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目标

在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功能:

电机是单向还是双向转动?需不需要调速?对于单向的电机驱动,只要用一个大功率三极管或场效应管或继电器直接带动电机即可,当电机需要双向转动时,可以使用由4个功率元件组成的H桥电路或者使用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如果不需要调速,只要使用继电器即可;但如果需要调速,可以使用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开关元件实现PWM(脉冲宽度调制)调速。

性能:

对于PWM调速的电机驱动电路,主要有以下性能指标:

1.输出电流和电压范围,它决定着电路能驱动多大功率的电机。

2.效率,高的效率不仅意味着节省电源,也会减少驱动电路的发热。要提高电

路的效率,可以从保证功率器件的开关工作状态和防止共态导通(H桥或推挽电路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即两个功率器件同时导通使电源短路)入手。

3.对控制输入端的影响。功率电路对其输入端应有良好的信号隔离,防止有高

电压大电流进入主控电路,这可以用高的输入阻抗或者光电耦合器实现隔离。

4.对电源的影响。共态导通可以引起电源电压的瞬间下降造成高频电源污染;

大的电流可能导致地线电位浮动。

5.可靠性。电机驱动电路应该尽可能做到,无论加上何种控制信号,何种无源

负载,电路都是安全的。

1.输入与电平转换部分:

输入信号线由DATA引入,1脚是地线,其余是信号线。注意1脚对地连接了一个2K欧的电阻。当驱动板与单片机分别供电时,这个电阻可以提供

信号电流回流的通路。当驱动板与单片机共用一组电源时,这个电阻可以防

止大电流沿着连线流入单片机主板的地线造成干扰。或者说,相当于把驱动

板的地线与单片机的地线隔开,实现“一点接地”。

高速运放KF347(也可以用TL084)的作用是比较器,把输入逻辑信号同

来自指示灯和一个二极管的2.7V基准电压比较,转换成接近功率电源电压

幅度的方波信号。KF347的输入电压范围不能接近负电源电压,否则会出错。因此在运放输入端增加了防止电压范围溢出的二极管。输入端的两个电阻一

个用来限流,一个用来在输入悬空时把输入端拉到低电平。

不能用LM339或其他任何开路输出的比较器代替运放,因为开路输出的

高电平状态输出阻抗在1千欧以上,压降较大,后面一级的三极管将无法截

2. 栅极驱动部分:

后面三极管和电阻,稳压管组成的电路进一步放大信号,驱动场效应管

的栅极并利用场效应管本身的栅极电容(大约1000pF)进行延时,防止H桥上

下两臂的场效应管同时导通(“共态导通”)造成电源短路。

当运放输出端为低电平(约为1V至2V,不能完全达到零)时,下面的三极

管截止,场效应管导通。上面的三极管导通,场效应管截止,输出为高电平。当运放输出端为高电平(约为VCC-(1V至2V),不能完全达到VCC)时,下面的

三极管导通,场效应管截止。上面的三极管截止,场效应管导通,输出为低

电平。

上面的分析是静态的,下面讨论开关转换的动态过程:三极管导通电阻

远小于2千欧,因此三极管由截止转换到导通时场效应管栅极电容上的电荷

可以迅速释放,场效应管迅速截止。但是三极管由导通转换到截止时场效应

管栅极通过2千欧电阻充电却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应的,场效应管由导通转

换到截止的速度要比由截止转换到导通的速度快。假如两个三极管的开关动

作是同时发生的,这个电路可以让上下两臂的场效应管先断后通,消除共态

导通现象。

实际上,运放输出电压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内运放输出电压

处于正负电源电压之间的中间值。这时两个三极管同时导通,场效应管就同

时截止了。所以实际的电路比这种理想情况还要安全一些。

场效应管栅极的12V稳压二极管用于防止场效应管栅极过压击穿。一般

的场效应管栅极的耐压是18V或20V,直接加上24V电压将会击穿,因此这

个稳压二极管不能用普通的二极管代替,但是可以用2千欧的电阻代替,同

样能得到12V的分压。

3.场效应管输出部分:

大功率场效应管内部在源极和漏极之间反向并联有二极管,接成H桥使

用时,相当于输出端已经并联了消除电压尖峰用的四个二极管,因此这里就

没有外接二极管。输出端并联一个小电容(out1和out2之间)对降低电机产

生的尖峰电压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使用PWM时有产生尖峰电流的副作用,

因此容量不宜过大。在使用小功率电机时这个电容可以略去。如果加这个电

容的话,一定要用高耐压的,普通的瓷片电容可能会出现击穿短路的故障。

输出端并联的由电阻和发光二极管,电容组成的电路指示电机的转动方向.

4、性能指标:

电源电压15~30 V,最大持续输出电流5A/每个电机,短时间(10秒)可

以达到10A,PWM频率最高可以用到30KHz(一般用1到10KHz)。电路板包含

4个逻辑上独立的,输出端两两接成H桥的功率放大单元,可以直接用单片

机控制。实现电机的双向转动和调速。

5、PCB的布局布线:

大电流线路要尽量的短粗,并且尽量避免经过过孔,一定要经过过孔的

话要把过孔做大一些(>1mm)并且在焊盘上做一圈小的过孔,在焊接时用焊锡

填满,否则可能会烧断。另外,如果使用了稳压管,场效应管源极对电源和

地的导线要尽可能的短粗,否则在大电流时,这段导线上的压降可能会经过

正偏的稳压管和导通的三极管将其烧毁。在一开始的设计中,NMOS管的源极

于地之间曾经接入一个0.15欧的电阻用来检测电流,这个电阻就成了不断

烧毁板子的罪魁祸首。当然如果把稳压管换成电阻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电机驱动电路的PCB 需要采用特殊的冷却技术,以解决功耗问题。印刷

电路板 (PCB) 基材(例如 FR-4 环氧树脂玻璃)的导热性较差。相反,铜

的导热性非常出色。因此,从热管理角度来看,增加 PCB 中的铜面积是一

个理想方案。厚铜箔(例如:2 盎司(68 微米厚))的导热性优于较薄的

铜箔。然而,使用厚铜箔的成本较高,并且难以实现精细的几何形状。

因此,使用 1 盎司(34 微米)铜箔变得很常见。外层通常使用½盎司

到 1 盎司的铜箔。多层电路板内层使用的固体铜面具有良好的散热性。然而,由于这些铜面通常都置于电路板叠层的中央,因此热量会聚集在电路板内部。增加 PCB 外层的铜面积,并经由许多通孔连接或“缝接”至内层,有助于

将热量转移到内层外部。

由于存在走线和元件,双层 PCB 的散热可能会更加困难。因此,尽可

能多地提供固体铜面,并实现与电机驱动器 IC 的良好热连接显得非常必要。在两个外层上都增加覆铜区,并将其与许多通孔连接在一起,有助于由走线

和元件分割的各区域间散热。

a、走线宽度:

越宽越好

由于电机驱动器 IC 的进出电流较大(在一些情况下超过 10 A),因

此应谨慎考虑进出器件的 PCB 走线宽度。走线越宽,电阻越低。必须调整

走线尺寸,以使走线电阻不会消耗过多功率,避免导致走线升温。太小的走

线其实可以作为电熔丝,并且容易烧断!

设计师通常使用 IPC-2221 标准来确定适当的走线宽度。这一规范针对

各种电流电平和允许的温升提供了显示铜横截面积的相应图表,可转换为给

定铜层厚度条件下的走线宽度。例如 1 盎司铜层中承载 10 A 电流的走线

需要稍宽于 7 mm,以实现 10℃的温升。针对 1-A 电流,走线宽度只需为

0.3 mm。

鉴于此,10 A 电流似乎不可能通过微型 IC 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