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真实性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作用【摘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面对诸多新闻事件,判断新闻真实性成为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列举新闻事实,分析新闻真实性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作用,从两个方面对新闻媒体如何正确选择新闻事实,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提出建议。

【关键词】真实性;舆论监督;新闻事实
影响新闻舆论监督有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我们不可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因为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并非完全能做到事实的真实,一方面,新闻媒体对某一大事件只能选取很少事实进行报道,新闻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简约,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除此之外,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性,使得接受新闻者对真实的理解发生差异。

由于以上非主观因素导致新闻无法全部真实,因而,新闻真实性无可避免地对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产生影响。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表现有,第一,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第二,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第三,能表现整体上本质的真实;第四,对个人,组织、事件的评价要客观;第五,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便发挥。

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事实时,必须参照以上五个标准,这是保
证事件真实的标尺,至于选择那类新闻事实,不同媒体有不同的选择倾向,但保证事件真实,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慎重筛选。

一、新闻真实性对舆论监督过程的作用
(一)在新闻舆论监督功能越发重要的今天,事件真实与否直接决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向,影响着事实发展的结果。

现实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着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使得事实的现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意识形态自动地剪裁,化装,原汁原味的新闻很少。

记者日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字眼去描述一些老套的事情,尤其是有关各类会议,繁多的外交活动,各级干部群众学习党政文件、领导们的基层考察活动报道等。

这样的报道时很难将新闻真实地反映给受众,不论是受众还是新闻媒体自身,对受怀疑的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公共意识本身就持怀疑态度,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向也就偏离了新闻的本质,媒体也无法正确执行舆论监督这一功能。

据通报,山西省煤矿矿难发生后,有许多记者争先前去领取“封口费”,在收取了一定费用之后,对矿难事件的发生现场轻描淡写,对矿难的背后的原因只字不提,更甚者还对遇难矿工人数谎报,甚至不报,这样的新闻本身就缺乏真实性,何谈监督?矿主知道记者会收取“封口费”,对矿难不会作大的报道,也不会引起广泛关注,于是他们就不怕矿难的发生,相关的责任以及惩处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结果导致矿难一波未
平,一波又起,伤害的是工人的性命,影响的是社会的稳定。

因此,新闻真实性对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是不容被忽视的。

(二)新闻真实性要求客观,公正。

但是新闻的真实不一定客观,但不客观一定不真实。

新闻的不客观势必导致新闻舆论导向产生偏差,影响受众的判断,使主流价值观扭曲,如此的舆论监督便会成为无稽之谈。

例如,2011年10月22日晚,发生在深圳市宝安区的一宗入室强奸事件:联防队员杨喜利闯进受害者家中,对女主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打骂和强奸。

这件事被报道之后,轰动全国。

然而,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并没有对施暴者杨喜利做过多的道德谴责和法律追究,反而把矛头指向了受害者的丈夫,媒体大肆谴责丈夫杨武,认为正是他的懦弱导致了妻子被强奸。

从一系列报道的标题中就能看出媒体的立场,如“丈夫太懦弱眼睁睁看着妻子被强奸和打骂”,“强奸真像:杨武夫妇预设请君入瓮之计”等等,尤其是网上疯转了一组照片,南方某些媒体的记者,挤在杨武狭小的屋内,把采访话筒对准床上用被子捂着头的受害者,其中有名记者的红指甲格外显眼。

这组照片让人感到受害者就像是犯了什么滔天的错误,正在被迫接受责罚。

尤其是受害者的丈夫杨武,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但是他的软弱却一次次被媒体大肆报道,使社会对他的懦弱恨之入骨,甚至恶意辱骂,貌似这宗强奸案并非联防队员杨喜利所为,
而是他自己自作自受,甚至有人说这是杨武与妻子合谋陷害杨喜利。

如此的报道怎能是这件事的真相?受众由于受到媒体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舆论跟着媒体一起偏离了真相,脱离了事实的本质。

不客观的立场和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受众在接受媒体的不客观立场时所产生的舆论导向势必会产生偏差,甚至使主流价值观发生扭曲,就像是杨喜利强奸案一样,众人不会去追究杨喜利之过,反而谴责杨武之懦弱。

二、正确选择新闻事实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面貌和文化大背景下,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难以判断,新闻媒体正确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对新闻真实性的更要严之以待,如何正确选择新闻事实,发挥新闻真实性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呢?
(一)选择事实要“以人为善”。

舆论监督中的“与人为善”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

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在全国广播电视学会评论分会成立大会上,曾谈到了他对于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与人为善”的理解。

他说,“我们的批评报道是为了让地方政府改进工作,不要把别人逼到死路上去,我们进入事实的角度、采访报道的初衷应该是善意的,在披露事实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评价的态度应该是公允的,最后节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应该是积极的。

”如果用一种“破坏”性的批判和揭露,用一种满足于“解气”式的情绪化宣泄,而将注意力和着力点较少集
中在过程性的监控和制度性的重建上,就违背了舆论监督的本意。

而那些为了争取受众、制造卖点、甚至为批评而批评,以刺激、煽情的方式进行报道,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也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二)选择事实要坚持唯物论,杜绝“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这两种错误新闻观点对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会发生的“事实”,并非作为事实来报道。

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

对新闻事实的添油加醋,追求事实的“完美”,借以“扩大宣传效果”,不管是出于天真的想法还是为弄虚作假作遁词,都是不能容许的。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

媒体代表公众的根本利益,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准确尖锐的揭露唤起公众对社会腐败、阴暗现象的警醒与正视,净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维系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国家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作为社会守望者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新闻的客观规律,按照本质真实原则选择、表现、传播新闻事实,把握舆论监督的时机与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舆论监督收到良好
的社会效果,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之福。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2]陈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3]罗岚.从新闻事实出发,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j].云梦学刊,200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