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作者:千里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
而且,这是普遍现象。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
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
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出了“和‘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
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容分析和人文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省小语会理事长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容分析”,要实现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
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
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
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捕捉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
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叶圣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
怎样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呢?
1.常规训练。
常规训练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处去确定训练点。
第二,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去确定训练点。
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词辨析;⑶分析重点句子(或句群);⑷段落层次划分;⑸概括节意、层意、段意;⑹归纳主要容;⑺归纳中心思想;⑻典型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⑼读写结合;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⑾听话、说话训练;⑿查字典;⒀加标点符号;⒁语速测试;⒂赏析能力;⒃想象能力;⒄课外知识融汇;⒅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等等。
第三,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高度出发,注意语言文字之间的在联系,克服随意性。
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2.生成训练。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粮。
三、确定训练重点
受时间所限,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全面开花(这不可能、也没必要)。
若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印象淡薄,只有作重点训练,才能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
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
2、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语;
3、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而下面的五种句子应当作为重点学习和训练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结构复杂的句子。
一些单句附加成份较长,主干成份不易显现;一些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学生也不易弄清楚。
3、生动形象的句子。
这些句子常常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有的还使用了某些修辞方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表现中心的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画龙点晴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容起关键作用。
5、地位重要的句子。
这些句子是指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有几种类型:提纲挈领的提起句、收束全段的小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而段落、篇章方面,如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典型段落,总起分述、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朗读背诵、标点运用、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仿说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的知识和能力也应是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的训练重点。
当然,每篇课文具体的训练重点,应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实际去确定。
四、设计(生成)训练
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
”这说明语言文字训练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
也就是,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1.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
如: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
2.运用语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如:用词造句,仿说句式,句式变换……
3.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
如: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仿说(写)片段(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细节描写);仿说(写)典型段落(总分、并列、
顺承、因果、转折等);仿习写作手法(总起分述、前后呼应、巧妙过渡、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
五、体现训练层次
1.词语的训练。
词语的训练一般可分三步走,即析解形义、领略情味和学以致用。
析解词义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①理解词语字面意思;②弄清词语的基本含义;③明白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可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然后理解其基本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后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雪”是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其情味,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即品味词语。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
如,上面“雪中送炭”一词,在学生理解词义后,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如“急人之困、济困解危、济困扶危”等)替代进去句子中,朗读比较一番。
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雪中送炭”在这里是用得很准确的,它准确表达了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冒死送打糕”的感激(感动)之情。
第三步,学以致用。
在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及领略情味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容展开联想填空: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口干舌燥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衣不抵寒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至此,一个词语的学习才算完成。
这样的词语学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2.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一般应深入到如下几个层次。
理解词义;疏通句义;弄清句式;了解作用;品味赏析;积累运用。
而品味赏析一般也是用换句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先让学生弄明“代价”的含义:原意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课文是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接着让学生弄懂句义: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反问句,放在段末强烈表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
最后让学生把它改成述句,然后比较两句子的异同。
经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训练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要使“教”的目标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通过练习达到怎样的要求。
要严按目标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2.要结合课文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要脱离文本脱离语境单纯进行语言训练,所进行的训练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
我们来看一个教例:
一位教师教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一文时,抓住“一个比一个好”进行的语言训练。
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后,分别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南瓜的图片和一粗一细两棵树的图片,让学生仿说句子:(南瓜)一个比一个大;(树木)一棵比一棵(大或粗)。
[这是机械的语言训练——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无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在学生明白基本意思后,可引导学生换词说说什么是“一个比一个好”。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找到“好”的具体表象:不粗糙、光滑、整齐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好”的小板凳的样子,体会小獾做的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
如此就将理解容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了。
]相反,前文《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学以致用”的训练,则是一个结合课文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好例子。
3.要面向全体学生。
训练形式多样化,可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
4.要确保足够的时间。
当一个问题提出或一道练习出示后,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然后再汇报。
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七、教学结构模式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势必要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就必须堵住对容情节的繁琐分析的路,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教学课一般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
了解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1:1:1)
1.了解容。
(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容。
(2)教师讲读、导读,梳理文路,着重理解课文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容。
在讲读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助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要通过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课文的情味和情趣。
这样,就要求读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节课一般不应该少于15分钟),读必须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初读了解容,再读品词赏句,三读体会感情),读必须因文而异,形式多样。
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容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容,为使讲读方便,一般不进行词句方面的训练。
2.品析语言。
(1)语言品析的容:解字、品词、析句、赏篇。
(2)语言品析的要求:理解品味、识记积累、化运用。
(3)语言品析的方式:听、说、读、写。
(4)语言品析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深抠(kōu)法。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质,即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化,又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容。
3.语言练习。
(1)识记化词语:①听写词语;②用所学的词语填空;③听写含有所学词语的简短短文;
④运用所学词语缩写课文。
(2)学习课文重点句段的结构方式进行仿说或仿写。
(3)语言学习总结:说说这一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4)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或全文。
为了保证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语言练习可以分散在第二环节“语言品析”中(读、品、练有机结合),也可以集中在后阶段进行。
了解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的时段比例一般为1:1:1,语言品析和语言练习可交叉进行,这两者占用2/3的时间。
这就从整体上保证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