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 构建高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内涵,灵活应用教材,合理开发教材,才能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
一、领会教材意图,高效培养情感态度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地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灵活运用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就是教材,但再好的教材也有它的片面性和局域性,要想真正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教师本身要作为主体,教材应该是辅助,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地域差异等方面去深挖教材中最基本的东西,要灵活运用教材驾驭教材,在课堂上努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正比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课时我大胆尝试,一改完全遵循教材编排思路的教学,适当重组教材,丰富学生的体验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概念体系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先我教学本课时按教材编写意图先教学例1,再教学试一试,接着揭示概念,最后尝试练习,但发现这种直线型教学流程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后来反思归结原因我觉得是:对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跟随着教师行进在一条狭窄封闭的通道里,没有旁逸斜出的余地,更没有回望反思的机会,师生双方在貌似顺利的数学课堂中“蜻蜓点水”。这样的教学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缺乏必需的个性体验,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感悟。因此,本次教学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把例1和试一试的两则材料内容同时呈现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并相应设计四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a)同时呈现两则材料(见教材例1和试一试)
(一)一两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二)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并出示如下四个问题(两则材料的问题分开出示):
1.表中有哪两个量?他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
2.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的比值,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b)合作探究
1.商量:每组选择喜欢的一则材料作为本组的研究对象。
2.独学:每人围绕选定材料的四个问题进行独立观察思考、串联回答。
3.交流:四人在组内轮流进行四个问题的完整回答,并积极地相互评价。
4.推荐:选一名同学作为本组所选材料的问题的发言人。
(c)交流点拨
1.汇报:选若干小组作全班发言,并请选择同一材料的小组互相补充。
2.讨论:通过观察表格和回答问题,是否发现这两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相应板书)
3.以三个共同点为基础,归纳得出正比例的概念。
4.内化:请学生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说说正比例的具体含义。
5.建构模型: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用字母的式子表示。
这样设计教学延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学生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可以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深入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则未选的材料,学生则可以借助“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活了,体现出了较浓的“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自主探究”,学生凭借自己选择的材料,发挥独立探究的潜能,逐步积累起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合作共享”,学生们在表达中巩固自己的探究成果,激发数学学习的自信感受,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别人的学习收获;“点拨感悟”,内化含义,建构模型。经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学习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体验途径,“正比例”概念便在学生头脑中呼之欲出,“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之间的提升便自然生成了!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