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贸 第六章 个人选择实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有10%的机会赢得去英国的为期1周的旅游。 [33%]
因此,被试者表现出了明显的确定性效应。
问题7:对肿瘤的治疗有两种方法可选择:激进 疗法,如采用广泛的手术,可能导致病人很快死 亡;温和疗法,如采用有限的手术和放射疗法。
下面的例子描述了两种疗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在每个例子中,假设不对该患者进行治疗,会很 快死亡,而且只能对他实行一种治疗措施。
一、个体选择的期望效用理论
预期效用理论建立在个体偏好一系列严格公理化 假设的基础之上,由VonNeumann和Morgenstern 等人进行严格公理化阐述而形成,并提出了预期 效用函数(VNM效用函数):u=∑U(xi)pi。基本 内涵是风险情境下最终结果的效用水平是通过决 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价后形成 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问题2
也有两种选项
C.有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 到; D.有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 到。
结果表明,在问题一中,多数人偏好A而不是B, 这就意味着: u(1)>0.01u(0)+0.89u(1)+0.10u(5),也就是 0.11u(1)>0.01u(0)+0.10u(5) (1) 而在问题二中,多数人偏好D而不是C,即: 0.90u(0)+0.10u(5)>0.89u(0)+0.11u(1),也就 是: 0.01u(0)+0.10u(5)>0.11u(1) (2)
彩票对序号
选择A的比例(%)
选择B的比例(%)
(A1.B1)
58
42
(A2,B2)
49
51
(A3,B3)
43
57
(A4,B4)
63
37
该表说明,随着彩票对序列号的上升,实验 鼠倾向于选择B彩票,即安全程度更小或者说是偏 好于风险的彩票,显示出一致比例效应。
三、传递性遭到违背:偏好逆转现象
所谓“偏好逆转”,就是个体决策与偏好方面选 择与定价不一致的现象。该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 被实验经济学家们通过“偏好诱导”发现后[由 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引发]。
4.不变性。是指同一个选择问题的不同表述应该产 生相同的偏好,也就是说,各种选项之间的偏好 应独立于对他们的描述。
二Fra Baidu bibliotek消除性遭到拒绝:阿莱悖论
阿莱最早提出对消除性系统背离的案例,形成所 谓 的“阿莱悖论”,此悖论用一下两个问题说明:
问题1 有两种选项 A.有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B.有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 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偏好诱导 的基本介 绍
LS(1971)发现偏好 逆转现象,对预期 效用理论形成了挑 战
在实验基础 上,对偏好 逆转作一理 论上的解释
PSZ(1979)、R(1982)
B(1985): 在GP实验 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 的改进
GP(1979)在LS(1971) 的基础上,控制了 财富效应等,引入 真实货币支付组进 行比较研究,但本 身是否形成对预期 效用理论的独立性 公理不一致还是传 递性不一致的区分 并不清楚
实验结果发现了一种背离倾向:被试者一方 面选择了机会赌局,而另一方面却对金钱赌局评 价较高。在每一赌局中均选择机会赌局的173被试 者中,有127名被试者对金钱赌局给出了较高的买 价。 这也就表明,具有同一偏好的同一个人对同 一赌局集合进行选择时,却表现出相反的两种风 险偏好。这种不一致的行为选择就是“偏好逆转” 现象。
正赌局
问题3:u(4000,0.80)<u(3000) (N=95) [20%] [80%]
负赌局
问题3,:u(-4000,0.80)>u(-3000) (N=95) [92%] [8%]
问题4:u(4000,0.20)>u(3000,0.25)
问题4,:u(-4000,0.20)<u(-3000,0.25)
在情形1中,大部分被试者选择了虽然较短但 确定的生存时间;而在情形2中,68%的被试者选 择了C,即在温和疗法并不能确保患者能生存下来 的情况下,多数被试者选择了较长存活时间的疗 法。情形1和2分别与问题3、4对应,都体现了一 致比例效应。
上述讨论均是基于正赌局之间的选择,KT(1979)
也设计了4个负赌局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2)然后让被试者再对这次赌局进行评价,说出其确 定性等值。评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让被试者指出,如果可以转让参加这些赌局的权 利,对于每种赌局,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卖价或支 付意愿是多少; 如果让被试者买下,则请支出他们的最高买价或 接受意愿; 采用贯彻BDM启发程序,在这种程序下,被试者 显示其真实的确定等值对自己最有利。
问题5:(被试者N=72),请在A和B方案中作出选 择: A.有50%的机会赢得去英国、法国、意大利3个国 家为期3周的旅游;[22%]
B.确定性地可以获得去英国为期1周的旅游。[78%]
问题6:(被试者N=72),请在C和D方案中作出选 择:
C.有5%的机会赢得去英国、法国、意大利3国为期 3周的旅游;[22%]
实验中提供给每只实验鼠3对彩票可供选择:
问题10:A1=(1P,0;8P,1);B1=(1P,0.25;13P,0.75);
A2=(1P,0.5;8P,0.5);B2=(1P,0.625;13P,
0.375);
A3=(1P,0.67;8P,0.33);B3=(1P,0.75;13P, 0.25)。
显然,(1)式和(2)式是明显矛盾的,系统性 的背离了预期效用理论。实际上,问题2中的C和
D分别是由问题1中的选项A和B除去“89%的机会得 到100万元”而得到的。 实际上,“阿莱悖论”是同结果效应的一个 特例。所谓“同结果效应”,是指相同结果导致 不一致偏好的情形,采用的是加法变换。
是指如果对一组收益概率进行同比例的变换,也 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采用的是乘法变换。不仅 存在于货币结果的裁片选择中,也存在于非货币 结果的选择决策中。Tversky和Kahneman(KT)的 确定性效应就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例子。
2.传递性。即只要u(A)>u(B),则A优于B,如果可以 对某个选项赋予一个不依赖其他选项的值,则传递 性假设就能得到满足。因此,当能单独每个选项给 予评价时,传递性可能成立;当一个选项的结果依 赖于其他作比较的选项时,传递性就可能不成立。
3.占优性。如果一个选项在某种状态下优于另一个 选项,而且在所有其他状态下,都至少与另一个 选项一样好,则应该选择这个占优的选项。
Battalio等(1985)动物被试实验
他们用4只实验鼠进行实验,给定两个杠杆, 要求实验鼠选择,每个杠杆产生(或称为支付) 随机确定数量的食物团,实验进行数月。 在实验初始,设定食物团的分布与理论上的 随机分布相匹配,经过强迫试验后,每只实验鼠 进行固定数量的自由实验,这时两只杠杆可通过 真正随机的方式产生食物团。这一程序重复2到3 周,当观察不到实验鼠对特定杠杆产生偏好,再 过5天,改变支付及其概率等处理条件。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选择机会赌局被试者 所占比例(%) 假设性选择组 真实货币支付 组 49 36
选择机会赌局而发生 偏好逆转的比例(%) 56 70
选择机会赌局而发生 偏好逆转的比例(%) 11 13
从表中可总结出两点: 发生偏好逆转的概率与赌局的选择有很大的相关 性,选择机会赌局发生偏好逆转的可能性大很多; 真实货币支付并不会消除偏好逆转,反而会增加 反转数量,特别对机会赌局而言更为严重。
SL实验
(1)被试者被要求在以下形式的赌局中作出选择。
A.机会赌局:表示赢的机会(概率)大,但可能赢的金 额较小的赌局(简称“大概率、小结果”);简约形 式表示为(p,X;1-p,x);
B.金钱赌局:表示赢的金额较大、但赢的概率较小的 赌局;用简约形式表示为(q,;1-q,y)。 其中各变量满足:X>x,Y>y,p>q,Y>X。
其中P表示食物团个数,实验要求实验鼠依次 对3个彩票对从第1个到第3个进行选择,然后再回 到第1个彩票对进行选择。实际上,这3对彩票对 有一致比例效应,第2个彩票对是在第1个彩票对 的最高结果概率0.75减少一半(即变成0.375)向 最低结果移动而成,而第3个是减少2/3。实验结 果如下表所示。
(N=95)
[65%]
[35%]
(N=95)
[42%]
[58%]
问题8:u(3000,0.90)>u(6000,0.45)
(N=66) [86%] [14%]
问题8,:u(-3000,0.90)<u(-6000,0.45)
(N=66) [8%] [92%]
问题9 :u(3000,0.002)<u(6000,0.001)
问题9,:u(-3000,0.002)<u(-6000,0.001)
(N=66)
[27%]
[73%]
(N=66)
[70%]
[30%]
该表明晰的表示,在收益区域内,确定性效 应导致风险规避行为,人们偏好确定性收益而不 是仅仅可能的更大收益;而在损失区域,确定性 效应导致风险偏好行为,人们偏好可能发生的损 失而不是更小的确定性损失。正负赌局之间的偏 好形成镜像关系,这种以零为中心的赌局反转使 得偏好顺序发生逆转,被KT成为“反转效应”。
第六章
个人选择实验
本章以Tersky和Kahneman提出的预期效用理 论的4个重要条件为线索贯穿个体选择实验部分内 容的始终,从阿莱悖论引发的一致比例效应和同 结果效应的实验对消除性提出了挑战,到SL引发 的偏好逆转实验对传递性提出了质疑,再到占优 性的违背,以及最后框架效应的发现进一步证实 了不变性也遭到违反。于是,许多学者最预期效 用理论进行修正、扩展,提出了许多替代模型。
实验经济学为直接显示人类的偏好性质进行了 成功操作,即偏好诱导。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个体偏好是从价值衡量中得到体现的,故偏好 诱导通常采用某种定价机制的实验技术。
BDM方法
该方法由Becker,DeGroot和Marschak于1964年创 立,针对不确定事件的偏好诱导。具体而言,就 是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对某种彩票提出一个其所认 为的等价于现金的卖价,然后以随机方式在一定 的价格区间中产生一个买价;当买价高于卖价时, 则彩票卖出,被试者相应获得等于买价的现金收 入;而当买价低于卖价时,则进行实际抽奖。BDM 方法借助的是定价机制。
KT(1979)的实验,让被试者在问题3和4中分别作出 选择: 问题3:(被试者数:N=95) A.(4000,0.8);[20%]
B.(3000);[80%]
问题4:(被试者数:N=95)
C.(4000,0.2);[65%]
D.(3000,0.25);[35%] (中括号中数字表示被试者选择这以结果的比例)
根据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预期效用理论的四 个重要假设:
1.消除性。指消除那些无论决策者作任何选择都 会产生同一结果的状态。其有多种表达方式, 如“替代公理”(VonNeumann,Morgenstern, 1947),“确定事件原则” (Savage,1954),“独立性条件” (Luce,Krantz,1971)。
情形1:措施A——20%的概率很快死亡,80%的概 率预计还能正常活30年;[35%] 措施B——预计还能正常活18年;[65%] 情形2:措施C——80%的概率会很快死亡,20%的 概率预计还能正常活30年;[68%] 措施D——75%的概率会很快死亡,25%的概率预计 还能正常活30年;[32%]
实际上,问题4由3演化而来,只不过赢的概率 减少了3/4,即C可表示为(A,0.25),而D可表示为 (B,0.25)。根据效用预期理论,3中的B偏好于A意 味着4中的D偏好于C,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KT将 其称为确定性效应,即相对于只是可能发生的结 果,人们过分看重被认为是确定发生的结果。
KT的对非货币情况下的实验情况研究
经典GP实验
将实验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采用给予显著 报酬的真实选择,两组均采用BDM程序。
在两组中,均提供给被试者6对成对的彩票, 形成12个赌局;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被试者通过BDM 程序对12个赌局的每一局所引起的最小卖价问题 作出反应;从而形成18个决策。
最后实验者从这18个决策选择中随机选择1个 来确定货币支付额,在每局开始赋予每个被试者 初始禀赋7美元。
因此,被试者表现出了明显的确定性效应。
问题7:对肿瘤的治疗有两种方法可选择:激进 疗法,如采用广泛的手术,可能导致病人很快死 亡;温和疗法,如采用有限的手术和放射疗法。
下面的例子描述了两种疗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在每个例子中,假设不对该患者进行治疗,会很 快死亡,而且只能对他实行一种治疗措施。
一、个体选择的期望效用理论
预期效用理论建立在个体偏好一系列严格公理化 假设的基础之上,由VonNeumann和Morgenstern 等人进行严格公理化阐述而形成,并提出了预期 效用函数(VNM效用函数):u=∑U(xi)pi。基本 内涵是风险情境下最终结果的效用水平是通过决 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价后形成 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问题2
也有两种选项
C.有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 到; D.有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 到。
结果表明,在问题一中,多数人偏好A而不是B, 这就意味着: u(1)>0.01u(0)+0.89u(1)+0.10u(5),也就是 0.11u(1)>0.01u(0)+0.10u(5) (1) 而在问题二中,多数人偏好D而不是C,即: 0.90u(0)+0.10u(5)>0.89u(0)+0.11u(1),也就 是: 0.01u(0)+0.10u(5)>0.11u(1) (2)
彩票对序号
选择A的比例(%)
选择B的比例(%)
(A1.B1)
58
42
(A2,B2)
49
51
(A3,B3)
43
57
(A4,B4)
63
37
该表说明,随着彩票对序列号的上升,实验 鼠倾向于选择B彩票,即安全程度更小或者说是偏 好于风险的彩票,显示出一致比例效应。
三、传递性遭到违背:偏好逆转现象
所谓“偏好逆转”,就是个体决策与偏好方面选 择与定价不一致的现象。该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 被实验经济学家们通过“偏好诱导”发现后[由 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引发]。
4.不变性。是指同一个选择问题的不同表述应该产 生相同的偏好,也就是说,各种选项之间的偏好 应独立于对他们的描述。
二Fra Baidu bibliotek消除性遭到拒绝:阿莱悖论
阿莱最早提出对消除性系统背离的案例,形成所 谓 的“阿莱悖论”,此悖论用一下两个问题说明:
问题1 有两种选项 A.有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B.有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 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偏好诱导 的基本介 绍
LS(1971)发现偏好 逆转现象,对预期 效用理论形成了挑 战
在实验基础 上,对偏好 逆转作一理 论上的解释
PSZ(1979)、R(1982)
B(1985): 在GP实验 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 的改进
GP(1979)在LS(1971) 的基础上,控制了 财富效应等,引入 真实货币支付组进 行比较研究,但本 身是否形成对预期 效用理论的独立性 公理不一致还是传 递性不一致的区分 并不清楚
实验结果发现了一种背离倾向:被试者一方 面选择了机会赌局,而另一方面却对金钱赌局评 价较高。在每一赌局中均选择机会赌局的173被试 者中,有127名被试者对金钱赌局给出了较高的买 价。 这也就表明,具有同一偏好的同一个人对同 一赌局集合进行选择时,却表现出相反的两种风 险偏好。这种不一致的行为选择就是“偏好逆转” 现象。
正赌局
问题3:u(4000,0.80)<u(3000) (N=95) [20%] [80%]
负赌局
问题3,:u(-4000,0.80)>u(-3000) (N=95) [92%] [8%]
问题4:u(4000,0.20)>u(3000,0.25)
问题4,:u(-4000,0.20)<u(-3000,0.25)
在情形1中,大部分被试者选择了虽然较短但 确定的生存时间;而在情形2中,68%的被试者选 择了C,即在温和疗法并不能确保患者能生存下来 的情况下,多数被试者选择了较长存活时间的疗 法。情形1和2分别与问题3、4对应,都体现了一 致比例效应。
上述讨论均是基于正赌局之间的选择,KT(1979)
也设计了4个负赌局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2)然后让被试者再对这次赌局进行评价,说出其确 定性等值。评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让被试者指出,如果可以转让参加这些赌局的权 利,对于每种赌局,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卖价或支 付意愿是多少; 如果让被试者买下,则请支出他们的最高买价或 接受意愿; 采用贯彻BDM启发程序,在这种程序下,被试者 显示其真实的确定等值对自己最有利。
问题5:(被试者N=72),请在A和B方案中作出选 择: A.有50%的机会赢得去英国、法国、意大利3个国 家为期3周的旅游;[22%]
B.确定性地可以获得去英国为期1周的旅游。[78%]
问题6:(被试者N=72),请在C和D方案中作出选 择:
C.有5%的机会赢得去英国、法国、意大利3国为期 3周的旅游;[22%]
实验中提供给每只实验鼠3对彩票可供选择:
问题10:A1=(1P,0;8P,1);B1=(1P,0.25;13P,0.75);
A2=(1P,0.5;8P,0.5);B2=(1P,0.625;13P,
0.375);
A3=(1P,0.67;8P,0.33);B3=(1P,0.75;13P, 0.25)。
显然,(1)式和(2)式是明显矛盾的,系统性 的背离了预期效用理论。实际上,问题2中的C和
D分别是由问题1中的选项A和B除去“89%的机会得 到100万元”而得到的。 实际上,“阿莱悖论”是同结果效应的一个 特例。所谓“同结果效应”,是指相同结果导致 不一致偏好的情形,采用的是加法变换。
是指如果对一组收益概率进行同比例的变换,也 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采用的是乘法变换。不仅 存在于货币结果的裁片选择中,也存在于非货币 结果的选择决策中。Tversky和Kahneman(KT)的 确定性效应就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例子。
2.传递性。即只要u(A)>u(B),则A优于B,如果可以 对某个选项赋予一个不依赖其他选项的值,则传递 性假设就能得到满足。因此,当能单独每个选项给 予评价时,传递性可能成立;当一个选项的结果依 赖于其他作比较的选项时,传递性就可能不成立。
3.占优性。如果一个选项在某种状态下优于另一个 选项,而且在所有其他状态下,都至少与另一个 选项一样好,则应该选择这个占优的选项。
Battalio等(1985)动物被试实验
他们用4只实验鼠进行实验,给定两个杠杆, 要求实验鼠选择,每个杠杆产生(或称为支付) 随机确定数量的食物团,实验进行数月。 在实验初始,设定食物团的分布与理论上的 随机分布相匹配,经过强迫试验后,每只实验鼠 进行固定数量的自由实验,这时两只杠杆可通过 真正随机的方式产生食物团。这一程序重复2到3 周,当观察不到实验鼠对特定杠杆产生偏好,再 过5天,改变支付及其概率等处理条件。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选择机会赌局被试者 所占比例(%) 假设性选择组 真实货币支付 组 49 36
选择机会赌局而发生 偏好逆转的比例(%) 56 70
选择机会赌局而发生 偏好逆转的比例(%) 11 13
从表中可总结出两点: 发生偏好逆转的概率与赌局的选择有很大的相关 性,选择机会赌局发生偏好逆转的可能性大很多; 真实货币支付并不会消除偏好逆转,反而会增加 反转数量,特别对机会赌局而言更为严重。
SL实验
(1)被试者被要求在以下形式的赌局中作出选择。
A.机会赌局:表示赢的机会(概率)大,但可能赢的金 额较小的赌局(简称“大概率、小结果”);简约形 式表示为(p,X;1-p,x);
B.金钱赌局:表示赢的金额较大、但赢的概率较小的 赌局;用简约形式表示为(q,;1-q,y)。 其中各变量满足:X>x,Y>y,p>q,Y>X。
其中P表示食物团个数,实验要求实验鼠依次 对3个彩票对从第1个到第3个进行选择,然后再回 到第1个彩票对进行选择。实际上,这3对彩票对 有一致比例效应,第2个彩票对是在第1个彩票对 的最高结果概率0.75减少一半(即变成0.375)向 最低结果移动而成,而第3个是减少2/3。实验结 果如下表所示。
(N=95)
[65%]
[35%]
(N=95)
[42%]
[58%]
问题8:u(3000,0.90)>u(6000,0.45)
(N=66) [86%] [14%]
问题8,:u(-3000,0.90)<u(-6000,0.45)
(N=66) [8%] [92%]
问题9 :u(3000,0.002)<u(6000,0.001)
问题9,:u(-3000,0.002)<u(-6000,0.001)
(N=66)
[27%]
[73%]
(N=66)
[70%]
[30%]
该表明晰的表示,在收益区域内,确定性效 应导致风险规避行为,人们偏好确定性收益而不 是仅仅可能的更大收益;而在损失区域,确定性 效应导致风险偏好行为,人们偏好可能发生的损 失而不是更小的确定性损失。正负赌局之间的偏 好形成镜像关系,这种以零为中心的赌局反转使 得偏好顺序发生逆转,被KT成为“反转效应”。
第六章
个人选择实验
本章以Tersky和Kahneman提出的预期效用理 论的4个重要条件为线索贯穿个体选择实验部分内 容的始终,从阿莱悖论引发的一致比例效应和同 结果效应的实验对消除性提出了挑战,到SL引发 的偏好逆转实验对传递性提出了质疑,再到占优 性的违背,以及最后框架效应的发现进一步证实 了不变性也遭到违反。于是,许多学者最预期效 用理论进行修正、扩展,提出了许多替代模型。
实验经济学为直接显示人类的偏好性质进行了 成功操作,即偏好诱导。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个体偏好是从价值衡量中得到体现的,故偏好 诱导通常采用某种定价机制的实验技术。
BDM方法
该方法由Becker,DeGroot和Marschak于1964年创 立,针对不确定事件的偏好诱导。具体而言,就 是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对某种彩票提出一个其所认 为的等价于现金的卖价,然后以随机方式在一定 的价格区间中产生一个买价;当买价高于卖价时, 则彩票卖出,被试者相应获得等于买价的现金收 入;而当买价低于卖价时,则进行实际抽奖。BDM 方法借助的是定价机制。
KT(1979)的实验,让被试者在问题3和4中分别作出 选择: 问题3:(被试者数:N=95) A.(4000,0.8);[20%]
B.(3000);[80%]
问题4:(被试者数:N=95)
C.(4000,0.2);[65%]
D.(3000,0.25);[35%] (中括号中数字表示被试者选择这以结果的比例)
根据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预期效用理论的四 个重要假设:
1.消除性。指消除那些无论决策者作任何选择都 会产生同一结果的状态。其有多种表达方式, 如“替代公理”(VonNeumann,Morgenstern, 1947),“确定事件原则” (Savage,1954),“独立性条件” (Luce,Krantz,1971)。
情形1:措施A——20%的概率很快死亡,80%的概 率预计还能正常活30年;[35%] 措施B——预计还能正常活18年;[65%] 情形2:措施C——80%的概率会很快死亡,20%的 概率预计还能正常活30年;[68%] 措施D——75%的概率会很快死亡,25%的概率预计 还能正常活30年;[32%]
实际上,问题4由3演化而来,只不过赢的概率 减少了3/4,即C可表示为(A,0.25),而D可表示为 (B,0.25)。根据效用预期理论,3中的B偏好于A意 味着4中的D偏好于C,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KT将 其称为确定性效应,即相对于只是可能发生的结 果,人们过分看重被认为是确定发生的结果。
KT的对非货币情况下的实验情况研究
经典GP实验
将实验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采用给予显著 报酬的真实选择,两组均采用BDM程序。
在两组中,均提供给被试者6对成对的彩票, 形成12个赌局;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被试者通过BDM 程序对12个赌局的每一局所引起的最小卖价问题 作出反应;从而形成18个决策。
最后实验者从这18个决策选择中随机选择1个 来确定货币支付额,在每局开始赋予每个被试者 初始禀赋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