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学生观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及其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的特性出发,综述了中学教师应该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详尽地总结了本小组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感想。关键词:中学生;主体;发展;学生观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它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师实施科学的教育行为的基石。为了实现“中学生发展”这一中学教育的终极归宿,中学教师应该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一、把握中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
从卢梭“发现了儿童”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对象——学生并不只是教育者随意支配的消极被动者。作为同教育者一样的生命存在,他们有着主动地发展要求,又有着独特的发展要求,因而他们是主体的人,又是独特的主体的人。
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并能够表现出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学生的位灌输式的教育,在教学中注意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学习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空间和平台来鼓励他们自主自觉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学生,中学生是发展的人。可以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生理上表现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素质获得整体提高;心理素质表现为中学生的认知、情意、个性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和进步。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道德品质等社会化的成长。
用哲学的观点看,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中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规律性。具有潜能性、阶段性、差异性、过渡性。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差异性。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尊重差异。人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尊重差异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横向面向全体学生,纵向注意与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沟通。对教学结构,组织形式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这
样才能促进师生平等互动的良好师生氛围的形成,
虽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的过渡阶段,但这一阶段又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过渡阶段是否适应良好,将影响人生后续阶段的发展质量。作为一名与中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并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学教育工作。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学校的面貌。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想从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浅见:
(1)对学生的热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更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和谐师生关系应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
(2)对学生的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个体出发,以“熟悉”形象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师学识水平的广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教师的施教能力,德能并举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4)作学生的朋友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宝
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有差距,这往往成了师生沟通的一道障碍,如果我们教师能打破年龄障碍,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平等、互助的朋友伙伴般的关系,无疑是建立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总的来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尊重热爱学生。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爱的是别人的孩子。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观是其职业活动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尤其是在全国普遍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我们改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不同于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绝对的。新时期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正确的解释,故教师不能权威来压服学生接受这些知识。而要让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这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的需要。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者互为一体。为了适应这些由知识经济带来的关于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的种种变化,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学生观,以有效地迎接这些挑战。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科学育人的前提。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新课程改革真正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其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可见,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益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又会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强调要在学生获得“双基”的同时,注重以下几点:在课程结构上,强调整体设置,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综合课程,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程管理上,强调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设置三级课程。要评价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否,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新课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实践过程
自从知道这个活动后,就一直惴惴不安,觉得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非常大的挑战,很多事情都没有尝试过。分完组后又觉得很幸运,从组长到组员都是很有责任感,而且办事效率特别高。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慢慢研读书本到明确个人的分工,接着是开始认真的准备个人的任务。慢工出细活,在组长正确地指导下,负责地敦促下,从初稿到最终的试讲,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地修改,一切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第一次做了一回“老师”,也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愉快。以下就是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