故事。 大禹他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宁静地生活,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他毅然勇敢地带领百姓和搞破坏的敌人作斗争,积极地千方百计想办法治理洪水灾害,他用了长达十三年的时间疏通了九条大河,平息了洪水的危害,而最为可贵的是,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灾害,大禹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家门和亲人团聚。正因为大禹他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因此最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百姓的爱戴。 从这个故事中,我读懂了,要想做好并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不怕困难险阻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对于我们来说,努力了、奋斗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不怕辛苦、勤学、多问、多练,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篇三 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 目录 一、所叙述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 (2) (一)取材于先前文人笔记 (2) (二)继承自宋元民间戏曲 (3) 二.民间故事类型丰富,品类繁多 (4) (一)“三言”中的故事类型 (4) (二).故事类型在“三言”中的融合与变异 (6) 三.民间故事特征解析 (7) (一)关乎现实生活的主题思想 (7) 1.透过幻想故事折射出的生活理想 (7) 2.通过生活故事表现出的孝悌思想 (7) (二)文本创作中的艺术特征 (8) 1.语言通俗流畅,力求白描化。 (8) 2.故事追求平中见奇,情节程式化。 (9) 3.大团圆式结局,风格理想化。 (10) 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摘要:“三言”中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主要取材于先前的文人笔记小说以 及戏曲,代表了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同时“三言”的故事类型丰富,涵盖了动物故事、幻想故事、普通生活故事的各个方面。本文对“三言”中的民间故事的题材来源和具体故事类型做了 较为细致的分析,以求阐述作者通过民间故事所要反映出的主题思想,并从语言、情节、结局 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其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三言;民间故事;类型特征 A Brief about the type characteristic of SanYan's folk tales liberal arts colleg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6ofGrade,2011 20111110336 Abstract:The folk tales of SanYan have a lot of subject matter and sources.Their is mainly drawn from previous literati’s novels and notes or from traditional opera. And the folk tales represent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sses. The story type of SanYan is also plentiful; it is including animal stories, fantasy story and ordinary life story.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 on the folk tales' sour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the types of specific story, there will be clear elaborat the gist of SanYan that the author reveal it by folk tales. And though the language, the plot, the end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so on to analyze its artistic character. Key words: SanYan;folk tales;type characteristic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大多是从口头文学形成的,其最初的创造者就是那些讲故事的说书人,即宋元时期的“说话”人。经过长时间的,集众人智慧的艺术加工,后来经过了作家有意识的润饰或者改编,于是便取到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说话”人所讲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也就是市民本身或市民所熟悉的人物、故事,而说话的艺术是对民间故事的发展与提高。冯梦龙的“三言”即《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中的内容就是对民间故事再创作,而非粗糙的民间口头文学的简陋记录。深受儒道影响的冯梦龙在创作“三言”中虽对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了处理,但“三言”内容却始终体现着浓厚民间气息,主要表现在: 一、所叙述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 冯梦龙所撰的“三言”其内容来源有史传、历代笔记、小说以及宋元戏曲,最多最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一)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一)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故事;然至今日,其主题又由贞节转为舍己为人。作者分析传说嬗变的原因有宋代理学的普遍影响、当地的道德氛围等,得出结论:“一个传说能够得以长期流传,它必须和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