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非均质流输沙平衡关系及挟沙力研究_费祥俊_吴保生_傅旭东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0 1000
实测含沙量/(kg/m3)
实测含沙量/(kg/m3)
100
洛惠渠 花园口 高村 陈骥水槽试验 王世强水槽试验
100
洛惠渠
花园口
高村 陈骥水槽试验 王世强水槽试验
10 10 100 1000
10 10
U3/gR
100 m/(s-m) * U3/gR
1000
图 1 实测含沙量与综合参数
悬移质水流挟沙力在国内外有大量研究成果, 早期经典研究多属低含沙量及颗粒组成均匀的理想 情况,其成果有一定理论意义,但距实际应用尚有距离,原因是河流泥沙运动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 首先泥沙组成是非均匀的,多数在研究中取平均粒径或中值粒径为代表;有的将悬移质分为床沙质 与冲泻质,认为后者颗粒很细,其运动与水流条件无关,在分析计算中于以排除;采用的实测含沙 量也难以判断是否处于输沙平衡状态;更值得注意的是限于悬沙测验仪器及技术,实测垂线平均含 沙量往往低于真实值,含沙量越低,实测值偏低越明显。因此根据低含沙量实测资料建立或验算各 种形式的挟沙力关系,不会有满意的结果。还有其他因素,使悬移质挟沙力(即使是低含沙水流) 难以得出普遍适用的关系式。由于问题复杂,本文不可能对挟沙力研究概况作全面讨论,下面只就 当前有代表性的悬移质挟沙力关系式进行分析。 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张瑞瑾等[1]提出水流含沙后抑制紊动,认为含沙水流的功率消耗,相当于 清水与浑水功率之差,据此推得适用于含沙量 S<100kg/m3 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
网络出版时间:2015-04-27 10:2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20150427.1029.001.html
文章编号:0559-9350(2015)06 -0000-00
1
两相非均质流输沙平衡关系及挟沙力研究
费祥俊,吴保生,傅旭东
2
(2)未能正确处理泥沙颗粒的非均匀性特点。对于高含沙水流泥沙组成粗细悬殊,只用中值粒 径一个参数,难以反映泥沙的组成特性,实践及研究表明,水流含沙量高的原因,除泥沙补给充分 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泥沙颗粒组成中必须有一定的细颗粒含量。因此对于高含沙量水流需要有两 个参数来描述泥沙组成的非均匀性。一个参数是上限粒径 d90 ,反映粗沙部分的特性,也是运动中不 断与床沙进行交换的特征粒径;另一个参数是极限浓度 Svm(悬液黏性趋近无限大时的体积比浓度) , 反映细颗粒的特性,细颗粒含量越多,极限浓度越小。顺便指出早期研究水流挟沙力时把细颗粒认 为是“冲泻质”,其输送与水流因子无关,可以去除,只研究“床沙质”的挟沙力,这在含沙量低时 是适宜的,但在研究高含沙水流挟沙力时,去除细颗粒,就等于否认了高含沙水流的泥沙组成中必 须有细颗粒存在的事实。 (3)未能正确计算悬液黏度对颗粒沉速的影响。众所周知,颗粒在一定浓度悬液中的沉速,对 挟沙力有重要影响,它应通过悬液黏性计算确定。但现有挟沙力公式中对颗粒在一定浓度悬液中的 沉速计算,存在任意性,即任意采用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条件的经验公式。这类经验公式很多,大多 数出自颗粒较粗均匀沙的试验,表现为颗粒在悬液中沉速与清水中沉速之比,只与悬液浓度有关, 而与悬液黏度无直接关系,具有代表性公式如:
m
m
(2)
式中,s 和m 分别为泥沙和浑水的容重。 基于上式的形式,多数只在系数 k 及指数 m 上进行修正或讨论[5],有的学者[5-8]试图以式(1)形 式为基础,建立了高低统一的挟沙力公式。式(1)的优点是简明,应用方便,因而在我国至今被广 乏应用。应用式(1)的困难是式中系数 k 及指数 m 的取值,实际应用表明,即使用同一河流的测验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要:对非均质流挟沙力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悬移质水流挟沙力公式存在的问题,一是未能正确反映水流势能转 化为动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阻力因子,二是未能正确处理泥沙颗粒的非均匀性特点,三是未能正确计算悬液黏度对颗 粒沉速的影响。本文基于大量室内平衡输沙试验及野外河渠准平衡输沙观测资料,建立了非均匀沙悬移质输沙平衡关 系,得到了新的适用于各级含沙量的非均匀沙悬移质挟沙力公式。进而根据建立的输沙平衡关系,得到了挟沙水流的 不淤流速及阻力坡降关系,可用于河道治理及渠系设计。 关键词:高含沙水流;非均质流;输沙能力;不淤流速;阻力特性 中图分类号:TV142 文献标识码:A
U Sv
fU2 8gR
(8)
上式中系数 es 即为泥沙悬移作功所占水流紊动功率的比重,将上式整理后得:
90
度 ks 与 d90 关系密切,参考式(6) ,可假定:
s m 8gR m fU2es
(9)
接下来,需要认真对待悬液阻力系数及悬沙上限粒径沉速确定两个重要问题。 关于悬液阻力系数,考虑在输沙平衡条件下 床面泥沙与悬沙上限粒径不断进行交换,使床面糙
ks f R , Re
式中: ks 和 R 分别为床面糙度及水力半径;Re 为水流雷诺数。 在充分紊流区,雷诺数对阻力系数影响可以忽计,f 值主要与 ks 公式改写可得:
(5)
R值有关,如经典的据恩格隆
(6)
ks 1/8 f 0.106 R 8
基于“单位水流功率法”的挟沙公式,全由水槽试验资料回归分析得出,限于水槽尺寸,影响阻 力系数的 ks/R 值变幅很小,未能在床沙质函数中反映出来。
式中: 和 0 分别为同一粒径在浓度 Sv 的悬液中及清水中的沉速;n=4.9~7.0。在相同颗粒大小及 悬液浓度下,不同沉速公式,所得结果差别很大,这自然也导致挟沙力关系的差异。 这里值得提出,与应用能量原理不同,还有从力学分析出发研究非均匀沙挟沙力。1986 年以后, 王士强等[10]在 H.A. Einstein 均匀沙全沙挟沙力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通过对颗粒跃移(推移运动的 一种形式)运动的力学分析,提出非均匀沙全沙挟沙力公式,并经 27 组水槽试验验证精度满意。由 于跃移运动处于床面层,颗粒受力情况十分复杂,试验观察也很困难,不得不引入很多经验性参数 或系数,如跃移高度,跃移长度,非均匀性影响系数等等,导致这一非均匀沙挟沙力公式,需要有 十几个辅助性关系式共同求解而远离了实用意义。
d90 1/8 f R 8 经试验及观测资料验证,在输沙平衡条件下 ks 2d90 ,代入式(6)可得上式系数为
与悬液浓度无关,这样,输沙平衡时悬液流动阻力系数可写作:
(10) 0.115,并
3
d90 f 0.115 8 R
1/8
(11)
关于悬沙上限粒径沉速,不仅与粒径大小有关,还与悬液黏性及浓度有关,对于就球形颗粒在悬 液中沉速,可表示为: (12) 90 4 gd90( s ) / CD 3 式(12)中 CD 为颗粒沉降阻力系数,其值与颗粒雷诺数( Red d )有关,据前人大量试验 结果所得公认的关系如图 2 所示。
图 2 球形颗粒沉降时 CD~Red 关系 由图可见,只有在 Red ,可以求解颗粒沉速。在雷诺数大 1时, CD 24/ Red ,代入式(6)
于 1 后,由于沉降阻力系数包含有沉速,因此无法由式(6)直接计算沉速,需要利用式(6)与图 2 关系进行迭代试算。为避免这种麻烦,可先将式(12)改写为:
f fs c2Sv
(4)
十分明显,式(4)的假定是不成立的,无论 f 及 fs 的影响因素均有床面糙率、水力半径及雷诺 数,不可能两数相减,把这些因素都消除了。这一假定实际上将影响阻力系数 f 的真实因素(床面糙 率、水力半径等)隐藏在式(1)中的系数及指数中,由此导致系数 k 及指数 m 值的不确定性。 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杨志达[9]认为泥沙悬移“所作的功率必须与单位重量水体具备的功率直接相 关” ,实际上杨的挟沙力公式是以试验水槽资料作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出,而把“单位水流功率 UJ”作 为影响水流挟沙力最主要变量而已。作者应用的资料全部来自室内水槽试验,阻力因子 f 变幅很小, 用试验资料验证该公式时未能反映出 f 值对挟沙能力的影响,不适用于天然河流挟沙力的计算。 根据以上分析,现有大多数悬移质水流挟沙力公式(包括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悬移挟沙力关系) , 其共同的主要缺陷是: (1)未能正确反映水流势能转化为动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阻力因子。如基于“制紊假说”的挟 沙公式,假定清浑水阻力系数之差与输沙浓度 Sv 有关(见式(4) ) ,实际上否定了水流阻力系数的一 般表达式:
式中:U、R m 为系数和指数。 此后,在我国不断出现以式(1)形式为基础的挟沙力公式(包括高含沙水流挟沙力) ,如[2-4]:
U3 (1) S k gR 分别为断面平均流速及水力半径; 为非均匀颗粒平均粒径或中值粒径的沉速; k 和 m U3 S k s m gR
收稿日期:2014-8-11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B02B02) 作者简介:费祥俊 (1930—),男,浙江慈溪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含沙水流运动、泥石流运动及固体管道水 力输沙等。 1
资料标定式(1)中 k 及 m,各家得出的结果不会相同。下面用水槽平衡输沙试验及河渠平衡输沙观 测资料(共计 38 组资料,其中水槽试验资料 18 组,洛惠渠及黄河下游准平衡观测资料各 10 组) , 点绘与式(1)和式(2)参数的关系,结果如图 1 所示。
doi:10.13243/ki.slxb. 20140975
河渠中的泥沙悬移运动多属两相流非均质流。悬移质水流挟沙力是泥沙运动力学中的主要科学 问题,也是工程泥沙及冲积河流规划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无论在河工模型试验或数学模型计算中, 悬移质挟沙力关系的选用,都会对试验及计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1 非均质流挟沙力研究现状分析
m U3 的关系 U3 和 gR s m gR
(3)
由图 1 可见,点据十分分散,即使是同一组资料,也难以确定其 k、m 值。其原因是“制紊假说” 推导式(1)时,作了两个大胆的假定,其一是:
为水流中没有含沙量,就不存在“制紊”问题。其二是假定清 水阻力系数 f 与浑水阻力系数 fs 值之差只与含沙浓度有关,为:
(14) 3 所示。在
(15)
最后由式(15)求得的颗粒雷诺数,计算颗粒沉速。这样在明确以上悬液阻力系数及上限粒径沉 速的计算方法后,将式(11)代入式(9) ,整理后得:
4
图3
2 CD Re 关系 d与 Re d
R gR f (16) Sv s m 2 9 0 8 m d 9 0 U es 1/8 2 上式等号右侧 =0.115, es 值与 Sv 有关, gR U 则与 (R d90 ) 存在一定关系,平衡输沙时的实测 1/8 2.4 ,相应的 gR U2 0.6~ 数据表明,水槽试验的 R d90 值较小, (R d90 ) 2.2~ 1.5,也较小。 1/8 2 河渠观测资料的 R d90 值较大, (R d90 ) =3.3~3.6,相应的 gR U 2~ 5 ,也较大。据此可假定
(1 S n v ) 0
(7)
2 非均匀沙输沙平衡关系及悬移质挟沙力公式的建立
泥沙悬移运动克服颗粒下沉消耗的能量,取自水流的紊动动能,这势必要引入水流势能转化为动 能的阻力因子。这样基于能量平衡原理,非均匀沙悬移(自然是以上限粒径为代表的粗颗粒悬移) 作功取自水流紊动功率的一部分,即:
Sv ( s m)90 esmU
CD
再将上式两侧同乘以雷诺数平方,得到:
4g (s d ) 2 3
(13)
4g(s )d3 32 2 式( 14 )中已不存在沉速因子,利用该式可绘出 CD Red Red 的关系,如图 2 24< CD Red 3000 的多数情况下,图 3 关系线可拟合为: 2 0.80 Red 0.082(CD Red ) CD Re2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