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即 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学结构 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然肥力的 要素” 。
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几点启示
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 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 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 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 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 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 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况且, 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当 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了。
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 没看到此前的递增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 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生 作用的前提条件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 位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产 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 域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 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 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 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 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
形
质
态
对一定面 积土地投入 中某项变动 要素的生产 率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报 酬 =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 无限制地逐年提高 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 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地 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 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 持续递减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 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 的比例而增加的 年产量,和以前 的平均增加额比 较起来,必然是 逐渐地并 不变 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
会生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
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 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 位面积的土地上所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 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 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 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 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 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技 术集约型成为趋势。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形成和演进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
规律的观点 (五)几点启示
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 “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 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 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 而增加了。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 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 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 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 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 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 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 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 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 规律”。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 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 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数 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 不同。
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 力构成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 克思具有独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 结构,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 化学结构是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 的基础。
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学 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么作 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 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
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几点启示
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 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 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 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 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 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 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况且, 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当 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了。
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 没看到此前的递增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 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生 作用的前提条件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 位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产 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 域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 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 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 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 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
形
质
态
对一定面 积土地投入 中某项变动 要素的生产 率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报 酬 =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 无限制地逐年提高 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 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地 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 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 持续递减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 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 的比例而增加的 年产量,和以前 的平均增加额比 较起来,必然是 逐渐地并 不变 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
会生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
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 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 位面积的土地上所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 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 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 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 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 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技 术集约型成为趋势。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形成和演进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
规律的观点 (五)几点启示
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 “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 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 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 而增加了。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 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 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 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 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 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 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 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 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 规律”。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 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 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数 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 不同。
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 力构成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 克思具有独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 结构,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 化学结构是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 的基础。
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学 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么作 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 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