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泛媒介化概念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泛媒介化概念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泛媒介化概念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泛媒介化概念

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周末报、晚报的兴起以及充斥于电视等媒体上的娱乐节目或娱乐信息,使新闻媒介中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二者之间逐渐渗透。表现

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是以新闻媒介的娱乐化为基础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马克思认为,娱乐消遣是人类正常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为谬误”,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就是没有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在内容选择上以“软度”为标准,将软性强或完全软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减少硬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新闻媒介这样的泛娱乐化无异于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传统的三大媒体和新兴的网络,都有泛娱乐化的印记,如电视媒体一拥而上的娱乐综艺节目,平面媒体上大版面细致入微地对明星与名人生活的挖掘。对监管难度大的网络来说,泛娱乐化使低俗信息更肆无忌惮地蔓延。

成因

我国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全面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这种趋势既有西方娱乐化因素影响,也有国内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既有受传者方面的因素,也有传播者的责任。

1.西方娱乐化浪潮的侵袭。商业逻辑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永不改变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

求利润,为了以最小的风险来投资媒体这项事业,唯有投大多数人所好――浅显易懂且娱乐因素极大的信息。国内媒体深受其影响,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媒体泛娱乐化的出现,《超级女声》的成功运作引来了此类节目的泛滥,无论受众什么时候打开电视,占据眼球的首先是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娱乐节目,受众也从一开始的关注变为后来的厌恶。

2.国内媒体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性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较之过去更为强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除一小部分媒体还能得到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外,大部分媒体被推向了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媒体选择了娱乐因素强烈的软新闻。“软些,软些,再软些”已被大多数媒体视为赢得市场份额的不二法宝。

3.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地位的改变。受众从宣传时期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有目的的信息寻求者,受众已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D?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①市场经济中媒体将受众这个信息的消费者视为“上帝”,媒体不惜一切手段挖掘娱乐化的因素来满足一部分受众猎奇、消遣和寻求刺激的心理。

4.传播者的因素。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博弈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媒体放弃了自己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将新闻媒体完全置于商业化环境下评其优劣。西方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infortaiment(information+entertainment,信息+娱乐),② “面对当前来势汹汹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凸显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浪潮。”③媒介娱乐化是大众化的必然体现,但一味地追求娱乐性,势必会造成媒介的庸俗化与内容的空洞。

负面效应

媒介娱乐化作为受众合理的需求,与社会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媒介泛娱乐化的无限制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1.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权威性、公信力,继而使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承担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导社会不满情绪,塑造高尚的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守望者的责任。媒介娱乐化如果把握不好“度”,造成泛娱乐化的形成,就会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受众可能只将媒体视为自己纯娱乐的工具,人们不再相信媒体所言所论,没有了精神指导的群体是不稳定的群体,随时可能爆发的群体无意识事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曾经说过:“公共领域的商业化必然导致非政治化、个人化和煽情。”

2.媒介泛娱乐化使受众在认识上单一,从而制约受众的知情权。媒介泛娱乐化迎合了一部分受众需求中低级庸俗的趣味,而没有看到受众需求的多层次性,潜移默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受众品位的降低,对周围环境形成认识的简单化。受众的一切需求并不都是合理的,媒介所提供的娱乐化信息应该把“健康的能激起群众‘应该有的情感’的新闻产品提供给他们,以高品位的新闻产品去培养群众的情操,去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价值观”。④泛娱乐化信息转移了人们对于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注意力,而一个人的视听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使受众了解自己应知而未知的国内外大事,不利于受众知情权的实现。

3.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下降,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媒介的泛娱乐化使部分媒体从业者在商业化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不能恪守自己的职业价值,甚至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大众文化与商业利益的结合,使收视率、发行量、广告额成了媒体从业人员的最高追求,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取代了以准确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专业主义。

对策

媒介泛娱乐化的发展不论是对受众还是媒体自身都是有害的,化解媒介泛娱乐化问题最主要还是应从媒体自身抓起。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促进媒体的良性发展应该做到: 首先是媒体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传播者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更应该在文化消费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任何时候,服务与引导都是文化效能构建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样,服务是文化产品应有的属性,也是实现引导的方式和路径,而只有积极的、正确的、趋美的和向善的引导,才是文化本质的最终展开和文化效能的最大实现。因此,对于文化产品而言,那种以乖谬颠覆本真、以低俗猎取舆情、以畸变冒充创新、以迎合代替引导的所谓市场意识与营销方略,都是对文化的亵渎和对受众的欺妄。”⑤作为媒体人,我们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受众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韦伯指出:“一个人的职业责任,是……社会伦理的最特有的本质……是一种个人应当感知到的其职业活动内容的义务。”⑥

其次,不同媒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分众时代到来,不是一家媒体能够包揽天下的,所以新闻媒体应该有明确的定位,争取自己的核心受众,不必为了追求大多数受众而最终造成媒介的泛娱乐化。如《南方周末》针对的就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读者,凤凰卫视资讯台在泛娱乐化盛行的今天,却在做新闻中独树一帜,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

当前,笔者认为注重受众的需要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泛娱乐化的市场来取代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受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是单一的娱乐化需求,新闻媒体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引导功能,以作用于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在制作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媒介责任与受众需要之间的关系,使其处于平衡、稳定的良好状态,而不是“一边倒”。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②洪浚浩:《美国电视产业启示录》,人民网,H://media.省略/GB/22114

③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吴飞:《传媒批判力》[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⑥艾斐:《文化消费中的服务与引导》[J],《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2日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感谢您的阅读!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娱乐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在佛络依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大众也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纯正的趣味,那些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更倾向于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发泄。现代媒介非常善于利用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特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娱乐”产品,从中获取利润。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媒介与娱乐发生了天然和必然的联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也迅速发生了改变。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栏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名人报道。大量的有关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名人视点类的报道开始出现,许多报刊栏目、电视栏目名为“人物”,实际上关注的是名人。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这些所谓名人的趣闻、轶事、爱情、隐私成为媒介爆炒的热点,一些中外伟人也难以幸免。政治名人、科学名人、工商名人都成为不太严肃的炒作对象。 2.影视名星。这是一个被爆炒得几乎白热化了的领域。大凡什么影视片开拍、什么片子得奖、何人搞同性恋、何人逃税、何人自杀、何当红明星殴打孕妇等之类,有些是被他人恶意炒作,有些是自炒以提高身价,有些甚至不怕自暴隐私或自编丑闻。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并形成潮流和产业。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目前,当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击网页或是接收短信,立刻会被歌声舞影、美女靓仔、笑话和恶搞包围。可以说现在我们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置身于娱乐消费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纷纷与娱乐结缘,进入一个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身先士卒”的成为娱乐化的一员。 现今的新闻娱乐化被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很多的利益关系需要靠一些所谓极端娱乐化的新闻来博取眼球,获得丰厚的利润。还有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由原来播报新闻,演变成现在普遍运用“说”、“聊”和“侃”的形式,又比如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的道路。 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星闻可不一样,娱乐星闻可以说是一档各大电视台必备的广受各类粉丝喜爱的节目,收视率相信都不会低。一般我们说娱乐星闻播报的只是些各地的演艺明星的最新动态。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新闻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即受众的心理角度;二是新闻产品生产者的欲求;三是社会体系的承认。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媒体道德感缺失的一种状态下,在跨文化传播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对利益的最大追求。 那么新闻娱乐化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新闻是被娱乐化的新闻呢? 经过总结,我认为新闻娱乐化有以下集中表现: 第一,新闻题材低俗化。不少媒体热衷于猎奇、色情、隐私、负面、恐怖、血腥、搞怪、搞笑以及宠物等新闻。 第二,新闻角度“包装”化。放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角度过度包装,这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 第三,新闻形式噱头化。一些媒体过度追求新奇的新闻形态,新闻标题哗众取宠,新闻图片刺激眼球,新闻语言方言化、时尚化,使用不规范的 网络语言等等。 第四,新闻主持人队伍娱乐化。大量娱乐圈人进入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主播新闻,有的甚至一人客串几档节目,这种身份错位造成 新闻人的文化身份错位。 借鉴有了以上的原则,可以看出,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确很严重,目前收视率很高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都属于娱乐性很强的电视台,也正是由于其丰富的娱乐性,这两台竞争越来越激烈,收视率也越飚越高。为这两台赚足了广告商,利润可谓滚滚而来。 娱乐化的新闻带来利润,那么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呢?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1受众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舒缓压力,释放心情。新闻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和现状 (2)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2)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要有“度” (3) 四、如何应对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倾向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08-A-影视班:赵晓鹏 摘要: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各种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充斥整个电视荧屏,使人们的使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本论文将从电视节目娱乐化与现状、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娱乐化、及其电视节目娱乐化所应注意的问题、到如何应对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倾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得出了最后的观点即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化、泛娱乐化、兴起、现状、收视率、低俗化、媒体、舆论 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于现状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到这两年出现的《我爱记歌词》和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及湖南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又因其内容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逐渐消弱电视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当代人工作压力大,可以说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重大原因之一。紧张工作之余,大家都喜欢看一些搞笑、整蛊的节目来调节生活,放松自己。于是,一些媒体就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对电视节目大搞娱乐化,以此来提高收视率。所以最终的电视收视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因此,作为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来说,不得不考虑受众市场的需求,没有受众或者受众群小的节目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娱乐化便成为了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强收视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文艺娱乐类节目

第七章文艺娱乐类节目 第一节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特性和类型 一、文艺娱乐类节目的定义与特性 (一)定义:运用广播电视的技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声音和电视声画的表现形式,对各种各样的文艺娱乐样式进行加工、综合、再造和创造。 (二)特性: 1、兼容性(一切艺术样式,多层次内涵,丰富类型,内容题材等) 2、渗透性(地域广泛和受众广泛) 3、综合性(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综合,具有逼真性、实况性、假定性和仿真性等特性) 4、连续性(连续剧,系列剧) 二、电视文艺与广播文艺的差异 广播文艺是听觉艺术,电视文艺是视听艺术,其根本差异在于电视文艺比广播文艺多了一个图像因素,因派生出以下三点差异: (一)兼容性不同 1、许多视觉艺术作品,只能通过电视文艺来传播。 2、电视以音画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比广播文艺拓展出更广阔的领域。 3、电视不仅可以传播传统艺术,创造新的艺术样式,而且还能兼容某些亚艺术品种。(二)确定性不同 广播文艺在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电视确定性程度要相对强一些。(三)刺激度不同 电视刺激度强,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同内容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播放。 三、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类型 (一)直播节目类型:取自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只做简单的编排组合,或者不做剪辑而直接播出的节目。 1、音乐节目如:音乐之声《全球流行音乐金榜》 2、戏曲节目如:戏曲频道《名段欣赏》 3、曲艺节目如:CCTV3《曲苑杂坛》 4、舞蹈节目如:CCTV3《舞蹈世界》 5、文学节目如中华之声《诗文赏析》 6、电视小品如黑龙江电视台《本山快乐营》 7、文艺专栏如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 8、综合性文艺节目 如CCTV《春晚》 (二)加工节目类型 把其他样式的文艺节目作较大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广播电视特点的文艺节目。 1、电影录音剪辑 在广播文艺中,往往采用录音剪辑的方式来处理电影这类视听综合的艺术作品,这是中国广播工作者的创造(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这一样式)。后来,又生发出话剧录音剪辑、歌剧录音剪辑、戏曲录音剪辑、电视剧录音剪辑等姊妹样式。 2、MTV(音乐电视) 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语言为抒情表意方式,以画面语言为烘托的辅助表现形态,给观众审美感的电视艺术片种。如:CCTV3《中国音乐电视》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定稿版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论文《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利与弊》

电视节目娱乐化利于弊 ——西安电视台周畅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地加快和越来越大地社会压力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减压地途径.于是,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最普及地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在完成传递信息任务地同时,顺理成章地承担了消费娱乐地功能,电视节目地娱乐化特征突显出来.本文试图对当今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地影响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浅显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状 在八小时之外,工作之余,普通民众打开电视机,无非就两个目地:获取信息和娱乐.打开电视铺天盖地地娱乐节目席卷而来,浙江卫视地《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江苏卫视地《非诚勿扰》,天津卫视地《中国丽人》,《津夜有戏》等这些娱乐化地节目无疑将电视节目地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至,它地内容通俗、大众不需要审美地判断和理性地分析,只需投入视觉和听觉,看一场游戏和听一首歌,便可体会愉悦和自由自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娱乐”一词在《新华字典》中地解释是使人快乐.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具有本能能量地积蓄,这种本能能量在反射活动和幻觉地愿望满足中被消耗.近几年,越来越多地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娱乐化地元素越来越重,电视节目地娱乐化也是搞得轰轰烈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电视节目娱乐化已经成为现今电视节目发展地一个势头,但是正如一切文明社会地产物一样,电视节目地娱乐性也具有两面性:它给我们地生活带来快乐地同时,也会将一些自身无法克制或人为地弊端带给我们.下面将试对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地利弊进行阐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电视节目娱乐化带来地利 对于电视业本身带来地好处 我国电视媒介一直是党和政府地舆论喉舌,在改革从前,一直是高高在上地,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对大众说话地“指导者”、“教育者”,严格划分着传者与受者角色关系.随着电视节目向娱乐化、大众化趋势地发展,改变了电视媒介一贯在受众心中沉重、保守、古板地形象,使其变得更加清新、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地一种传播方式,也拉近了电视与观众之间地距离.从传播效果上看,电视以更加平易近人地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使得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其传播地内容,容易得到良好地口碑,从而提升电视在观众心中地公众形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电视节目娱乐化还为电视带来了滚滚地财源.娱乐化地电视节目极大限度地贴近大众,捕捉大众地审美需求,迎合大众地欣赏品味,使得受众更乐于接受,赢得较高地收视率自然不在话下.在电视逐步向企业化过度地今天,收视率无疑是电视台、电视节目地实现经济效益地标杆.因为高收视就代表着高额地广告收入,电视台只有在实现经济效益地同时,才能有效地回笼资金,投入新技术、新设备地引进,实现良性循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为受众带去欢乐实现梦想 通常,观众希望通过大众交流地媒介去满足对外在世界地求知欲,从而获得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地能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指出了观众对大众交流媒介地另一个极为重要地需求:娱乐需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现在地电视节目在极大地迎合受众欣赏品味地同时,也注意到调动受众地参与意识,与观众产生互动效果.旧时地综艺节目冗长地群舞,生硬造作地串场,唱过就忘地歌曲,以及各个频道都能看得到地熟悉乏味地明星,已经无法充分满足观众地娱乐要求.现今,大众化、娱乐化地电视节目面向地就是广大地、普通地电视观众,它们让观众平等地参与,真实地感受,面对面地聆听.节目地主角不再是明星,而是普通地观众自己,明星地作用只是助兴.始于湖南卫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花地选秀类节目更是将观众地参与意识充分地挖掘出来,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地空间,节目追求过程地真诚和生动,把判断权交给老百姓.这既符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探索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探索 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得以转变成“当事人”,而其“泛娱乐化”的特质必然导致传统舆论管控及引导的话语权面临空前挑战。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对此进行反思,探索推进思政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媒体的发展,社会步入了自媒体时代。交互性强、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的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得以转变成“当事人”,迅速构建自己的社交空间,及时了解和更新知识,转变价值观念。面对自媒体,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观念、手段、方法等方面均处境被动,往往会逐渐被边缘化,因而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学情变化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就成为后期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思政课堂呈现出一种倾向——“泛娱乐化”,这种现象反映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尤其严重。 1、课堂主体“泛娱乐化” 自媒体的发展表面上提升了人的主体性,接受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由自己决定,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自媒体信息制造和传播者的制约和影响。随着资本逐利性等价值的影响,当前的自媒体本身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信息接受和传播中优先选择娱乐化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当前的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受网络信息导向的可能性远高于90前学生。另一方面,当前自媒体信息中充斥着泛娱乐化等负面信息,如对红色经典、革命先烈的恶搞,使得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中对政治开始冷漠,不去关心意识形态领域,不去关心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实施情况,不去关心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一切以娱乐化为中心,扭曲了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课堂内容“泛娱乐化” 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变化,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多院校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这种改变,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思政课变得生动,由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变为生动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大加强了。但又由于为追求学生的兴趣点而选取的教学内容,呈现出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统编思政课教材的逻辑科学性,甚至在有些院校课堂教学中居然出现了和教材相违背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严重的教学事故。这种随意编排的教学内容,重点是为了学生评议分高些,迎合一些学生的低级趣味,失去了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思政课作为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渠道的意义。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伴随着都市报的兴盛繁荣和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栏目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已初露端倪。 所谓新闻娱乐化,不同于单纯的娱乐新闻。前者是新闻业自身的走向,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后者是作为新闻在题材上的一个内部分类而存在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也包含着娱乐新闻的变革。那么 新闻为什么要娱乐化 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理论根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以往对新闻的认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领地。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也就是说新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 举例而言,有一幅取名为《流动的生命线》的获奖新闻照片,照片上是一起车祸发生后,肇事者和躺在地上的两个受害者在同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络外界,这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一起车祸的发生那么简单,受众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便捷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此同时照片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有忍俊不禁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就把传播的几种功能交叉在一起,很难说哪一种更为重要或突出。 既然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来源于现实的调查。 早在1992年山东省在进行受众调查时发现,电视观众的收视目的主要有四项,即娱乐消遣,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闻,了解方针政策。其中“经常”和“总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观众明显高出其它各项,这表明观众的收视目的趋于一致。选择娱乐消遣节目“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观众合计达71。2%,仅有1%的观众对此不感兴趣。这同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的结论是一致的。新闻作为电视台的重要节目资源,其娱乐化的趋势是大势所趋。 这种趋势直接受到市场化的驱使,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方宏进在北京广播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电视是拍给广告商看的。这句话多少有些极端,但是不无道理。消费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生存不再单纯地靠受众的单方投入或者是政府的拨款,市场的介入必然要改变它的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眼球的争夺战,节目好看了才能吸引来观众,才能进一步吸引来愿意投资的广告商媒体,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以新闻娱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___06广编:刘妍 一:前言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二:娱乐化浪潮的兴起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 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

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 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 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三: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 虽然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 满足了广大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 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饱受争议。尤其商业化的今天,一味的追求收视率以及 广告效益,电视娱乐节目逐渐成为了“愚乐”节目。节目内容夹杂着*、嘲弄等一些 低俗下流的东西。尽管这些节目常备受争议,大众媒体对此褒贬不一,但似乎越是低 俗的节目收视率越高,似乎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纯娱乐消遣以及放纵发泄的需要,因 而造成了低俗化的现象开始风靡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然而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正 大综艺》那样自然愉快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无底线的游戏,泛泛的节目流程 与主持人过分夸张 的互动串畅这些不禁让人深思——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 (1),我国媒体市场化竞争导致媒体追求收视率是导致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之一。随着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相继展开,由最开始的抢线索、抢新闻,到现在以各种娱乐化方式吸引受众眼球,收视率已经成为了衡量媒体成 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竞争固然是好事,娱乐也不算坏事,但是以各种不健康甚至是刺激、黄色、暴力的节目吸引受众观看就不是好事了。 (2)我国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催化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产生。在国外,多元的市 场盈利模式使他们的电视节目大多健康积极,而在我国,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媒体不得 不使媒体人花更多的精力去拉广告拉赞助,导致的后果不言而喻。。据悉,一个每天 节目播放量10至15小时的电视频道,全年运行少说也得两到三千万。钱从哪里来? 绝大多数频道都没有拍摄、发行电视剧的能力,惟一的筹资渠道是广告收入。而在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勾晓斌200940119011 09播主二班 摘要:因为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传媒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媒体逐渐向市场靠拢,新闻市场化,传媒公司化,新闻娱乐化等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现象。 关键词:新闻报道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 正文:首先,什么叫新闻娱乐化?到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单单指新闻本身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新闻都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是片面的。我认为新闻娱乐化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看: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比如:《家辉艳福不浅》、《赵薇还想吻刘德华》、《家辉艳福不浅》等等。误导与煽情的效果扩大了,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导读:本文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

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对新闻“泛娱乐化”的几点思考

对新闻“泛娱乐化”的几点思考 姓名:刘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2010级网络新闻班2010050261) 指导老师: 摘要:本论文对大众媒体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进行了剖析,并对新闻的职业道德、栏目的质量、新闻敏感及新闻线索、社会公信力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强调了新闻记者及媒体工作者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泛娱乐化;职业操守;虚假新闻;公信力 毋庸置疑,我们的新闻正在走向“泛娱乐化【1】”。翻开一些报纸杂志,《网络色狼求色劫财》、《激情相约约来警察》、《漂亮女教师卖身救弟》之类的噱头充斥版面。打开广播电视,几乎在各个时段都能听到看到主持人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播报的娱乐性新闻节目。对于媒介内容“泛娱乐化”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引发了传媒业界的关注。2004年,《南方周末》【2】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标志着这一讨论已经从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我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泛娱乐化”将使媒体丧失职业操守 (一)媒体,新闻内容人性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资源紧张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关怀。让市民暂时忘掉烦恼,并且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克服现实中的烦恼,是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因此作为媒体来说,不仅要给受众提供信息,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娱乐受众。从某种角度说,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媒体人性化、新闻内容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和轻松,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泛娱乐”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受众),

广播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策划

1、什么是电视策划?——界定 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分类: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对频道的开办和设置、频道形象包装与推广以及大型的电视综合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他们是电视台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智囊团和顾问群,思考的内容是宏观的、全局的、前瞻的。 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对具体栏目或节目的定位、宗旨的构思,以及在这些明确的前提下由创作者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形式、声画内容的融合的最优化的思考与筛选,到最后确定实施拍摄方案的活动过程。 他们是帮助具体栏目和节目的编导的策划群,内容是明确的、具体的、现实的。 2、电视策划:节目-栏目-频道 节目精品化 栏目个性化 频道专业化 3、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4、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 (1)选题策划:

新鲜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传播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媒体实力的体现,抢第一时间。 典型性:发掘新闻内涵,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独家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可操性:任何策划得具备可行性(内:人财物/外:政策,社会,自然环境)(2)采访策划; 短新闻采访中: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策划和应变能力。 新闻专题节目中:采访是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形态。摄像机的介入,让摄像机具有了某种主体意识。要同期录音、现场抓拍、完整调查等等。 从策划角度来说,需要采访记者具备四种意识: 1.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镜头代表假象的公众视点。 换位,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要求采访记者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 换位也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采访记者在每一次发问时,要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 2、无知意识 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记者采访中,无知意识束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记者保持一颗“大智若愚”的心,才能不为假象干扰。 其次,记者面对采访对象设计问题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准确地理解这个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能够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个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增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

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 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 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相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 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不过,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水准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动的。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这个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近年来,随着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优秀海外科教电视节目的引入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一批优秀栏目的播出,科教节目日益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所谓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细致考察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思考其利弊得失,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和电视媒介的良性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主要表现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主要表现为选材的娱乐化、叙述的故事化和制作的趣味化。 (一)选材的娱乐化 所谓选材的娱乐化,是指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确定科教节目内容的根据,重视对受众的年龄层次、区域环境、文化背景、收视情趣和生活状况等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受众对科教节目的需求,从而确定节目内容。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科教片,在节目内容上追求的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教育与娱乐并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的制片人也着重强调电视具有消遣和娱乐等重要功能,反对节目将科学知识硬邦邦地、专业地展示。有人对《探索·发现》2001年7月9日到2003年12月31日的选题作了统计,发现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历史和考古题材的科教片竟然占了3/4,而且在不少作品中野史突出渲染,如《承德避暑山庄》系列片中,对慈禧偷听咸丰遗诏和有关嘉庆帝传位的“谲匣”的传说就花费了大量笔墨。 (二)叙述的故事化 现在科教节目的叙事经常采取悬念、铺垫、揭秘等方法,实现对已知领域的重新发现与对未知领域的追问。 《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考古中国之河姆渡文明之谜》一片,由1973年夏天河姆渡村的村民施工时发现可疑碎石开篇,铺设悬念;随后讲述考古人员在逐层的挖掘中相继发现墓葬、陶片、石器等物,再设悬念;之后进一步对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提出疑问,发展悬念;再通过挖掘出的大量稻谷和骨制农具以及对“干栏式建筑”的复原证实,得出结论,揭示悬念。这些节目以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以具有戏剧性情节冲突的故事激起观众的求知欲,追问与揭秘结合,节奏紧凑,持续吸引观众。同时辅以沉稳、冷静、自然、细腻的叙事风格,深刻且生动,配以音乐的烘托,让观众情感专注地看完全片,并享受着知识的乐趣,大大增强了可视性。 (三)制作的趣味化 为了使故事在讲述时显得生动,科教节目在制作时往往会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视觉效果,如资料展示、人物访谈、真实再现、视频特技等。

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王一童?万新蕊?杨一鑫 摘一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自媒体的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用户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方向与监管了解程度?发现大多数用户比较关注内容本身?而不关注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具有传播价值与影响?不过大多数的用户都认为现阶段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不够?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综合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建议自媒体在发展时提高传播者素质要求?保证其专业性?更新传播方式?降低自媒体的封闭性?形成私密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的传播空间?同时?建立层层把关制度?加强信息的筛选管控?以此为自媒体发展构建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方向?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30-02 一一一二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媒体自2003年开始发展以来?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从美国的FaceBook到中国的微信二微博二百度贴吧?其中以微信平台发展得最为火热?甚至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自媒体具有平民个性化?操作门槛低?交互强传播快等明显特点?这些特点令其具有了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能够通过 六度理论 与病毒式的传播?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规模无限地放大?越来越多的人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自媒体上?但是人有千姿百态?就导致了自媒体的良莠不齐?信息可信度低?更是存在法律不规范的严重问题?因为现在国民素质并不统一?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自媒体平台来传播不良信息及进行网络诈骗?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一下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从中找出关键问题?从而为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想法?为更好的网络管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参考相关的文献?研究现有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在知网二国家科技部网站等检索研究国内外自媒体发展分析的文献作为后续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研究:对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自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及覆盖面? 二二文献调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 WeMedia(自媒体) 研究报告?里面对 WeMedia(自媒体) 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 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二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 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而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传统媒体行业受到冲击?因此?在这自媒体井喷时代?传统媒体行业该如何发展?自媒体行业这股潮水又将涌向何方?是我们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种个体提供信息生产二积累二共享二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博客二微博二SNS社区二个人主页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用户量和传播效果上占据了强大优势?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和消息发布平台逐渐发展成为舆论监督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公众利用其参与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甚至左右热点公共事件走向?让人不禁感叹自媒体舆论监督时代已经到来?而自媒体舆论存在很大的问题:自媒体舆论监督的散点化特征?自媒体为公众搭建了监督社会的 零中介 舆论空间?每个个体都可以作为信息发布者在自媒体上发表言论二监督社会?成为自媒体的 新闻发言人 ? 自媒体舆论监督的非理性特征?自媒体对于公众?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意见表达空间?由于网络匿名性和传播主体来源广泛性的特点?自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监督更为真实和全面?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但同时?这些特点又给自媒体舆论监督带来了自由化的负面影响?由于可控性差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一些自媒体传播主体出现意见表达过激或失控?利用舆论监督之名散布谣言二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以及人身攻击?以至于触及法律底线?使自媒体舆论监督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特征? 此外?自媒体中商业化和娱乐化元素过多也对自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专业媒体通常会根据运营和迎合大众审美情趣的需要?把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的输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种类更加多元?受众在这个平台既可以关注公共事件?也可以利用其进行营销活动?亦可以传播娱乐信息?这类信息在自媒体信息中大量存在?无形中稀释了很多本该在自媒体场域里被关注的舆论监督信息(2012?吴雨荣)? 因此应该研究如何对自媒体舆论进行有效监管?打造绿色的互联网环境? 三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在阅读自媒体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小组成员设计完成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6题?自媒体使用目的测评4题?自媒体使用因素测评5题?自媒体监管方法研究4题?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电子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问卷的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一调查样本信息表 调查样本人数合计性别 男125 女165290年龄 10 19岁50 20 29岁156 30 39岁43 40岁及以上41 290 是否媒体 从业人员 是14 否276290 工作单位性质 学生140 企事业单位员工67 政府工作人员32 其他51 290 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