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总复

第一章的概念

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如下:

输出量串连补偿放大执行元被控对元件元件件象--反馈补偿元件测量元件

自动控制系统有三种基本控制方式: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

1.掌握运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1(s)C2(s)C(s)C1(s)G1(s)G2(s)G3(s)

R1(s)R2(s)R1(s)R2(s)

传递函数为:C(s) = G1(s)C1(s) / [1 -

G1(s)G2(s)G3(s)R1(s)R2(s)]

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s)C(s)E(s)E(s)

R(s)N(s)R(s)N(s)

C(s)G1(s)G2(s)-G2(s)

传递函数为:C(s) = G1(s)C(s) / [1 + G1(s)G2(s)H(s)N(s)]

例3:

i1(t)R1 i2(t)R2

R(s)+

u1(t) c1(t)C1 C2 r(t)

I1(s)+

U1(s)112+

I2(s)

将上图汇总得到:R1I1(s)U1(s)

C1s r(t)-u(t) = i(t) R U1(s)

u(t) = [i(t) - i(t)]dt C

u(t) - c(t) = i(t)

R

c(t) = i(t)dt

C

I2(s)

R2Ka

C(s)1C2s(b)C(s) R(s)+

R1C1s

R2C2s

1

Ui(s)1/R11/C1s

IC(s)1/R21/C2s

10rad/s,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极点位置以及阻尼比和固有频率的物理意义。

解:传递函数为

G(s)=ωn^2/(s^2+2ξωns+ωn^2)=10^2/(s^2+10s+10^2),特征方程为s^2+2ξωns+ωn^2=0,极点位置为s=-ξωn±ωn√(ξ^2-1),阻尼比和固有频率的物理意义分别为系统的阻尼程度和系统的振动频率。

4(弧度/秒)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试求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解: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包括超调量、峰值时间、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等。

首先,根据超调量公式β=arctg(1-ξ^2/ξ),代入ξ=0.5,得β=60°=1.05(弧度)。

其次,根据公式ωd=ωn√(1-ξ^2),代入ξ=0.5和ωn=4,得ωd=3.46.

然后,根据公式tr=π-β/ωd,代入β=1.05和ωd=3.46,得tr=0.60(秒)。再根据公式ts=4.5/(ξωn),代入ξ=0.5和ωn=4,得ts=1.57(秒)。调节时间为2.14(秒)。

最后,根据公式σ%=e/(1+e)×100%,代入e=0.05,得σ%=4.76%。

例2已知某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要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c(t)具有超调量σp=16.3%和峰值时间tp=1秒,试确定前置放大器的增益K及内反馈系数τ之值。

解:根据已知的超调量和峰值时间,可以计算出二阶系统C(s)的参数ξ和ωn。具体而言,根据公式σp=e/(1+e)×100%,代入σp=16.3%,得ξ=0.5.根据公式tp=π/(ωn√(1-ξ^2)),代入

tp=1和ξ=0.5,得ωn=3.63.

然后,根据系统方框图,可以得到闭环传递函数

C(s)/R(s)=G(s)K/(1+G(s)Kτs),其中G(s)=10K/(s^2+s+10)。将

G(s)K代入闭环传递函数,得C(s)/R(s)=10K/(s^2+s+(10+Kτ)K)。

将C(s)/R(s)化为标准形式,得

C(s)/R(s)=ωn^2/(s^2+2ξωns+ωn^2),其中ωn^2=10K/(10+Kτ)K,2ξωn=1+Kτ/10.

根据已知的超调量和峰值时间,可以得到系统的调节时间和上升时间。具体而言,根据公式tr=π/ωd,代入ωd=ωn√(1-

ξ^2),得tr=0.73秒。根据公式ts=4/(ξωn),代入ξ=0.5和

ωn=3.63,得ts=1.4秒。因此,可以确定K和τ的值,从而满

足要求的超调量和峰值时间。

例3已知图中Tm=0.2,K=5,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指标。

解:根据系统动态结构图,可以得到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Φ(s)=K/(s(Tm+1)+K)。将K=5和Tm=0.2代入,得

Φ(s)=5/(0.2s+6)。

将Φ(s)化为标准形式,得Φ(s)=ωn^2/(s^2+2ξωns+ωn^2),

其中ωn^2=K/Tm=25,2ξωn=1/Tm=5.

根据标准形式,可以计算出系统的超调量和峰值时间。具体而言,根据公式σ%=e/(1+e)×100%,代入e=0.05,得

σ%=4.76%。根据公式tp=π/(ωn√(1-ξ^2)),代入ωn=5和ξ=0.5,得tp=0.486秒。

例4某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要求系统阻尼比ξ=0.6,确定K值;并计算单位阶跃函数输入时闭环系统响应的σ%、

ts(5%)。

解:根据系统动态结构图,可以得到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Φ(s)=K/(s^2+2ξωns+ωn^2),其中ξ=0.6.

根据要求的阻尼比和标准形式,可以得到2ξωn=1/Tm=5,从而得到ωn=5/1.2=4.17.

根据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可以得到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c(t)=1/K(1-0.6e^(-2.5t)sin(3.96t))。根据公式

σ%=e/(1+e)×100%,代入e=0.05,得σ%=4.76%。根据公式

ts=3.5/(ξωn),代入ξ=0.6和ωn=4.17,得ts=1.57秒。因此,K 的值可以通过试错法得到,满足要求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根据公式,系统的K值为0.56.同时,根据公式t=3.5/ωn 和ξωn=1+5K,可得ξ=0.34和ωn=6.25.因此,该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2s+1.56s+10.

在解题之前,先列出特征方程:s^4+2s^3+s^2+4s+5=0.根据劳斯表,可以得出该系统不稳定,因为右半平面有两个特征根。

该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0.025s/(s^2+0.35s+0.025),要求系统闭环稳定的K值范围为(0,14)。根据劳斯表,可以得出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s^3+0.35s^2+(0.025K+1)s+0.025K=0.根据劳斯表的规则,当特征方程中第一列元素无符号变化时,说明该系统特征方程没有正实部根,因此该系统稳定。因此,K的范围为(0,14)。

静态误差系数是用来衡量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误差的,包括阶跃输入、斜坡输入和加速度输入。对于一个单位负反馈

控制系统,静态误差系数分别为Kp、Kv和Ka。其中,Kp表

示阶跃输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Kv表示斜坡输入时系统

的稳态误差系数,Ka表示加速度输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对于这三种输入,稳态误差系数均为RK,其中R为输入信号

的幅值。

根轨迹是用来描述系统特征根随着参数变化的轨迹,其方程为m*K(s-zj)/(s-pi)=0,其中m和n分别表示零点和极点的

个数,K表示增益,zj和pi分别表示零点和极点的位置。根

轨迹的绘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法则,如实轴上根的个数等于零点个数减极点个数的差,根轨迹始于极点,终于零点等等。此外,还有广义根轨迹,包括参数根轨迹和零度根轨迹。

以某单位反馈系统为例,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K/(s(s+1)(s+2))。根据题目要求,起点为p1=0,p2=-1,

p3=-2,实轴根轨迹在(-2,-∞)和(0,-1)之间,渐近线有3条,夹

角为σ=-1,交点为(-1.5,0),分离点为d1=-2,d2=-1,d3=-0.25.

已知负反馈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D(s)=s^3+3s^2+2s+K,

要求绘制以K为可变参数的根轨迹图,并确定系统临界稳定

时的K值。

首先,解特征方程D(s)=s^3+3s^2+2s+K=0,得到根轨迹

方程为2*3-3w+K=-w,即2w=w^3-3w+K。根据根轨迹的定义,将根轨迹方程表示为复平面上的点,即w=x+jy,则有2y=y^3-

3x+K,即y^3-2y+3x-K=0.

接下来,根据根轨迹的性质,绘制根轨迹图。根轨迹的起点为实轴上的一个零点,即p1=-0.5,终点为无穷远(因为没

有开环有限零点)。根轨迹共有3支,连续且对称于实轴。根轨迹的渐近线有3条,分别与实轴的夹角为60度、180度和300度,交点为-0.33.实轴上的根轨迹为[-0.5,-∞)。

接着,求解分离点。分离点满足方程1/2pi*sum(1,n)(p-i)-

z=±j,其中p-i表示极点,z表示零点,n为极点个数。代入已

知参数,得到分离点为d=-0.17.

最后,求解与虚轴的交点。将s=jw代入特征方程,得到

实部方程为2w=-w^2+K,虚部方程为-w+2w=0.解方程,得到

w=±0.5,K=1.因此,系统临界稳定时的K值为1.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绘制出系统的概略根轨迹图。

令s=jω代入,可以求得实部方程为10ω^2-K*,虚部方程为ω^3-24ω。解得ω=±4.9,舍去负值,K=240,临界稳定时的K为240.

第五章要求:

1.正确理解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如果设ui(t)=ASinωt,则Ui(s)=Aω/(s^2+ω^2),

Uo(s)=AωT/(2Ts+1)(s^2+ω^2),其中稳态分量为u(t)=e^(-

t/T)+A/(1+ω^2T^2)Sin(ωt-arctg(ωT)),

Uos=A/(1+ω^2T^2)Sin(ωt-arctg(ωT))=A(ω)sin[ωt+φ(ω)],其中A(ω)=1/(1+ω^2T^2),φ(ω)=-arctg(ωT),

C s(t)=AG(jω)sin[ωt+φ+∠G(jω)],A(ω)=G(jω)/jφ(ω),

φ(ω)=∠G(jω)。

2.掌握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1) 开环幅相曲线的绘制方法:

1)确定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和终点为ω=0和ω→∞;

2)确定开环幅相曲线与实轴的交点(ωx,0),满足

Im[G(jωx)H(jωx)]=0或φ(ωx)=∠G(jωx)H(jωx)=kπ,其中

k=0,±1,±2,G(jω)=A(ω)ejφ(ω),ωx为穿越频率,开环幅相曲线曲线与实轴交点为Re[G(jx)H(jx)]=G(jx)H(jx);

3)开环幅相曲线的变化范围(象限和单调性)。

2)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1)开环传递函数典型环节分解;

2)确定一阶环节、二阶环节的交接频率,将各交接频率标注在半对数坐标图的轴上;

3)绘制低频段渐近特性线:低频特性的斜率取决于K/,还需确定该直线上的一点,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方法一:在ω<ωmin范围内,任选一点,计算La(ω)=20lgK-20lgω;方法二:取频率为特定值ω=1,则La(1)=20lgK;方法三:取

La()为特殊值,则有K,即ω=Kv/ω=1;

4)每两个相邻交接频率之间为直线,在每个交接频率点处,斜率发生变化,变化规律取决于该交接频率对应的典型环节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3.熟练运用频率域稳定判据。

XXX判据: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合曲线Γ包围临界点(-1,j0)点的圈数R等于开环GH传递函数的正实部极点数P。

本文介绍了掌握稳定裕度概念的方法,其中相角裕度指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上幅值为1时所对应的角频率。定义相位裕度为Ks(Ts+1)/[ω(Z-P)],其中Z=P-2N,同时给出了Nyquist图

的绘制方法。接着,给出了三个例子的解析过程。其中第一个例子是G(s)=K/(s(1+jTω)),第二个例子是

G(s)=K/(s^2(1+jT1ω)(1+jT2ω)),第三个例子是

G(s)=K(T1s+1)/(s(T2s+1)),最后还给出了两个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 G(jω) = 10/(0.01ω^2 + 14ω + 122)。phase = -arctg(0.1ω) - arctg(2ω)

To plot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frequency response。we can first find the frequency at which the system crosses the negative real axis。denoted as ωx。Then。we can XXX ωx。denoted as Ax。Finally。we can plot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response using these values.

ωx = 3.5.Ax = 0.2

XXX。the amplitudeXXX.

2) G(jω) = 2j(ω-2ω^3)/(ω(ω^2+14ω^2+1))。phase = -90-arctg(ω)-arctg(2ω)

To plot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frequency response。we can follow the same steps as in (1).

ωx = 2.Ax = 1.33

XXX。the amplitudeXXX.

For the two systems in example 5:

1) G(jω) = 50/(jω(5jω+1))。phase = -90-arctg(5ω)

XXX。we need to check if the Nyquist plot encircles the point (-1,0) XXX not encircle this point。the system is stable.

2) G(jω) = 4j(ω-2ω)/(ω(ω^2+14ω^2+1))。phase = -90-

arctg(ω)-arctg(2ω)

XXX。we need to check if the Nyquist plot encircles the point (-1,0) XXX not encircle this point。the system is stable.

In example 3.the transfer n of the minimum phase control system can be found by using the given logarithmic frequency response。From the plot。we can see that the system has a gain of 100 at ω = 1.Therefore。the transfer n can be written as G(s) =

K(s/(0.25s+1))/((s^2)(0.01s+1))。

In example 4.the transfer n of the minimum phase control system can be found by using the given logarithmic frequency response。From the plot。we can see that the system has a gain of 1000 at ω = 0.1.Therefore。the transfer n can be written as G(s) =

K(0.1s+1)/(s^2(0.25s+1)(0.01s+1))。To find the steady-state error for a unit ramp input。we can use the final value theorem。The steady-state error is given by ess = 1/Kv。where Kv is the velocity error constant。Kv can be found by taking the limit as s approaches 0 of G(s) times s。After n。we get Kv = 0.4.Therefore。ess = 2.5.

In chapter 6.XXX: series n。feedback n。XXX is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and the methods for XXX method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n.

本章要求: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点,掌握描述函数法研究非线性系统。

描述函数法是一种基于频域分析和非线性特性谐波线性化的图解分析方法。下面举例说明如何使用描述函数法判断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例1:给定一个非线性控制系统结构图,其中非线性特性

部分用描述函数代替。如果N(A)和G(j)曲线分别为(a)、(b)、(c),请判断其稳定性,同时判断曲线(c)

中A、B两点哪个是自振点。

首先,我们需要将非线性特性部分用描述函数代替。然后,我们观察曲线(a)和曲线(b)。由于曲线(a)和曲线(b)均未穿过实轴,因此该系统是稳定的。

接下来,我们观察曲线(c)。从曲线(c)中可以看出,当A点是自振点时,系统不稳定;而当B点是自振点时,系

统是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选择B点作为自振点,以确保

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总结

自控复习重点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复习指南与要点解析 要求: 根据系统结构图应用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或者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方法不同,但同一系统两者结果必须相同) 一、控制系统3种模型,即时域模型—-—-微分方程;※复域模型——传递函数;频域模型——频率特性。其中重点为传递函数. 在传递函数中,需要理解传递函数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和性质。 零初始条件下:如要求传递函数需拉氏变换,这句话必须的.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实际上,也就是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总传递函数的过程. 1.等效原则: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简化的前后要保持一致(P45) 2.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如果结构图彼此交叉,看不出3种基本连接方式,就应用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先解套,再画简.其中: ※引出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注意:只须记住此,其他根据倒数关系导出即可) 引出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注]:乘以或者除以()G s ,()G s 到底在系统中指什么,关键看引出点或者相加点在谁的前后移动。在谁的前后移动,()G s 就是谁。 例1: ) 解法 1: 1) 3()G s 前面的引出点后移到3()G s 的后面(注:这句话可不写,但是必须绘制出下面的结构图,表示你如何把结构图解套的) )

2) 消除反馈连接 ) 3) 消除反馈连接 4) 得出传递函数 123121232123()()()() ()1()()()()()()()()()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 +++ [注]:可以不写你是怎么做的,但是相应的解套的那步结构图必须绘制出来。一般,考虑到考试时间限制, 化简结构图只须在纸上绘制出2—3个简化的结构图步骤即可,最后给出传递函数() () C s R s =...。) 解法 2: 1()G s 后面的相加点前移到1()G s 前面,并与原来左数第二个相加点交换位置,即可解套,自己试一下。 [注]: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其最终传递函数() () C s R s =一定相同) [注]:※※※比较点和引出点相邻,一般不交换位置※※※,切忌,否则要引线) 三. ※※※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梅森公式: ∑=∆∆=n k k k P P 1 1 式中,P -总增益;n —前向通道总数;P k —第k 条前向通道增益; △—系统特征式,即 +-+-=∆∑∑∑f e d c b a L L L L L L 1 Li —回路增益; ∑La -所有回路增益之和; ∑LbLc —所有两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dLeLf -所有三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第k 条前向通道的余因子式,在△计算式中删除与第k 条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 [注]:一般给出的是结构图,若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则必须先画出信号流图。 注意2:在应用梅森公式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漏项.前向通道总数不要少,各个回路不要漏。 例2: 已知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 。试求闭环传递函数C (s )/R (s ) (提示:应用信号流图及梅森公式) 解1):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被控量)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2)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 (3)被控对象:指被控设备或过程。 (4)输出量,也称被控量:指被控制的量。它表征被控对象或过程的状态和性能,它又常常被称为系统对输入的响应。 (5)输入量:是人为给定的系统预期输出的希望值。 (6)偏差信号:参考输入与实际输出的差称为偏差信号,偏差信号一般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 (7)负反馈控制:把被控量反送到系统的输入端与给定量进行比较,利用偏差引起控制器产生控制量,以减小或消除偏差。 2、自动控制方式 (1)开环控制 开环控制系统指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的系统。它分为按给定控制和按扰动控制两种形式。 按给定控制:信号由给定输入到输出单向传递。 按扰动控制(顺馈控制):根据测得的扰动信号来补偿扰动对输出的影响。(2)闭环控制(反馈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指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系统根据实际输出来修正控制作用,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这种控制原理称为反馈控制原理。 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给定信号的特征分类 ①恒值控制系统:希望系统的输出维持在给定值上不变或变化很小。 ②随动控制系统: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是事先不确定的随机信号。 ③程序控制系统:系统的给定输入不是随机的,而是确定的、按预先的规律变化。

(2)按系统的数学模型分类 ?????? ??????→? ?? ???????? ????????→?????? ?????→???????????→??? ??? ???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 时域法根轨迹法线性定常系统频域法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线性时变系统状态空间法非本质非线性线性化法 描述函数法非线性系统本质非线性相平面法状态空间法 (3)按信号传递的连续性划分 ①连续系统:系统中的所有元件的输入输出信号均为时间的连续函数,所以又常称为模拟系统。这类系统常用微分方程来表示。 ②离散系统:系统中只要有一处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数字信号时,该系统就是离散系统。这类系统常用差分方程来表示。 (4)按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数量分类 ①单变量系统(SISO ):指系统只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经典控制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②多变量系统(MIMO ):指系统有多个输入或单个输出或多个输出。 多变量系统是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数学上以状态空间变量法和矩阵理论为主要研究工具。 4、绘制系统方框图 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①搞清系统工作原理,判别系统控制方式; ②找出系统的被控对象及控制装置包含的各功能元件; ③确定系统输入量、输出量以及扰动量,然后按典型系统方框图的连接模式将各部分连接起来。 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三大性能指标: (1)稳定性:要求系统稳定,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e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主要特点:抗扰动能

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 (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对方框图进行变换和化简时要遵循等效原则:对任一环节进行变换时,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常见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自动控制原理中,对线性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3、给出梅逊公式,及其中各参数意义。 4、举例说明什么是闭环系统?它具有什么特点? 5、系统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6 、 幅 值 裕 度 , 相 位 裕 度 各 是 如 何 定 义 的 ? 7、画出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方框结构图? 8、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主要有? 9、闭环控制系统由哪几个基本单元组成? 10、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有什么影响? 二、计算题 1、已知系统输入为i u ,输出为o u ,求出传递函数)(/)()(s U s U s G i o =。 2、试简化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求其传递函数: 3、已知某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t t e e t c 10602.12.01---+=, i u o u C L R 1G 2G 3 G 4 G 1 H

试求:(1 )系统传递函数 ()() s R s C (5分) (2)确定系统阻尼比ξ、无阻尼振荡频率n ω。 4、设某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0161620128223456=++++++s s s s s s 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若不稳定求其不稳定特征根个数。(利用劳斯判据) 5、RC 无源网络电路图如下图所示,试列写该系统的微分方程,并求传递函数Uc(s)/Ui(s)。 6、试简化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求其传递函数: 7、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所示: 当0=f K 、10=a K 时,试确定系统的阻尼比ξ、固有频率n ω和单位斜坡输 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8、已知系统如下图所示,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i u c u 1C 1R 2R 2C X r X c 10 S(S+1) 0.5S+1 G 1 G 2 G 3 H 1 H 2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 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快速性是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过渡过程时间越短,表明快速性越好,反之亦然,快速性表明了系统输出对输入的响应的快慢程度。系统响应越快,则动态精度越高,复现快变信号的能力越强。 准确性是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出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大小来表征的。若系统的最终误差为零,则称为无差系统,否则称为有差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往往是互相制约的。求稳有可能引起反应迟缓、精度低;求快则可能加剧振荡甚至引起不稳定。 描述系统在动态过程中各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分析法和实验法。 数学模型可用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和频率特性几种形式描述。 上升时间r t 。对具有振荡的系统,指响应从零值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多需要的 时间。对于单调上升的系统,响应由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的90%所需的时间。 峰值时间p t 。响应超过稳态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调整时间。响应0x (t )与稳态值0x (∞)之间的误差达到规定的允许范围( ±2%或±5%) ,且以后不再超出此范围的最短时间。 最大超调量 p σ。系统响应的最大值超过稳态值的百分比。 稳态误差ss e 。当时间t 趋于无穷大时,系统响应的期望值与实际值0x (∞) 之差定义为稳态误差。 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表征系统响应初级阶段的快速性;调节时间s t 表示系统过渡 过程的持续时间,从总体上反映了系统的快速性;最大超调量 p σ反映了系统 动态过程的平稳性;稳态误差反映了系统稳态工作时的控制精度或抗干扰能力,是衡量系统稳态质量的指标。 一般以最大超调量 p σ、调整时间s t 、和稳态误差ss e ,这三项指标来评价系 统响应的平稳性、 快速性和稳态精度。 系统的极点(特征根)均具有负实部,即系统的全部极点(特征根)均位于s 平面的左半部。 根轨迹的起点为开环极点,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微分方程是时间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是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而频率特性则是频率域中的数学模型。 低频段的斜率陡、增益大,表明系统的稳态精度高。 中频段表示稳定性和快速性。 为了提高系统抗高频干扰能力曲线高频段应有较小的斜率,其分贝值应尽量小。 零频幅值00 =ωM 时的闭环幅频特性值。它反映了系统的稳态精度。 谐振峰值r M 幅频特性最大值与零频幅值之比,即r M =/m M o M 。 谐振频率 r ω出现谐振峰值时的频率。 带宽频率 b ω闭环频率特性的幅值M (ω)降到零频幅值0M 的0.707时的 频率。频率范围0 ≤b ωω≤,称为系统带宽。 闭环频域指标:0M r M r W b W 开环频域指标:c W r g W g K 时域指标:r t p t s t %σ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通常用相角裕度 ν和幅值裕度g K 来衡量。 低频段和系统的稳态精度有关;中频段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高频段则反映了系统抑制高频噪声的能力。 在系统中引入一些附加装置,以改善系统的性能,从而满足工程要求。这种措施称为校正。所引入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 一是校正装置与受控对象等固有部分相串联,称为串联校正,另一种是校正装 置与受控对象作反馈联接,形成局部反馈回路,称并联校正或局部反馈校正。除此尚有前馈补偿、干扰补偿校正及复合校正等。 一、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二、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三、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四、串联相位超前校正 五、串联相位滞后校正 六、串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七、串联校正的期望特性法 根据系统中信号的连续性来分,可把系统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采样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在连续系统中,每处的信号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该信号称为连续信号或模拟信号。而在离散系统中,一处或几处的信号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称为离散信号。离散信号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而得到的,故又称为采样信号。 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1、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系统或各元器件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传递的顺序和各元器件所遵循的规律,列写相应的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系统饿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一般情况下,将微分方程写成标准形式,即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的左端,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的右端,方程两端变量的导数项均按照降幂排列。 判别线性定常系统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劳斯稳定判据、赫尔维茨判据、根轨迹法、频率法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简述shannonm 定理的主要内容? 如果被采样的连续信号e(t)的频谱具有有限带宽,且频谱的最高角频率为 max W ,则只要采样角频率s W 满足:max ZW W s ≥。或采样频率s F 满 足:max 2F F s ≥。则通过理想滤波器,由采样得到的离散信号,能够可以不 失真地恢复为原连续信号。 采样定理给出了频谱下限的选取规则,对于采样频谱的上限,要依据易实现性和抗干扰性来统一确定、 PID 校正装置又称PID 调节器,它是用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规律组成的串联校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的复习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的复习总结 1. 阶跃函数 阶跃函数的定义是 ???=<>0 ,00 ,)(t t A r t x 式中A 为常数。A 等于1的阶跃函数称为单位阶跃函数,如图所示。它表示为 x r (t)=l(t),或x r (t)=u(t) 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X r (s)=L[1(t)]=1/s 在t =0处的阶跃信号,相当于一个不变的信号突然加到系统上;对于恒值系统,相当于给定值突然变化或者突然变化的扰动量;对于随动系统,相当于加一突变的给定位置信号。 2. 斜坡函数 这种函数的定义是 ???? ?<>=0 ,00 , )(t t t A t x r 式中A 为常数。该函数的拉氏变换是 X r (s)=L[At]=A/s 2 这种函数相当于随动系统中加入一按恒速变化的位置信号,该恒速度为A 。当A =l 时,称为单位斜坡函数,如图所示。 3. 抛物线函数 如图 所示,这种函数的定义是 ?????<>=0 ,00 , t )(2 t t A t x r

式中A 为常数。这种函数相当于随动系统中加入一按照恒加速变化的位置信号,该恒加速度为A 。抛物线函数的拉氏变换是 X r (s)=L[At 2]=2A/s 3 当A =1/2时,称为单位抛物线函数,即X r (s)=1/s 3。 4. 脉冲函数 这种函数的定义是 ??? ? ?? ?→<<→><=0)( 0 ,)0( ,0 ,0)(εεεεεt A t t t x r 式中A 为常数,ε为趋于零的正数。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是 A A L s X r =?? ???? =→εεlim 0)( 当A =1,ε→0时,称为单位脉冲函数δ(t),如图 所示。单位脉冲函数的面积等于l ,即 ? ∞ ∞ -=1)(dt t δ 在t =t 0处的单位脉冲函数用δ(t-t 0)来表示,它满足如下条件 幅值为无穷大、持续时间为零的脉冲纯属数学上的假设,但在系统分析中却很有用处。单位脉冲函数δ(t)可认为是在间断点上单位阶跃函数对时间的导数,即 反之,单位脉冲函数δ(t)的积分就是单位阶跃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 控制 线性非线 连续离散描述函相平面 建模- 时域法 串联(频率法) 建模-求 稳定性 负倒描述函数曲线 自振点 振幅、频 绘制相 求奇点和极限环 求运动校正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学习要点 1. 自动控制基本术语: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被控量、输入量、干扰量、受控对 象、控制器、反馈、负反馈控制原理等。 2. 控制系统的基本方式: ①开环控制系统;②闭环控制系统;③复合控制系统。 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由受控对象和控制器组成。 4. 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常有: 恒值系统与随动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定常系统与时变系统等。 5.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 6. 典型输入信号:脉冲、阶跃、斜坡、抛物线、正弦。 二、基本要求 1. 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理解对自动控制 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3. 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 4. 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方框图的方法。 三、内容结构图 自动控制的 由系统工作原对控制系统常用术语、基本控反馈控制系 控制系控制系

四、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学习要点 1.数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 (1)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2)数学工具—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3)传递函数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脉冲响应函数及应用。 2.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 (1)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梅逊公式的应用;(2)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简化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 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小偏差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 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4、 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熟练掌握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开环传递 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等概念。(#) 5、 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绘制方法,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及结构图的简化,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自动控 被控 控制 测量、变运算、放执行自动控 开环控 按给定量 按扰动量 反馈控制(按复合控按给定按扰动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机械系统:以实现一定的机械运动、输出一定的机械能和承受一定的机械载荷为目的。 激励(输入):外界与系统的作用,如作用力(载荷)。分为控制输入和扰动输入。 响应(输出):系统由于激励作用而产生的变形或位移。 2.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机械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机械工程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具体地说,是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从系统的一定的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由其内部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研究系统与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从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问题的不同,机械控制工程论的任务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系统分析问题)已知系统和输入,求系统的输出。 (最优控制问题)已知系统和理想输出,设计输入。 (最优设计问题)已知输入和理想输出,设计系统 (滤波与预测问题)已知输出,确定系统,以识别输入或输出中的有关信息。 (系统辨识问题)已知输入和输出,求系统的结构与参数。 3.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准、快) 稳定性: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能够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稳定性是系统工作的首要条件。 准确性: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衡量系统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 快速性:系统输出量与希望值之间产生偏差时,消除这种偏差的快速程度。 控制的三要素:控制对象、控制目标、控制手段。 控制论的两个核心:信息和反馈 需要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控制系统的分析和控制系统的设计。 4.反馈:将系统的输出以一定的方式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并共同作用于系统的过程。 内反馈:系统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形成的反馈。内反馈是造成机械系统存在动态特性的根本原因。外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为达到某种控制目的而人为加入的反馈。 正反馈:能使系统的绝对值增大的反馈。 负反馈:能使系统的绝对值减小的反馈。 5.自动控制的本质: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就是一个“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过程。 6.开环控制系统:没有反馈回路;闭环控制系统:存在反馈回路。 7.控制系统:系统的可变输出如果能按照要求由参考输入或控制输入进行调节 8.将本学习课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虑,试分析这一动态系统的输入、输出及系统的固有特性各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系统特性,提高学习质量? 答:本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及教学大纲等构成。这一系统的输入为教学大纲的要求,输出为实际的教学质量。这个系统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影响系统输出的主要因素,而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老师对学生的检查,及时反馈和交流思想与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学习质量。 9.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试举出几个具体例子,并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 答:开环控制系统:全自动洗衣机、电风扇、电动搅拌机等。 就全自动洗衣机而言,用户输入指令,机器按照用户选择的洗衣程序洗涤衣物。程序完成后,无论衣服是否干净,机器均停止工作。 闭环控制系统:电冰箱、电热水器、电饭煲等。 就电热水器而言,用户希望的温度为输入量,水的实际温度为输出量,水的自然冷却消耗的热量为干扰,测温元件为反馈。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总复 第一章的概念 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如下: 输出量串连补偿放大执行元被控对元件元件件象--反馈补偿元件测量元件 自动控制系统有三种基本控制方式: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 1.掌握运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1(s)C2(s)C(s)C1(s)G1(s)G2(s)G3(s) R1(s)R2(s)R1(s)R2(s) 传递函数为:C(s) = G1(s)C1(s) / [1 - G1(s)G2(s)G3(s)R1(s)R2(s)]

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s)C(s)E(s)E(s) R(s)N(s)R(s)N(s) C(s)G1(s)G2(s)-G2(s) 传递函数为:C(s) = G1(s)C(s) / [1 + G1(s)G2(s)H(s)N(s)] 例3: i1(t)R1 i2(t)R2 R(s)+ u1(t) c1(t)C1 C2 r(t) I1(s)+

U1(s)112+ I2(s) 将上图汇总得到:R1I1(s)U1(s) C1s r(t)-u(t) = i(t) R U1(s) u(t) = [i(t) - i(t)]dt C u(t) - c(t) = i(t) R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 (2)

1. 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2.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稳定性。 3. 若要全面地评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同时根据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来做出判断。 4. 系统主反馈回路中最常见的校正形式是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 5.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G(s)=1/(s+2),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0.5。 6.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远越好。 7.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积分环节能使静态误差降为0。 8.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G(s)=4/(s 2+2s+4),其固有频率ωn =2。 9. 远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瞬态响应的影响很小。 10.为满足机电系统的高动态特性,机械传动的各个分系统的谐振频率应远高于机电系统的设计截止频率。 11.当奈奎斯特图逆时针从第二象限越过负实轴到第三象限去时称为正穿越。 12.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开环幅频特性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13.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在时域分析中采用劳斯判据;在频域分析中采用奈奎斯特判据。 14.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0.20.5()105t t g t e e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10/(s+0.2)+5/(s+0.5)。 1. 根据采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同,控制系统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 2.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S 平面上没有零点和极点,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3.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小。 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相频特性发生变化。 5. PID 调节中的“P”指的是比例控制器。 6. 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对数坐标图示法。 7. 一般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 8. 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输入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扰动的前馈复合控制。 9. 奈奎斯特图中当ω等于截止频率时,相频特性距-π线的相位差叫相位裕量。 10.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越高。 11.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cS=(2s+1)/(0.32s+1),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1.25。 12.设某最小相位系统的相频特性为101()()90()tg tg T ϕωτωω--=--,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ts+1)/s(Ts+1)。 13.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为G(s),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14.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ts+1)/s(Ts+1),则其开环幅频特性为; 相频特性为arctantw-180°-arctanTw 。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总复习 第一章的概念 1、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 2、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1)、反馈控制方式;(2)、开环控制方式;(3)、复合控制方式。 3、基本要求的提法: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 1、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 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1211s R s C s R s C ,) () (,)()(2122S R S C s R s C 。

4 3213211243211111)() (,1)()()(G G G G G G G s R s C G G G G s G s R s C --= -= 例2 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 (,)()(,)()(,)()(s N S E s R s E s N s C s R s C 。 例

例4、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X r 5 214323 211)()(W W W W W W S X S X r c ++= 例5 如图RLC 电路,试列写网络传递函数 U c (s)/U r (s). 解: 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 例6某一个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t t e e t C --+-=221)(,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脉冲响应。 解:传递函数: )1)(2(2 3)(+++=s s s s G ,微分方程:)(2)(3)(2)(3)(2 2t r dt t dr t c dt t dc dt t c d +=++ 脉冲响应:t t e e t c 24)(--+-= 例7一个控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t t e e t C ---=24)(,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单位阶跃响应。 (t) )()() ()(2 2t u t u dt t du RC dt t u d LC r c c c =++11 )()()(2 ++==RCs LCs s U s U s G r c ) ()()()(2s U s U s RCsU s U LCs r c c c =++=∆k K K P 1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篇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概要 第一章绪论 一、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设备或装置,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自动的按 预定的规律变化。 2.自动控制系统:能自动对被控对象的被控量(或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系统。 3.被控对象(又称受控对象):指工作状态需要加以控制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4.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且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量。 5.给定值(又称为参考输入):希望被控量趋近的数值。又称为规定值。 6.扰动量(又分为内扰和外扰):引起被控量发生不期望的变化的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变量。 7.控制器(又称调节器):组成控制系统的两大要素之一(另一大要素即为被控对象),是起控制

作用的设备或装置。 8.负反馈控制原理: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反馈至输入端,与给定的输入信号相减,所产生的偏差信 号通过控制器变成控制变量去调节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二、自动控制原理的组成和方框图 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可用图1.1-1的方框图来表示。其中的基本环节有: 1)受控对象:需要控制的装置、设备及过程。 2)测量变送元件:测量被控量的变化,并使之变换成控制器可处理的信号(一般是电信号)。 3)执行机构:将控制器发来的控制信号变换成操作调节机构的动作。 4)调节机构:可改变受控对象的被控量, 使之趋向给定值。 5)控制器:按照预定控制规律将偏差值变换成控制量。 自动控制装置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有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三种。 开环控制适用于控制任务要求不高的场合。工程上绝大部分的自动控制系统为闭环控制。对控制任务要求较高,且扰动量可测量的场合,常采用复合控制系统(又称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给定输入的形式分类: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1、什么是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使得表征受控对象物理特征的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构成。 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恒值系统、随动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3、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一)稳定性 稳定性一般可以这样来表述:系统受到外力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二)快速性 快速性可以通过动态过程时间的长短来表征。过度过程时间越短,表明快速性越好,反之亦然。快速性表明了系统输出惨c(t)对输入r(t)响应的快慢程度。系统响应越快,说明系统的输出复现输入信号的能量越强。 (三)准确性 准确性是由输入给定值与输出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e来表征。准 ss 确性反映了系统在一定外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精度。若系统的最终误差为零,则称为无差系统,否则称为有差系统。 4、什么是传递函数,如何求相关电路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

换与系统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5、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有哪些?传递函数各是什么? 比例环节,其传递函数为K s R s C s G == )()()(; 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1)()()(+== Ts K s R s C s G ; 积分环节,其传递函数为Ts s R s C s G 1)()()(== ; 微分环节,其传递函数为Ts s R s C s G == )()()(; 振荡环节,其传递函数为222222121)()()(n n n s s Ts s T s R s C s G ωζωωζω++=++== ,式中T n 1=ω为振荡环节的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时滞环节(延迟环节),其传递函数为s s e e s R s C s G ττ1)()()(=== - 6、 梅森公式 P41 (作业2-11 2-14) 7、 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公式 系统反馈量B(s)与误差信号的比值,称为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即 )()()()()() ()()(21s H s G s H s G s G s E s B s G K ===,式中G(s)=G1(S)G2(S).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函数分为给定信号R(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和 扰动信号D(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R(s)作用下,) ()(1)()()()()(s H s G s R s G s R s s C +=Φ= D(s)作用下,)()(1) ()()()()(2s H s G s D s G s D s s C d += Φ=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整理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概念性知识复习提纲详细版 第一章: 1.自动控制的任务〔背〕: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被控对象,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 2.自动控制根本方式 3.性能要求:稳快准 第二章: 4.微分方程的建立:课后2.5 5.传递函数定义〔背〕 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为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变量拉氏变换与输入变量拉氏变换之比。 这里的零初始条件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输入作用是在t=0以后才加于系统,因此输入量与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为零。二是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间系统是静止的,即t=0-时,系统的输出量与其各阶导数为零。这是反映控制系统的实际工作情况的,因为式〔2-38〕表示的是平衡工作点附近的增量方程,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的。 6.结构图化简:课后2.14〔结构图化简一道大题,梅森公式化简一道大题〕 复习要点

7.几种传递函数〔要求:懂得原理〕一.输入信号r(t)作用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二.干扰信号n(t)作用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三.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8.阶跃响应,脉冲响应,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 阶跃响应:H(s)= 1s 单位斜坡响应:t C 〔s 〕=21 s 单位脉冲响应:K(s)=Φ(s) 11()()()H s s K s s s =Φ•=•211 ()()()t C s s H s s s =Φ•=•综合可得 K(s)=sH(s) H(s)=s t C 第三章: 9.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有哪些,各个性能指标的意义是什么。

延迟时间d t :指单位阶跃响应曲线h(t)上升到其稳态值的50%所需要的时间 上升时间r t :指单位阶跃响应曲线h(t),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要的时间〔也有指从零上升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峰值时间p t :指单位阶跃响应曲线h(t),超过其稳态值而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超调量σ%:指在响应过程中,超出稳态值的最大偏移量与稳态值之比,即 ()()%100%() p h t h h σ-∞= ⨯∞,式中:h(p t )是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h(∞)是单位阶跃响应的稳态值 调节时间s t :在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稳态值附近,取5%±〔有时也取2%±作为误差带,响应曲线到达并不再超出该误差带的最小时间,成为调节时间〔或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s t 标志着过渡过程完毕,系统的响应进入稳态过程。 稳态误差ss e :当时间t 趋于无穷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实际值〔即稳态值〕与期望值[一般为输入值1〔t 〕]之差,一般定义为稳态误差。即1()ss e h =-∞ 10.从平稳性,快速性和稳态精度三个方面,简述典型二阶欠阻尼系统结构参数ξ,n ω对阶跃相应的影响。 由于欠阻尼二阶系统具有一对实部为负的共轭复特征根,时间响应呈衰减振荡特性,故又称为振荡环节。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22 2 () ()2n n n C s R s s s ωζωω=++ 由于0<ζ<1,所以一对共轭复根为2 1,21n n s j ζωωζ=-±-=d j σω-± 式中,n σζω=,为特征根实部之模值,具有角频率量纲。2 1d n ωωζ=-,称为阻尼振荡角频率,且d n ωω< 平稳性:阻尼比ζ↑,超调量↓,响应振荡倾向越弱,平稳性越好。反之,阻尼比ζ↓,超调量↑,振荡越强,平稳性越差。 当ζ=0时,零阻尼响应为()1cos ,0n h t t t ω=-≥,具有频率为n ω的不衰减〔等幅〕振荡。 超调量与阻尼比的关系: 21d n ωωζ=- 阻尼比ζ一定,n ω↑,d ω↑,平稳性越差。 快速性:ζ=0.707时,超调量%σ<5%,平稳性最好。 稳态精度:由式3-25可看出,瞬态分量随时间t 的增长衰减到零,而稳态分量等于1,因此,上述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稳态误差为零。 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 表征 系统响应初始段的快慢;调节时间,表示系统过渡过程持续的时间,是系统快速性的一个指标,超调量反映系统响应过程的平稳性,稳态误差那么反映系统复现输入信号的最终〔稳态〕精度。

自动控制原理中及复习试题材料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中及复习试题材料答 案解析(总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常见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解:分析法(机理建模法)、实验法(系统辨识)和综合法。 机理分析法:机理明确,应用面广,但需要对象特性清晰 实验测试法:不需要对象特性清晰,只要有输入输出数据即可,但适用面受限综合法: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通常是机理分析确定结构,实验测试法确定参数,发挥了各自的优点,克服了相应的缺点 2、常用改善二阶系统得措施有哪些,并对其简介? 比例—微分控制;测速反馈控制; 解:比例—微分控制:系统同时受误差信号和误差微分信号的双重控制,可改善系统性能而不影响稳态误差; 测速反馈控制:将速度信号反馈到系统输入端,并与误差信号比较,可增大系统阻尼,改善系统动态性能 3、自动控制原理中,对线性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解: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特性法 4、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主要有 解: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校正环节;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 5、系统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解:控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性能指标由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组成; 系统动态性能指标有: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 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 6、判断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方法有哪几种? 解: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根轨迹法;频率稳定判据;柰氏判据

二、计算题 1、RC 无源网络电路图如下图所示,试列写该系统的微分方程,并求传递函数Uc(s)/Ui(s)。 解:列写电路方程:⎪⎩⎪ ⎨⎧+==+=+=2 222 111C C C C R C C C i u R i u i i i i u u u 其中,⎪⎪ ⎪ ⎩ ⎪ ⎪ ⎪⎨ ==t uC C C R t uC C d d C i R u i d 222 1 11111 化简得: ()()i t ui t ui c t uc t uc u d d C R R C d d C R C R u d d C R C R R C d d C R C R +++=++++221122 2211222111222211 由拉氏变换得: 1 )(1 )()()()(22211122211221122211+++++++= =s C R C R C R s C R C R s C R C R s C R C R s U s U s G i C 2、试简化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求其传递函数 解:由Mason 公式得 闭环传函∆ ∆ = Φ∑=n k k k P s 1 )( 由方框图得,系统只有一条前向通道,即1=n , +-+-=∆∑∑∑3211l l l 12211 H G G G l +-=∑,032===∑∑ l 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