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我国主要教育政策法规解读(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却像讲故事一样叙述了故意伤害他人的过程,之后却说:我该 走了吧!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 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 犯罪的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 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 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结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8章57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第三章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第四章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五章 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第六章 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章
(第六条至第十三条)是对“教育”预防的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是根本。因而教育预防从根本来说, 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对承担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义务主体来说,要实施这方面的教育;对未成 年人来说,在达到义务教育年龄时,有义务接受预防犯罪教育。 实施教育预防,要求教育机构、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 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学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 监护人 、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原则:“立足于教育和保护”, “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这 里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教育”、“保护”、“从小抓起”和“预 防与矫治”。
第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政府的职责和全社会的责任。 第四,特别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 责,包括“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公 安、教育、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力量 “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 作”; 第五,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原则,即“结合未成年人 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 犯罪对策的研究”。
陈某被娇惯溺爱 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预防犯罪教育】
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 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曾有这样一个少年犯,年龄刚满14岁,经常爱与人打架。一天 因琐事与邻居小孩王某发生口角,用石头击中王某的头部,造成 王颅脑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公安机关将他拘留审讯时,
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如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
事实诽谤他人、骗取他人较少的财物、酗酒等。
第四章
(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九条),严重不良行为“矫治”预防。
如果说对未成年人的一般不良行为进行预防,是要把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问题在萌芽阶段加以解决,那么对严重不良行为进行矫 治,则是要把已经走到违法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拉回来。
第六讲 我国主要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经1999年6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10次会议通过,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公布;全 法共8章57条,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0月26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 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以下九种:
(1)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案例 :绑架勒索杀死无辜同学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案例:关于网络及游戏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百度文库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
(2)地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关系密切,两 者实质上都是着眼于未成年人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从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规定 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方面的相关规定; 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则是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方面, 作了特别的法律规定。两个法律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是教育法律关 系中重要的法律规范,对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健康 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总则 总则为第一章有5条(第一条至第五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立法宗旨:“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 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立法宗旨同我国 的教育目的是统一的,即也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着眼 于预防犯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预防犯罪是统一的,健康成 长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预防犯罪才能保障健康成长。
第三章 (第十四条至第三十三条),是对不良行为“预防”的规定。 如果说“教育”预防是提高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那么行 为“预防”则是进行行为的约束,对不良行为的制止。 不良行为是指轻微违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良行为是 消极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可能导致犯 罪行为。所以,预防和消除犯罪必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不良行为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制止未成 年人的不良行为,便是阻断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
分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 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的预防、法律责任、附则,共8章57条。
1.性质与地位 (1)性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亦可作为教育单行法看待。当然,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活动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涉及学校、家庭、 社会和司法部门。虽然如此,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的学校,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因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 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 犯罪的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 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 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结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8章57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第三章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第四章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五章 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第六章 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章
(第六条至第十三条)是对“教育”预防的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是根本。因而教育预防从根本来说, 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对承担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义务主体来说,要实施这方面的教育;对未成 年人来说,在达到义务教育年龄时,有义务接受预防犯罪教育。 实施教育预防,要求教育机构、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 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学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 监护人 、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原则:“立足于教育和保护”, “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这 里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教育”、“保护”、“从小抓起”和“预 防与矫治”。
第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政府的职责和全社会的责任。 第四,特别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 责,包括“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公 安、教育、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力量 “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 作”; 第五,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原则,即“结合未成年人 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 犯罪对策的研究”。
陈某被娇惯溺爱 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预防犯罪教育】
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 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曾有这样一个少年犯,年龄刚满14岁,经常爱与人打架。一天 因琐事与邻居小孩王某发生口角,用石头击中王某的头部,造成 王颅脑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公安机关将他拘留审讯时,
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如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
事实诽谤他人、骗取他人较少的财物、酗酒等。
第四章
(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九条),严重不良行为“矫治”预防。
如果说对未成年人的一般不良行为进行预防,是要把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问题在萌芽阶段加以解决,那么对严重不良行为进行矫 治,则是要把已经走到违法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拉回来。
第六讲 我国主要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经1999年6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10次会议通过,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公布;全 法共8章57条,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0月26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 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以下九种:
(1)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案例 :绑架勒索杀死无辜同学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案例:关于网络及游戏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百度文库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
(2)地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关系密切,两 者实质上都是着眼于未成年人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从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规定 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方面的相关规定; 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则是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方面, 作了特别的法律规定。两个法律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是教育法律关 系中重要的法律规范,对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健康 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总则 总则为第一章有5条(第一条至第五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立法宗旨:“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 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立法宗旨同我国 的教育目的是统一的,即也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着眼 于预防犯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预防犯罪是统一的,健康成 长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预防犯罪才能保障健康成长。
第三章 (第十四条至第三十三条),是对不良行为“预防”的规定。 如果说“教育”预防是提高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那么行 为“预防”则是进行行为的约束,对不良行为的制止。 不良行为是指轻微违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良行为是 消极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可能导致犯 罪行为。所以,预防和消除犯罪必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不良行为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制止未成 年人的不良行为,便是阻断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
分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 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的预防、法律责任、附则,共8章57条。
1.性质与地位 (1)性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亦可作为教育单行法看待。当然,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活动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涉及学校、家庭、 社会和司法部门。虽然如此,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的学校,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因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