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核能应用、国防科技等涉核领域工作中,工作人员时常会接触到电离辐射的实际情况。详细论述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及对它的防护方法,有助于广大工作人员科学认识电离辐射的危害,掌握防护方法,从而有效对它进行防护,确保辐射防护安全。关键词:电离辐射;外照射;内照射;辐射防护。
引言
在核能应用、国防科技等涉核领域工作中时常会接触到电离辐射,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对电离辐射认识不全面,夸大了它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对它心存畏惧,结果在工作中畏手畏脚,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针对这种现实情况,着重对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及电离辐射的防护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以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认识电离辐射,消除恐惧心理,并掌握对它的防护方法,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因而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通常所说的辐射损伤就是指电离辐射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辐射效应出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叫躯体效应,如放射病,辐射诱发的癌症等;出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称为遗传效应。
辐射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随机效应的发生不存在剂量的阈值,其发生的几率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关,如遗传效应及某些躯体效应(即癌症)。非随机效应的发生只有当受照剂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才会发生,也就是说效应的发生是存在剂量阈值的,其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大小而异。性细胞的损伤引起生育力的损害、眼晶体损伤引起的白内障等,就是非随机效应。
1.1 躯体效应
根据躯体效应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急性效应和晚期效应。
1.1.1 辐射的急性效应
这是受照者一次或短时间接受大剂量照射时所发生的效应。在核能应用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或工作人员在遵守操作规程的日常工作中,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照射,只是在下述情况下才可能发生:(1)超临界事故;(2)违反操作规程或丢失辐射源的严重事故;(3)核爆炸时,距爆心投影点(空爆)一定距离内,无屏蔽情况下的照射。
1.1.2 辐射的晚期效应
辐射的晚期效应是指受照后数年所出现的效应。当受急性照射恢复后或长期接受超容许
水平的低剂量照射(内照射或外照射)时,可能发生晚期效应。晚期效应主要指辐射诱发的癌症、白血病及寿命缩短等。
1.1.
2.1 癌症
癌症是某些组织的恶性过度增长,使患病器官失去功能。癌症和其他恶性疾病一样,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太明确。无论急性照射还是长期超容许水平小剂量的内、外照射,都可能诱发癌症。辐射致癌的发生率和剂量大小、剂量持续时间有关。
1.1.
2.2 白血病
白血病可看作是造血器官的癌症。白血病的发生率也与受照剂量和剂量率有关。受照者的吸收剂量在1-5戈瑞时,白血病的发病率与受照剂量成线性关系。
1.1.
2.3 辐射致寿命缩短
辐射致寿命缩短指的是由辐射而引起的非特异性寿命缩短,即由于受照所致机体过早衰老和提前死亡,不是指因癌症等恶性疾患而造成的寿命损失。
1.2 遗传效应
我们知道生殖细胞是具有遗传特性的细胞核,核内有特定数目的染色体。染色体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所组成。DNA具有修复损伤和复制自己的能力,许多决定着遗传特性的基因定位在DNA分子的不同区段上。
电离辐射的作用,可能造成DNA分子的损伤(如分子单链、双链的断裂或错误修复)。如果是生殖细胞中的DNA分子受损伤,并把这种损伤信息传给后代,后代身上就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遗传疾患。
1.3 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特点
“小剂量”是指多大的剂量尚无统一明确的规定。有的指小于1戈瑞的照射,更多的是指最大容许剂量当量以下的职业照射。
关于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曾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高本底地区进行了遗传学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对夫妇的怀孕指数、子女的性比、婴儿死亡率、多台妊娠和人体畸变等。调查结果与对照地区居民比较,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最大容许剂量以下的低剂量、低剂量率照射下,寿命缩短、眼晶体浑浊、生殖力低下等效应都可以不予考虑。
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有的人认为是辐射损伤与机体的修复这一矛盾的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例如当损伤较轻时,机体能够依靠本身的修复作用而恢复正常,因此机体便不会表现出辐射损伤的症状,反之,辐射损伤的症状便表现出来。
1.4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辐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许多因素,如辐射敏感性、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机体生理状态等有关。
1.4.1 辐射敏感性
细胞、组织、器官、机体或任何有生命物质对辐射损伤作用的相对敏感程度称辐射敏感性或放射敏感性。在受照条件严格一致的情况下,机体不同的器官、组织或全身出现某一效应的时间快、慢及严重程度不同。某种效应出现快又相对严重的可称之为对辐射的敏感性高,反之,对辐射的敏感性低。
人体各类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是不同的。一般地说,新生而又分裂迅速的细胞(如血细胞)辐射敏感性高,肌肉及神经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最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对辐射非常敏感,可通过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程度,定量地估算机体受照剂量。
在人的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中,辐射敏感性从幼年、少年、青年至成年依次降低,而胚胎期有个关键时期,即受精后约经38天,辐射敏感性最高。因此,妊娠早期的妇女,应避免腹部受照射,年龄未满18岁的青少年不应参加职业放射性工作。
1.4.2 剂量
剂量与辐射效应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我们按随机性效应与非随机性效应分别进行说明。
对于随机性效应,许多资料表明,效应与剂量的关系并非直线关系,而是呈S型曲线。在此种情况下,把大剂量获得的资料外推到小剂量时,就可能过高地估计小剂量的危险度。对辐射防护来说,用这种外推的危险度来评价危险的上限,是偏安全的。
对于非随机性效应,这如前面所述,它的发生是有剂量阈值的,受照剂量必须大于阈值剂量,效应才会发生,而且其严重程度和剂量大小有关。
1.4.3 剂量率
由于人体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故在受照总剂量相同时,小剂量的分散照射比一次大剂量率的急性照射所造成的辐射损伤要小得多。例如,若一生(50年)全身均匀照射的累积剂量为2Gy,并不会发生急性的辐射损伤;如果一次急性照射的剂量为2 Gy,则可能产生严重的躯体效应,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放射病。因此,进行剂量控制时,应在尽可能低的剂量率水平下分散进行。
1.4.4 受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