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2篇
第一篇
统观《论语》可以发现,在弟子们记录的看似即兴的孔子语录中,孔
子的民本思想一方面是通过统治者外在的“安民”策略来实现的,任
何为政者都是以人民为对象,任何的政治理想都要在管理和对待人民
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当然,孔子朴素的民本思想很多是通过他在日常
中的接人待物的态度和言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统治者内
在的“修己”来实现的,通过“修己”达到“安人”的目的。我们首
先来讨论“安民”的问题。
(一)安民
在古代汉语中,“民”有多种意义。依据《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
书馆)和《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中华书局),“民”主要有以下几
种意义:第一,指“人”、“人类”,如《诗生民》:“厥初生民,
时维姜螈。”第二,指“百姓”“庶民”,如《诗节南山》:“弗躬
弗亲,庶民弗信。”第三,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榖梁传成
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第四,指“其他人”、“别人”,如《诗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而“《论语》中‘民’出现48次,有42次是指老百姓,有
6次指一般人(广义的人)。”[4]可见,《论语》中的“民”主
要是指“人民”,指老百姓,并非一种特殊身份。由此,我们可以将
孔子所提及的“民”看做是被统治者统治的老百姓。《论语尧曰》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也就是说,统治者重视的是:百姓,粮食,丧礼,祭祀。在“民、食、丧、祭”四者中,“民”居首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
已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那么,他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提出去安抚百姓,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呢?
1.情感上:恤民、重民(1)恤民从《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对
普通百姓,特别是对弱者表现出了极大的体恤之情。《论语子罕》中
说:“吾少也贱”,孔子小时候家境贫苦,接触平民百姓的机会比较多,他对劳动人民有深切的理解和体恤,并表现出极强的同情心。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跟“有丧者”的心情是一样的悲痛。《论语子罕》还记载“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
与警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看见穿着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即使他们年轻,孔子也一定
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同样在《论语乡党》记载“见
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
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这都表现出了孔子对弱者、对不
幸者的同情与尊重。李泽厚先生在评论此处时言曰:“社会由此人际
关怀、人间情感做支援,甚为重要。所以个体态度却有社会功能,
‘民德归厚’亦赖于此。”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下层百姓的态度也更
加具体的说明了这一点。《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孔子的弟子原思当孔子家
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觉得太多,不肯接受,孔子说:“别
推辞,有多的就分给地方上的穷人吧!”《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的马棚着了火,他从朝
廷回来,首先问了一句:“伤人乎?”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他
们家地位卑微的看马人,而不是他家的财产———马。当时的社会,
在主人眼中财物要比奴隶更重要,因此,孔子这种问人不问马的表现
非常可贵。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普通百姓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是富
有同情之心的。(2)重民在恤民的基础上,孔子对人的生命表现出
了极大的尊重。《论语八佾》记载:“子曰:‘禘自灌而往者,吾不
欲观之矣。’”殉葬陋习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有,但孔子坚决反对,
甚至对以陶俑代替真人都深恶痛绝。《论语宪问》中孔子这样评价春
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卒,管仲之力也。如
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
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管仲在齐桓公杀公子纠后,不
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而孔子称许管仲为“仁”,正是因为管仲辅佐桓公使天下安定,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生命,促进了
民族的发展,这种大有益于民众的事就是最大的仁德!同时孔子更加
尊重活人的生命,《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他认为,用未经训练的人民渠作战,这等于糟蹋生命。孔子还看到了民众的人
格尊严,肯定民众之间人格的平等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论语子罕》),以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个体独立人格的
承认,也是民众个人主体性的体现。在这里,“民”不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主体意识,而且还具有强大
的社会政治力量。
2.经济上:富民、惠民(1)富民对于统治者来说,不但要有爱民
之心,还要有利民之举,使民众过上富足的生活。孔子继承了周公惠
民的思想,在《论语颜渊》里首先提出“足食”的经济诉求。“足食”原指“使国家粮食丰足”,当然也包含百姓足食。学生有若在本章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从这个层面说,百
姓足是国君足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百姓足,就没有国君足。不能
使百姓“足食”,也就无法使国家“足食”。如果无法满足百姓“足食”的这条底线,则很容易造成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在此基础上孔
子提出了“富民”的经济诉求。那么,孔子在经济上的富民策略主要
是主张“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役使老百姓不违农时,只有
这样才有可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进而过上富裕的生活。孔子认为统治
阶级“子庶民则百姓劝”(《礼记中庸》),百姓如果能得到统治者
的关怀,自然在生产劳动中要勤勉。这祥,老百姓就能过上所谓温饱
的富裕生活了,如果人民能过上温饱富裕的生活,那么社会相对就比
较安定。其实管仲就曾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治国策》),孔子是很推崇管仲的政绩的,他说:“管仲相祖公,霸
清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孔子接受
了管仲的这种富民思想。《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里,人类自身劳动力的生产始终具有决定性
的重要地位,因此孔子到卫国的时候,很高兴地感叹到:在人口增长
的情况下,紧接着就是要让他们富裕起来。百姓富裕起来了,就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