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军侵华及对中国危害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军侵华及其对中国危害的研究
一、研究概况
还在抗日战争进行期间,就有不少报纸、书刊记载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如《新华日报》、《大公报》、《救国时报》、《申报》、《半月文摘》、《反攻》、《晋察冀日报》等等。
有关日军暴行的书籍,在抗战时期也有出版,如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编印的《日寇暴行实录》(汉口,1983年版)及《两年来倭寇暴行纪实》(1943年版),陈正谟编著《日寇的残暴》(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年版)。
其中,《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英]田伯烈著,杨明译,汉口国民出版社1938年版)和由另一位英人提姆柏来编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影响较大。
198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中国出版了一大批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其中专门反映日军暴行的为数不少。
有的是比较宏观的研究,如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左禄编《侵华日军大屠杀实录》(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等书。
有的是比较具有地方特点的书籍,如中共河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编《侵华日军暴行录》(1985年),有的是当年日军的回忆录,如日本从中国归国者联络会等编的《侵略——日本战犯的自白》(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有的是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如“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比较集中反映某一重大事件的,如《东京审判始末》(余先予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翻译的日本小侯行男的《日军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等10多种书。
其中《日军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两书,是80年代国内对于日军暴行问题研究较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作品。
进入90年代,有关侵华日军暴行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中,关于日军暴行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关于南京惨案的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编著,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惨烈人寰——侵华日军暴行实录》(京华出版社1994年版)、《日军侵华罪行纪实(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最近几年,学术界出版了一些新书,如《战争罪责——一个日本学者关于侵
华士兵的社会调查》(野田正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日本帝国主义研究》(依田憙家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日军侵华史》(施玉森著,雏忠会馆2005年版)。
《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章开沅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还有此书日文翻译本《瞧,这事实……为南京难民服务的传教士证言集》(加藤实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它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
长期以来,南京大屠杀问题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1.关于南京大屠杀原因及其暴行心理的研究
学者们在深入挖掘相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长期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二是日本军国主义决定给中国以沉重打击的“膺征”方针,三是屠杀俘虏的既定方针。
(陈安吉《“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历史回顾和今后的任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学者在分析其原因时认为,南京大屠杀绝不是什么简单的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有计划、有预谋的罪恶暴行。
(孙宅巍《南京大屠杀与日军的预谋》,《江海学刊》1994年第4期)还有学者从三方面分析了日本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其一,日本的战略方针是以速战速决瓦解中国的持久战,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疯狂屠杀,其用意就是“把中国人民打的屈膝投降,在于摧毁他们的战斗意志”。
其二,明治维新以后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把日军已训练成忠于天皇和盲从上级的战争机器,而士兵仅有的若干人性,在这部机器的飞快运转中,已经消磨殆尽。
其三,社会历史方面,“脱亚论”盛行。
日本明确主张脱离野蛮落后的亚洲,仿效追随先进文明的西方,并且用欧洲同样的方法对待亚洲国家。
(章开沅编译《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4页)
近几年来,有学者开始从日军官兵心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探讨。
有学者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官兵的变态行为所造成的。
他认为,南京大屠杀虽然是日军高层的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但这一行动毕竟是通过成千上万名官兵去执行的,如此残暴的行为,只有变态的人才能做出。
他根据侵华战
争期间日军士兵的阵中日志、日记和其他一些史料,考察了日军官兵的心理,认为战争期间日军主要存在两种变态行为:一种是报复杀人,一种是施暴取乐。
同时,日军武士道精神盛行,以敢不敢杀人作为是不是一个军人的标准,又为日军的变态行为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外衣。
(王卫星《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官兵心态探讨》,《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有学者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首先,作者认为,普遍存在于日军士兵中的强烈的、非理性的、非道德化的屈从意识,成为日军士兵进行战斗和屠杀的精神动力。
其次,作者认为,普遍存在于日军士兵中的大和民族的优秀论意识及蔑视中国人的认知心理,又是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原因之一。
当以屠杀为手段的恐怖方针作为日本当局的最高策略时,日军士兵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的从属意识与蔑视中国人的认知心理交织在一起,使南京大屠杀达到了空前暴虐的程度。
(刘燕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之文化心理剖析》,《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
2.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暴行问题
为谴责日军野蛮侵略的罪行,澄清历史,警示后人,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作了深入的研究。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对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进行了专题性研究。
(郭德宏主编《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由《南京大屠杀图证》编纂工作委员会编著的《东史郎诉讼案与南京大屠杀真相》一书,以配图纪实的形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图证》编纂工作委员会编著《东史郎诉讼案与南京大屠杀真相》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研究专著很多,有章开沅主编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和南京图书馆编辑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朱成山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刘春明等译的《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编辑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日志》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译的《魏特琳日记》等等;专题论文方面也很丰富,孙宅巍的《南京大屠杀中的性暴力问题》,张连红、李广廉的《侵华日军南京下关区慰安所的调查》,吴天巍的《日军第十六师团在南京的血腥暴行》,程兆奇的《南京大屠杀札记》。
日军的性暴行问题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南京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实施慰安妇制度最完善的大城市。
作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南京的慰安妇和慰安所进行了考察,探讨了慰安所制度的由来、设立途径、地理位置和管理,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野蛮和暴虐。
还有学者对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强奸暴行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日军在南京的性暴行,其特点表现为暴行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地域广,使用手段毒辣,方式离奇狂虐,受害妇女众多等。
(经盛鸿《南京的慰安妇与慰安所》,《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3.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责任问题
有学者认为,裕仁天皇与南京大屠杀有深刻的联系。
(高凡夫《日本天皇裕仁与南京大屠杀》,《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有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天皇至少必须承担南京大屠杀道德上的最高责任。
(程兆奇、刘燕译《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还有日本学者野田巨彰在《战争罪责——一个日本学者关于侵华日兵的调查》一书中,对日本现实生活中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随军慰安妇,拒绝反省战争责任,宣扬日本国家主义,复活右翼军国主义的思潮,给予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还有学者认为,日本政府不肯认真反省历史,影响了国民对战争责任问题的认识。
(王贤德《日本为何不肯正视侵略战争事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对南京大屠杀责任问题的研究,有学者从日军高层指挥官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即战犯应负主要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基层官兵直接参与了大屠杀,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
总之,在南京大屠杀责任问题上,日本帝国主义应负全责,这是毋庸置疑的。
4.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响问题及教训
关于影响问题,有学者认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无人道的残暴行为,给南京市民造成了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还有学者认为,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创伤记忆理应转换为追求和平的宝贵财富。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另有学者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的影响,认为南京大屠杀破坏了一个经济发达的文化古城。
(孙宅巍《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关于教训问题,有学者认为,单纯回忆往往陡增伤悲,不如总结一点点经验
教训。
从三方面指出了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首先,一个国家的胜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富民强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国力。
其次,要加强近代史教育,毋忘国耻。
再次,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
(张春亭《国耻民辱令人深思》,《瞭望》1995年第32期)
三、关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关于日本对中国经济掠夺的问题,学术界研究比较深入,张利民揭露了日本统制华北铁路的方针、政策、手段和目的,研究了铁路在战争中的作用。
指出,日本统制华北铁路的宗旨是支援战争,扩大和巩固占领区和掠夺国防资源,为此采取各种措施极力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
解学诗以日本掠夺华北煤铁为例,揭示了日本侵占和统治华北的经济目的,以及把华北作为扩大侵略战争的兵站基地的目的。
他认为,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主要指向煤铁盐棉等战争资源。
尤其煤铁,在七七事变前后的日本对华北经济掠夺计划中始终占据前列。
关于日伪对东北实行经济掠夺的方针、政策,有学者认为,伪满期间贯彻始终的基本政策是经济统制。
这些方针又由日本关东军决定的。
(解学诗《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135页)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州国实行经济统制的目的,一是为了使伪满经济全面殖民地化,而后为日本经济服务;二是为了确立国防经济,把伪满州国建成日本兵站基地;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建立以日本经济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腾利贵《伪满经济统制概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关于日本对工矿业的统制和掠夺,有学者认为,在日本残酷的经济统制和武装掠夺下,东北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急剧膨胀,轻工业发展相当缓慢。
(陆仰渊《“九一八”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学海》1991年第4期)
关于日军对农业的掠夺,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移民和掠夺土地,二是掠夺劳动力,三是掠夺农产品。
有学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向东北移民的目的,其一是镇压东北人民,巩固其殖民统治;其二是加强经济掠夺。
通过农业移民,掠夺他们“所缺乏的物资”和发动战争“所需要的资源”。
特别是对粮食的掠夺尤为重要。
其三是进攻苏联的需要。
在制定移民方案中,在目的这一项中,都写有“对苏国防”的内容,所谓“解决国防才是第一要务”;其四是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孙继武《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社会科学战线》
1990年第1期)
四、关于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奴役
有学者认为,极力宣传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主义文化是这种文化奴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宣传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鼓吹日本大和民族是优秀人种。
二是鼓吹伪满州国是一个实行“王道政治”、建设“王道乐土”的“独立”的“新国家”。
三是大肆制造东北不属于中国,却与日本“密不可分”的舆论。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4页)
还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和大搞奴化教育。
高等学校将中国四年制改成三年制,“新学制”的根本特点,是殖民奴役性。
伪“民生部”的“训令”里说:“新学制”的任务是“为养成忠良国民,即以建国精神为基础,陶冶人格,涵养德性”。
这就是要中国人俯首帖耳,充当日本殖民主义者任意驱使的“忠良”亡国奴才。
(姜念东等《伪满州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451页)
五、对日本军国主义史观的研究
随着近年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獗,对日本右翼的理论批判,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何理对日本军国主义史观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内容等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军国主义反动政治观念的重要表现。
它是一种以军事霸权为特征的战争史观和专制统治观念,反映了从军国主义基本立场出发,对世界历史和国家关系的总体认识。
他同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史观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是对待中国及亚洲其他邻国的侵略扩张。
并对军国主义史观在战后依然存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它既是军国主义对日本社会长期统治和毒化教育的结果,又是战后“冷战”思维和反共政策的产物。
(何理《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评日本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1期)
步平阐述了“自由主义史观”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1994年后“自由主义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战后日本近现代史教科书写作中基于三个“敌意”的三种史观: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日本的敌意,即“共产国际史观”;二
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日本的敌意,即“东京审判史观”;三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敌意,即要求日本反省的“谢罪外交史观”。
“对日本右翼势力所作所为的思考”学术圆桌会,日本问题专家举行了研讨,分析了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和右翼势力不断制造事端的原因,指出建立健康稳定的21世纪中日关系必须解决好历史问题。
要求日本政府对日本国民要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并不是纠缠历史问题不放。
不忘记惨痛的历史就是为了不让它重演。
我们的抗议,第一没有复仇的意思,第二是针对着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
不是我们没完没了,其实哪一次也是日本右翼挑起的。
而且,我们从来都是把决策者与日本友好人士区别开来。
同时指出,对日本右翼势力要针锋相对地开展斗争,既有官方的斗争,也有民间的斗争。
(新文《“对日本右翼势力所作所为的思考”学术圆桌会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版。
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谢忠厚、张瑞智、田苏苏:《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董丹、辛巍:《黑龙江抗日历史图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日军侵华罪行纪实(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95年版。
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年版。
刘德军:《抗日战争研究述评》,齐鲁书社 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