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摘要: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认为,人力即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永不停止的原动力,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关系到他未来的发展,本文认为人力资源的增加关键在教育,只有教育的完善才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存量,改革

正文: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我国人力资本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人力资本存在着诸多的悖论现象,相对过剩和绝对短缺并存,高素质人才和低素质人口同在,且前者比例相对较少,人力资本的流向吸引和流失相悖,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失业和就业,总体说明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协调。.关于人力资本现状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多,但真正高质量的人口却严重不足;

(2)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

(3)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张凤林等);

(4)我国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张凤林,1999);

(5)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刘迎秋,1997)。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物资资本、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各不相同。在很长一段时期,劳动力数量和结构所产生的人口红利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传统的诸如制鞋、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出现,说明刘易斯转折点在我国即将亦或已经出现,人口红利终将消失,靠廉价劳动力(以劳动力数量为基础)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必将落伍,取而代之的劳动力质量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很多原因,我们认为关键之举在于教育。

二.基础教育现状

说道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最突出问题任然是农村,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重点

在农村,未来在农村。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可游一下几个:

现状一:教育条件的不平等。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

如果我们的视角放远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农村,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以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的孩子们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陈旧简陋的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校,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就往往按此缴纳,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再看看地域差别,生长在北京、天津的孩子,与地方小县城的孩子,命运自是差别巨大;而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孩子与生长在内地山野的孩子,哪里有可比性?在娇生惯养的大城市,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一部分的人力资本,但是在远处农村的孩子们,他们抱着美好的梦想,远大的理想,却没有他们实现的地方,这难道不是我国人力资本的严重流失吗?

现状二: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考定终身”。孩子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

这种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很多,但我们缺人才;我们有一些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我们有一部分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失去了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是人力资本流失的重大损失。

现状之三:投入低,成本高。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更有举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这就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教师是蜡烛,难道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春蚕,难道真要“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孺子牛,难道就只能吃草,却必须挤出来奶来?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难道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为官当权不重视“教育”,这是为官者的耻辱,是当权者的罪恶,是历史的罪人。——口口声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悠”“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变成“追名逐利”或是出“政绩”的“官场作秀”罢了。

现状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发达国家,2000~2007年公共教育经费用于中小学的占比在67%上下,而在中国,这一比重为63%上下。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占比,一般在24%上下,在中国,这一比重为21%上下。尽管从比例上看差距并不大,但由于高校入学率存在很大差异,中国高校经费人均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一般在人均GDP的30%~60%之间;而中国的这一指标在2000年一度高达200%,最近有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