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思想内涵,加强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加强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夫。

”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在讲到“条件反射”一节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和尚用冬瓜练习剃头,每一次练完后,随手将剃刀插在冬瓜上。

老和尚告诫他不要养成这种习惯;可是小和尚没往心里去。

有一次在给老和尚剃头时,随手将剃刀插在老和尚的头上。

听了这段故事,学生哄堂大笑,这个故事提醒了学生。

“习惯成自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但是有些行为习惯是有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是危及他人性命的,是不道德、不规范、不可取的。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改掉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教育无小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许。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有关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

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如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种,居世界第三;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种。

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情感意识
生物课直接触及人类、生命、自然环境,使学生容易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探究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的规律。

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了解低级动物与高级动物的区别,了解哪些行为是低级的,哪些行为是高级的,从而进一步知道人类有哪些思想行为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并具有社会属性和道德标准。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我在讲授“传染病”一节时,针对非典疫情,说明什么是传染病,什么是病原体,如何预防、控制、消灭等。

通过抗击非典,使人们对亲情、友情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又懂得了应该做怎样的人,应该有怎样的道德行为和情感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总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青少年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
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证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生物虽然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但生物体还具有共同性的一面。

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还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四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2.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

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
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

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