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
“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进行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汲取,只能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大胆探索,稳步前进。
二、中国实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教条、僵化地照搬理论,而是将其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正确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可以说,中国改革或“中国模式”的成功归根到底在于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路所在。”
2、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时,明确指出,要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经验。
首先,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离开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就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靠发展,邓小平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来。
其次,必须以改革作为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根本动力。要保持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繁荣,都必须时时刻刻进行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改革的实施还必须坚持渐进性和有序性相结合,改革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和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心理的可承受程度,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激进性。
再次,要实现发展与改革的目标,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改革势必触动原有的体制、机制,打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造成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兼顾了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
在进行改革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就确立了“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如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吸引外资,优先发展,这体现出突出重点、局部推进的方针,同时,又指出要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又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体现了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采取的这种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的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把握了我国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均的特点,从而使得改革的成本低、阻力小、成效大,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部门和国民经济整体的改革。
4、坚持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
这又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公有制内部入手推进市场化改革必然面临许多障碍,如政企分离难、企业破产重组难、下岗失业难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如果结合体制外改革就可以很好地绕过这些问题,从而减小改革的阻
力。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天然的相似性,两者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因而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极大地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5、实行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改革模式
中国的渐进性改革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点,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中去。这种自下而上的局部性试验往往会引导带动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改革,并且它可以减少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信息的缺乏而产生的风险性。中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是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强政府是在各种矛盾极为复杂的社会改革转型时期,能够有效应对国内外挑战和维持好社会秩序,有很强的治理能力的政府,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政府就是这样的强政府。
三、中国模式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经验
1、国情是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根本出发点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国情千差万别,各国在文化、制度、民族传统上不尽相同,因此根本不存在一条都适合各国发展的模式,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不可否认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本国自身的条件所决定,如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目标不能以西方的标准为价值取向一样,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同样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固定模式。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