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氨基酸代谢谱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氨基酸代谢谱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摘要: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相关糖尿病代谢标记物进行寻找,并在早期行明确的分类诊断,是临床对糖尿病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低与氨基酸代谢谱存在一定相关性,且血糖值高低与7种氨基酸有较密切的关联,与生物化学代谢网络结合,cit属相对活跃的代谢中间产物类型,thr、asn、asp、arg 4种氨基酸属生糖氨基酸。就血糖升高与氨基酸代谢异常间的关系,临床需行进一步研究,为治疗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血浆氨基酸;代谢谱;糖尿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q945.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88-01
临床代谢类疾病中,糖尿病为一种典型类型,易诱发多项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疾病超早期及早期发病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对维所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相关糖尿病代谢标记物进行寻找,并在早期行明确的分类诊断,是临床对糖尿病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氨基酸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属重要的代谢网络中的代谢物。采用代谢组手段,对糖尿病与血浆氨基酸代谢谱的相关性加以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就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代谢组学概念
系统生物学中,代谢组学为一项新的分支,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代谢产物与生物有机休代谢活动存在较为密切关联的类别主要包括:氨基酸类、糖类、蛋白质类、核苷类、脂肪酸类等。有学者经代谢靶标展开研究,数据矢量选择尿中具体13-15种核苷类浓度进行代表,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加以处理,分类对健康者和癌症患者行针对性研究,可达72%的识别率[2]。相关研究采取分析糖尿病患者脂肪酸在血浆中的大概轮廓,对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采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分析
(pls-lda)模型模式加以识别,获得的生物标记物信息具有较高的价值。临床目前将代谢组学研究用于氨基酸类代谢谱中分析与其它疾病间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2临床实验概况
仪器与试剂:通常采用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并与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配备应用。氨基酸对照组主要包括:瓜氨酸(cit)、天冬氨酸(asp)、异亮氨酸(ile)、谷氨酸(glu)、苯丙氨酸(phe)、天冬酰胺(asn)、蛋氨酸(met)、谷氨酰胺(gln)、酪氨酸(tyr)、苏氨酸(thr)、鸟氨酸(orn)、精氨酸(arg)等;同时包括3-疏基乙酸、邻苯二甲醛(opa)。样品采集及预处理:对血浆样本进行采集后,在-78。c的冰箱中冷冻保存,分会b.s>9.5和b.s9.5预分组中有达96.2%的正判率,为94.1%总正判率。故血糖值高低分组中,采用氨基酸代谢谱行模式识别具有较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原始数据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模式处理显示,精氨酸(arg)、瓜氨酸
(cit)、色氨酸(trp)、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天冬酰胺(asn)、苏氨酸(thr)7组氨基酸承载着较大的分组信息量。将此在线性判别中作用变量应用,达90.2%的总正判率,与全部氨基酸所得的判别结果接近,二者差异不明显,提示血浆氨基酸代谢谱两组差异,多由7种氨基酸引发,可用于对血糖值高低分化进行反映的标志物组。
6小结
综上,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低与氨基酸代谢谱存在一定相关性,且血糖值高低与上述7种氨基酸有较密切的关联,与生物化学代谢网络结合,cit属相对活跃的代谢中间产物类型,thr、asn、asp、arg 4种氨基酸属生糖氨基酸。就血糖升高与氨基酸代谢异常间的关系,临床需行进一步研究,以为治疗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颜勤明,潘绍标.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004,6(9):1250-1251
[2]rudy a,kowalska i,straczkowski m,et al.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metab,2005,31(2):112-117
[3]吴吉萍,方朝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2.15(1):109-110
[4]王立维,张继红.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氨基础水平的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4.8(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