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 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 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语类》卷一
◆理主气从: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语类》卷一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 人跨马相似。” ——《语类》卷九十四
“一物有十分道理,若只见三二分, 便是见不尽。须是推来推去,要见尽十 分,方是格物。既见尽十分,便是知 止。” ——《语类》卷十五
三、涵养与用敬
(一)复礼与用敬
(二)存在认知
(一)复礼与用敬
复礼
个人的人格修养,用仁义礼智等等道德规范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来要求自己的言行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 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 复礼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在于道德教化的 其初也。” 主体性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
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格物的对象: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 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 过。” ——《语类》卷九十八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
成德之教——内圣外王
道德之形上学——本体与工夫 内圣教育——道德实践
(四)理学源流
韩愈、李翱
儒学复兴运动 宋儒家传统道德伦理学说与价值原则为主
干,同时以开放的胸怀,批判地吸取佛、 道两家的许多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借鉴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引入新的概 念和范畴。这样传统儒学在经历了自我改 造和重建之后,哲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空前 充实与挺立起来,理论思辨的严密性及其 所达到的高度,也远远超过了汉唐儒学。 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一个 新形态——宋明理学
2.“理”与“气”: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 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 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3.理气关系: ◆理在气先: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 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2.存天理,灭人欲: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 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语类》卷四十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语类》卷十三
“舜功问:人多要去人欲,不若于天理上
理会。理会得天理,人欲自退。曰:尧舜说不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宋学:吸纳佛道、 重构儒学 思想立场上:坚持儒学,反对佛道
学术立场上:吸收佛道资源
a、理论建构上比不上佛学
b、修行实践上比不上道教
吸收佛道——儒学复兴
(二)理学的涵义
义理之学
性理——性与天道 先秦孔子少谈形上问题
心性之学——内圣外王
强调内圣
(三)本体与工夫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 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
——《语类》卷四
“人、物之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
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
“或问:人、物之性一源,何以有异?曰: 人之性论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暗者可使之 明,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 ——《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 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
◆格物的途径: -内省: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然皆备于我, 而非从外得。” -外求: “人本有此理,但为气禀物欲所蔽, 若不格物致知,事至物来,七颠八倒。”
◆格物的方法: “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 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 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 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 逐一验过。” ——《语类》卷十五
也。”
——《 答 刘 叔 文 》
“或问: 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 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 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 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 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 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
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
灭人欲”
理欲观
1.人心与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
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 之正。”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 来底。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 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 ——《语类》卷七十八
程朱理学 性即理与格物穷理
一、宋明理学的基本关怀: 本体与功夫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
(二)理学的涵义 (三)本体与功夫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
1、官方提倡
北宋:重文偃武 2、顺应时代潮流
社会安定——推行儒学
3、三教融合
3、三教融合
汉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的要点
程朱新儒学的要点,可以归结为: 以正心诚意为核心 以格物致知为前提 以修身为根本 以复性为归宿 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始终以持敬的态度去存天理灭人欲 以上要点理论基础:天理观
二、程朱理学:性即理
(一)天理观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三)格物穷理
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
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 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 ——《语类》卷二十七
月印万川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
月星辰、山川早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朱子语类》卷 六十八)
(一)天理观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 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 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
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 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 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 ” ——《语类》卷四
(三)格物穷理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天理与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只有走“穷天理、
复礼:明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 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
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言明明德、新民,
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 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 《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 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2.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 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 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 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 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 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
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 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语类》卷六十二
“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 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 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答陈齐仲》
学派传承
共同内核和价值原则:“理”是宋明儒学最高范畴。 以思想特征不同,分为: 理本论: 周敦颐为先驱——二程定型——朱熹集大 成 心本论:程颢现端倪——张九成为先驱——陆九渊 定型——王阳明集大成 气本论:胡瑗、李觏现端倪——王安石为先驱—— 张载定型——王廷相、陈确——王夫之集大成 事功学派:陈亮、叶适 象数学派:邵雍、朱震
如此。天理人欲是交界处,不是两个。人心不 成都流,只是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亦是占 得多。须是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 尝爱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此语
甚好。”
——《语类》卷七十八
穷理灭欲的基本方法: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的意义: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 也。”
4.理一分殊: ◆来源: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 发,与孟子性善养气论同功,二者 亦前圣所 未发,岂墨氏之比哉?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则二本而无 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 无等差本二也,分殊之藏,殊胜而失仁, 无 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 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无别而迷兼爱,至于 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且谓 言体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 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 ?” ——《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太极之理与理一分殊 朱熹强调太极之理,太极之理具 体的体现为万物,他提出理一分 殊,万物是对太极之理的分殊。 受到最高的太极之理的统辖。最 高的理,又不是脱离万物而存在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双重人性论: 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人性论思想,将人 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 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语类》卷四
“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 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 工夫日益密。” ——《语类》卷九
2.心统性情: ◆体用: “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 “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 心者,性情之主也。”
◆未发和已发: “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 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 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 ——《答何叔京》
◆太极之理:
“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
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太极图说解》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语类》卷九十四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 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 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语类》卷九十四
“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
——《语类》卷一
◆理主气从: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语类》卷一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 人跨马相似。” ——《语类》卷九十四
“一物有十分道理,若只见三二分, 便是见不尽。须是推来推去,要见尽十 分,方是格物。既见尽十分,便是知 止。” ——《语类》卷十五
三、涵养与用敬
(一)复礼与用敬
(二)存在认知
(一)复礼与用敬
复礼
个人的人格修养,用仁义礼智等等道德规范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来要求自己的言行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 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 复礼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在于道德教化的 其初也。” 主体性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
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格物的对象: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 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 过。” ——《语类》卷九十八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
成德之教——内圣外王
道德之形上学——本体与工夫 内圣教育——道德实践
(四)理学源流
韩愈、李翱
儒学复兴运动 宋儒家传统道德伦理学说与价值原则为主
干,同时以开放的胸怀,批判地吸取佛、 道两家的许多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借鉴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引入新的概 念和范畴。这样传统儒学在经历了自我改 造和重建之后,哲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空前 充实与挺立起来,理论思辨的严密性及其 所达到的高度,也远远超过了汉唐儒学。 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一个 新形态——宋明理学
2.“理”与“气”: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 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 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3.理气关系: ◆理在气先: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 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2.存天理,灭人欲: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 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语类》卷四十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语类》卷十三
“舜功问:人多要去人欲,不若于天理上
理会。理会得天理,人欲自退。曰:尧舜说不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宋学:吸纳佛道、 重构儒学 思想立场上:坚持儒学,反对佛道
学术立场上:吸收佛道资源
a、理论建构上比不上佛学
b、修行实践上比不上道教
吸收佛道——儒学复兴
(二)理学的涵义
义理之学
性理——性与天道 先秦孔子少谈形上问题
心性之学——内圣外王
强调内圣
(三)本体与工夫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 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
——《语类》卷四
“人、物之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
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
“或问:人、物之性一源,何以有异?曰: 人之性论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暗者可使之 明,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 ——《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 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
◆格物的途径: -内省: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然皆备于我, 而非从外得。” -外求: “人本有此理,但为气禀物欲所蔽, 若不格物致知,事至物来,七颠八倒。”
◆格物的方法: “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 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 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 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 逐一验过。” ——《语类》卷十五
也。”
——《 答 刘 叔 文 》
“或问: 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 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 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 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 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 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
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
灭人欲”
理欲观
1.人心与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
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 之正。”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 来底。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 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 ——《语类》卷七十八
程朱理学 性即理与格物穷理
一、宋明理学的基本关怀: 本体与功夫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
(二)理学的涵义 (三)本体与功夫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
1、官方提倡
北宋:重文偃武 2、顺应时代潮流
社会安定——推行儒学
3、三教融合
3、三教融合
汉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的要点
程朱新儒学的要点,可以归结为: 以正心诚意为核心 以格物致知为前提 以修身为根本 以复性为归宿 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始终以持敬的态度去存天理灭人欲 以上要点理论基础:天理观
二、程朱理学:性即理
(一)天理观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三)格物穷理
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
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 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 ——《语类》卷二十七
月印万川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
月星辰、山川早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朱子语类》卷 六十八)
(一)天理观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 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 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
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 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 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 ” ——《语类》卷四
(三)格物穷理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天理与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只有走“穷天理、
复礼:明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 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
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言明明德、新民,
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 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 《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 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2.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 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 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 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 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 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
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 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语类》卷六十二
“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 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 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答陈齐仲》
学派传承
共同内核和价值原则:“理”是宋明儒学最高范畴。 以思想特征不同,分为: 理本论: 周敦颐为先驱——二程定型——朱熹集大 成 心本论:程颢现端倪——张九成为先驱——陆九渊 定型——王阳明集大成 气本论:胡瑗、李觏现端倪——王安石为先驱—— 张载定型——王廷相、陈确——王夫之集大成 事功学派:陈亮、叶适 象数学派:邵雍、朱震
如此。天理人欲是交界处,不是两个。人心不 成都流,只是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亦是占 得多。须是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 尝爱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此语
甚好。”
——《语类》卷七十八
穷理灭欲的基本方法: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的意义: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 也。”
4.理一分殊: ◆来源: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 发,与孟子性善养气论同功,二者 亦前圣所 未发,岂墨氏之比哉?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则二本而无 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 无等差本二也,分殊之藏,殊胜而失仁, 无 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 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无别而迷兼爱,至于 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且谓 言体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 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 ?” ——《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太极之理与理一分殊 朱熹强调太极之理,太极之理具 体的体现为万物,他提出理一分 殊,万物是对太极之理的分殊。 受到最高的太极之理的统辖。最 高的理,又不是脱离万物而存在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双重人性论: 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人性论思想,将人 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 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语类》卷四
“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 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 工夫日益密。” ——《语类》卷九
2.心统性情: ◆体用: “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 “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 心者,性情之主也。”
◆未发和已发: “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 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 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 ——《答何叔京》
◆太极之理:
“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
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太极图说解》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语类》卷九十四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 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 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语类》卷九十四
“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