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理一分殊: ◆来源: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 发,与孟子性善养气论同功,二者 亦前圣所 未发,岂墨氏之比哉?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则二本而无 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 无等差本二也,分殊之藏,殊胜而失仁, 无 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 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无别而迷兼爱,至于 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且谓 言体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 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 ?” ——《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 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语类》卷六十二
“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 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 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答陈齐仲》
程朱理学 性即理与格物穷理
一、宋明理学的基本关怀: 本体与功夫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
(二)理学的涵义 (三)本体与功夫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
1、官方提倡
北宋:重文偃武 2、顺应时代潮流
社会安定——推行儒学
3、三教融合
3、三教融合
汉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2.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 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 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 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 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 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
◆太极之理:
“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
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太极图说解》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语类》卷九十四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 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 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语类》卷九十四
“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
也。”
——《 答 刘 叔 文 》
“或问: 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 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 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 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 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 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
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
2.存天理,灭人欲: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 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语类》卷四十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语类》卷十三ຫໍສະໝຸດ Baidu
“舜功问:人多要去人欲,不若于天理上
理会。理会得天理,人欲自退。曰:尧舜说不
◆格物的途径: -内省: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然皆备于我, 而非从外得。” -外求: “人本有此理,但为气禀物欲所蔽, 若不格物致知,事至物来,七颠八倒。”
◆格物的方法: “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 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 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 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 逐一验过。” ——《语类》卷十五
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格物的对象: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 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 过。” ——《语类》卷九十八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
宋学:吸纳佛道、 重构儒学 思想立场上:坚持儒学,反对佛道
学术立场上:吸收佛道资源
a、理论建构上比不上佛学
b、修行实践上比不上道教
吸收佛道——儒学复兴
(二)理学的涵义
义理之学
性理——性与天道 先秦孔子少谈形上问题
心性之学——内圣外王
强调内圣
(三)本体与工夫
如此。天理人欲是交界处,不是两个。人心不 成都流,只是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亦是占 得多。须是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 尝爱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此语
甚好。”
——《语类》卷七十八
穷理灭欲的基本方法: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的意义: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 也。”
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
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 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 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 ” ——《语类》卷四
(三)格物穷理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天理与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只有走“穷天理、
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
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 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 ——《语类》卷二十七
月印万川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
月星辰、山川早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朱子语类》卷 六十八)
“一物有十分道理,若只见三二分, 便是见不尽。须是推来推去,要见尽十 分,方是格物。既见尽十分,便是知 止。” ——《语类》卷十五
三、涵养与用敬
(一)复礼与用敬
(二)存在认知
(一)复礼与用敬
复礼
个人的人格修养,用仁义礼智等等道德规范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来要求自己的言行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 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 复礼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在于道德教化的 其初也。” 主体性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
学派传承
共同内核和价值原则:“理”是宋明儒学最高范畴。 以思想特征不同,分为: 理本论: 周敦颐为先驱——二程定型——朱熹集大 成 心本论:程颢现端倪——张九成为先驱——陆九渊 定型——王阳明集大成 气本论:胡瑗、李觏现端倪——王安石为先驱—— 张载定型——王廷相、陈确——王夫之集大成 事功学派:陈亮、叶适 象数学派:邵雍、朱震
2.“理”与“气”: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 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 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3.理气关系: ◆理在气先: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 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 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 工夫日益密。” ——《语类》卷九
2.心统性情: ◆体用: “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 “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 心者,性情之主也。”
◆未发和已发: “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 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 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 ——《答何叔京》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 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
——《语类》卷四
“人、物之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
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
“或问:人、物之性一源,何以有异?曰: 人之性论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暗者可使之 明,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 ——《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 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
灭人欲”
理欲观
1.人心与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
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 之正。”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 来底。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 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 ——《语类》卷七十八
程朱理学的要点
程朱新儒学的要点,可以归结为: 以正心诚意为核心 以格物致知为前提 以修身为根本 以复性为归宿 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始终以持敬的态度去存天理灭人欲 以上要点理论基础:天理观
二、程朱理学:性即理
(一)天理观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三)格物穷理
成德之教——内圣外王
道德之形上学——本体与工夫 内圣教育——道德实践
(四)理学源流
韩愈、李翱
儒学复兴运动 宋初三先生:胡瑗、石介、孙复
“出入佛老、反诸六经”,反思儒学 以儒家传统道德伦理学说与价值原则为主
干,同时以开放的胸怀,批判地吸取佛、 道两家的许多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借鉴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引入新的概 念和范畴。这样传统儒学在经历了自我改 造和重建之后,哲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空前 充实与挺立起来,理论思辨的严密性及其 所达到的高度,也远远超过了汉唐儒学。 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一个 新形态——宋明理学
(一)天理观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 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 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太极之理与理一分殊 朱熹强调太极之理,太极之理具 体的体现为万物,他提出理一分 殊,万物是对太极之理的分殊。 受到最高的太极之理的统辖。最 高的理,又不是脱离万物而存在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双重人性论: 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人性论思想,将人 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 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语类》卷四
复礼:明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 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
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言明明德、新民,
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 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 《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 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 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 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语类》卷一
◆理主气从: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语类》卷一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 人跨马相似。” ——《语类》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