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35章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分类
Ⅰ型糖尿病 -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Ⅱ型糖尿病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4)蛋白质代谢:增加氨基酸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 成,限量糖异生的原料来减少糖异生。
(1)抑制肝内糖异生,使肝葡萄糖生成减少; (2)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 (3) 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 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3、体内过程特点: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不与蛋白结合 4、应用:轻症糖尿病,尤其肥胖者。
第35章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 素分泌绝对或/和相对不足,胰岛素的生物效应 降低,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病。
持续的高血糖会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功能异常或 衰竭,如眼、肾脏、神经、心、脑、肾及血管等 的病理改变。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 多食及消瘦。
2.抗利尿作用 格列苯脲和氯磺苯脲具有,用于尿崩症。
3.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刺激纤溶酶原 合成
〔应用〕 1.胰岛功能尚存且经饮食控制无效的Ⅱ型糖尿病; 2.尿崩症
〔不良反应〕常见皮肤过敏,胃肠不适,嗜睡,神经痛。 肝损害,白细胞减少等。严重为持续低血糖,老年、 肝肾功能低下者易发生。
胰岛素的发现
1921年 大学助教与矫形外科医生——班廷 多伦多大学生理与生化专业学生——贝斯特 多伦多大学生理学教授与代谢病权威——麦克劳德
思想+汗水+实验室、工具、动物
胰岛素的专利权以“1元钱”的价格转交多伦多大学
胰岛素的发现——机遇+幸运+坚持
1、可怜的法国人埃东16年前的研究 2、德国内科医生曲尔策 3、班廷
三、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1、药理作用
(1)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作用机制同磺酰脲类 特点:对胰岛的作用依赖于葡萄糖水平;起效 快、维持时间短。 (2)长期使用可降低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 延缓B细胞功能衰竭。 2、临床应用:主用于降低Ⅱ型糖尿病者餐后血糖
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胍类
甲福明 metformin,苯乙福明 phenformin 1、药理作用: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 2、降血糖机制:
---- 胰岛素抗体 ---- 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结合力降低 4.脂肪萎缩
胰岛素的发现 古印度的佛教经典记载:昆虫追逐一定人群的尿液。 公元前500年,我国的《皇帝内经》将这类疾病描述, 命名为“消渴症”。 1889年两位德国生理学家研究胰腺和脂肪消化关系 的时候意外发现:狗尿、苍蝇、嫌疑犯。 1893年,德国医学生Langerhans在研究镜下胰腺结 构时发现细胞团,后来被命名为“朗格汉斯岛—胰岛)” 20年后,奥地利两位学者通过研究证实:去除这些 细胞,糖尿病随即发生。 1916年苏格兰医生沙比-谢弗提出“朗氏小岛”产 生胰岛素:拉丁文Insulin ——“岛”
1.低血糖症 症状: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 注意:掌握症状。严重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预防:很重要,病人掌握“熟知反应” 救治:补糖(饮糖水或静注高糖)
2.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 3.胰岛素抵抗
(1)急性抵抗是由于机体的应激状态(如感染、创 伤、手术等)所致。---体内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多。 (2)慢性抵抗——与“二体”相关
胰岛素及游离脂肪酸水平。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显著降低Ⅱ型糖尿病者的甘油三酯,增加总
胆固醇和HDL-C水平。
〔作用机制〕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PPAR)在调控脂肪细 胞分化和调控糖、脂肪、能量代谢等多种代谢中起着 重要作用。本类药物是PPAR强激动剂,调节胰岛素 反应性基因转录,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肝葡萄糖生成。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Ⅱ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消化道症状等。曲 格列酮对极少数高敏人群具有明显的肝毒性。
二、磺酰脲类
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D860 氯磺苯脲 chlorpropamide
格列苯脲 gluburide,
活
第二代 格列吡嗪 glipizide
(1)经费有限 (2)借来的实验室
卖掉汽车、 自身试验证明、 13岁男孩的实验 4、1923年的诺贝尔奖 5、1941年二战飞机失事与“世界糖尿病日”——11.14
胰岛素的合成与分离 1、20世纪40年代:氨基酸的纸上色层浸分离法。
英国生物化学家:马丁、辛格——1952年诺贝尔奖 气相色谱仪——马丁 2、英国科学家桑格 发现胰岛素分子中氨基酸排列——1958年诺贝尔奖 分解和解析分子排序方法 ——1984年诺贝尔奖 3、胰岛素合成竞赛 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成果。 欧、美、德随后发表合成信息。
性
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强
格列奇特 gliclazide
百 倍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药理作用及机制〕 1.降血糖 对正常人和胰岛功能尚存者有效。 ①主要机制: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与磺酰脲受体结合→阻滞ATP敏感钾通道→细胞膜去 极化→钙通道开放→细胞内Ca2+↑→ 胰岛素释放; ② 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③ 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亲和力。
2.钾离子转运 激活转移酶,促进K+进入细胞增加细胞内K+浓度,
降低血钾。
胰岛素制剂的作用机制 (纠正教材错误)
〔临床应用〕
1.是治疗 I 型糖尿病的最重要药物 2. Ⅱ型经控制饮食和口服药物不能控制血
糖水平 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4.合并重度感染 5.细胞内缺钾者
〔不良反应〕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增敏药、 磺酰脲类、 双 胍 类、 其它类(α-糖苷酶抑制药、餐后调节血糖药)
一、胰岛素增敏药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改善B细胞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相关 的代谢紊乱,对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疗效 明显。
〔药理作用〕 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明显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