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一书中的重民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宋立顺(1988-),男,河北保定人,2011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论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一书中的“重民”思想
宋立顺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长春130012)
马基雅维利在
《君主论》一书中发现并肯定了人民力量的强大,劝导君主与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例如,马基雅维利在第二十章论述堡垒对君主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时候说:“所以,你最好不过的堡垒就是不要被人民憎恨。因为即使你拥有堡垒,如果人民憎恨你,任何堡垒都保护不了你,因为当人民一旦拿起了武器的时候,外人就帮助他们,这是少不了的。”因而马基雅维利对那些依赖堡垒而认为来自人民的仇恨无足轻重的君主表示非难。
一、人民在国家建立之前、之后及国危之时的重要作用
首先,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依靠人民支持而建国其地位更容易保持。在第九章《论市民的君主国》一文中马基雅维利指出:“一个人依靠贵族的帮助而获得君权,比依靠人民的帮助而获得君权更难于保持其地位。”一方面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一个人是由于人民的赞助而获得君权,他就发觉自己是巍然独立的人,在他自己周围并没有一个人不准备服从自己或者只有很少数人不准备服从自己。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人民心怀不满,君主是永远得不到安全的,因为人民为数众多;而君主却能够使自己安全的对付贵族,因为贵族人数甚少。这里马基雅维利从人民个体的相对弱小和人民总体的绝对强大论证了君主要依靠人民建国的重要性。
其次,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人通过人民的拥护和帮助成为君主的话,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其个人之位永固,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一个人更多是依靠更有权势的贵族而成为君主,那么这时他应该怎样做呢?马基雅维利针对这种情况明确指出:“一个人如果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赞助成为君主的话,他头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因为马基雅维利断言:“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
这里马基雅维利不仅劝诫君主要争取人民,同人民保持友谊,他同时为这些君主提供了一些争取人民并使人民效忠的一些具体方法,如把人民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人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对国家和他个人有所需求等。马基雅维利也先见地说明君主赢得人民好感的方法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莫要生搬硬套。
最后,马基雅维利强调了在国家处于危难时人民之于君主、国家的重要作用。马基雅维利注意到国家的危难、君主地位受到威胁其来源大体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内部的,来自臣民的威胁;其二是外部的,也就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威胁。而马基雅维利在这方面跟中国先秦法家思想代表申不害的认识基本一致,都认为对于君主来说内部的威胁是主要的。如马基雅维利自己所说:“对于后一种情况(外部威胁,笔者注),依靠坚甲利兵和依靠亲密盟友就能够防御了。”“即使遇有外患,如果君主已经如我所说的安排和立身行事,只要他不是自暴自弃,他就能够如同我所说的斯巴达的纳德比那样抵抗一切攻击。”但是,对于内部威胁,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必须时刻警惕臣民的阴谋,而
“一位君主要能够对抗一切阴谋,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受到广大人民憎恨,因为搞阴谋的人总是指望把君主置于死地来取悦于人民;但是,如果阴谋者认为那样做只能激怒人民的话,他就不会有勇气实现这样一类的意图了”。总而言之只要君主能够避免引起臣民的憎恨和轻视,使人民对他感到满意,他就能够坐稳江山了。
二、关于变革中人民的态度倾向
当人们对旧事物没有明显不满的时候,人们对于以往存在的东西有种习惯性依赖,而新事物的出现除非明显高于旧事物,否则其难于被人们接受。对于社会制度人们更是如此。
君主取得君权之后,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并确保国家
摘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影响巨大,各个时代的人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从着重从君主和人民的互动这一角度论述《君主论》一书中的“重民”思想,以期对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一书有全方面地认识。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重民”思想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24-02
24
安全,不得不采取新的规章制度。而马基雅维利认为:“再没有比着手率先采取新的制度更困难的了,再没有比此事的成败更加不确定、执行起来更加危险的了。”这是因为“革新者使所有在旧制度之下顺利的人们都成为敌人了,而使那些在新制度之下可能顺利的人们却成为半心半意的拥护者……因此,当那些敌人一旦有机会进攻的时候,他们就结党成帮地干起来;而另一方面,其他的人们只是半心半意地进行防御。”最后马基雅维利得出结论:君主必须武装自己,同时对于变革或者说新制度的采用必须慎重,即便采取新制度,君主自身必须是强大的、武装的。正是因为人民对新旧制度的这种态度,马基雅维利看到了君主“取悦”人民之不易,而“大众一旦不再相信他(君主)的时候,他就同他的新制度一起被毁灭了”,因为“他既没有办法使那些曾经信仰他的人们坚定信仰,也没有办法使那些不信仰的人们信仰”。因为人民力量的强大,最后人民对于变革和新制度的态度左右了君主对于二者的态度,马基雅维利的逻辑无疑如此。
最后马基雅维利认为当君主决定要采取新制度进行变革的时候,对于变革的时机也要进行把握。马基雅维利总结道:“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该在人民当中生活,以免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不论是好的或者坏的,迫使自己改弦易辙,因为如果这种变革的必要性是在不利时期发生的,这时你采取严酷手段就太晚了,而你做好事也帮助不了你自己,因为人们认为你是被迫如此,你是不会因此得到任何的感谢的。”这里马基雅维利不仅再次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和君主“与民同乐”的必要,同时告诫君主不要等到人民“揭竿而起”与你处于不利时才采取变革,这样不会“取悦”人民。君主应该具有先见之明,发现现有制度的不足就应立即改进,不要等到人民不满之情已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之时才有所行动。
无疑马基雅维利的见解对于现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的中国来说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也应该具有前瞻性,对于改革的时机也要谨慎把握。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中国儒家“民本”思想自古就源远流长,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魏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舟水之比等。仔细研读我们发现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是有共通之处的。刘泽华先生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方式的特点归结为“阴阳组合结构”,其中“君本——
—民本”的组合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合结构,而“君本”为“阳”,民本为“阴”,“二者的关系应该说是这样的:君本以民本为基础,民本以君本为归宿”,我们认为《君主论》一书中“重民”与“重君”的关系也是如此的。虽然我们分析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一书中的“重民”思想,但并不是要推翻马基雅维利在本书中表现出来的君主专制思想,相反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最后的归宿都是“重君”,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同途同归,其思想更谈不上是民主。
三、对于人民的畏惧与不择手段
任何人谈论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一书都绕不开其
无德的政治手段和其非道德的权力政治观,也就是后人总
结的“目的证明手段正当”。可以说马基雅维利成也《君主
论》,败也《君主论》。伏尔泰说马基雅维利是一个“邪恶的
歹徒”,休谟则称他为“伟大的天才”;莎士比亚则称他为
“凶残的马基雅维利”,列奥·施特劳斯视之为“一个罪恶的
导师”,恩格斯称他为“巨人”,马克思也称他为近代政治学
的先驱——
—马克思站在历史的长河旁评价其人其书时说:
“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
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指出马基
雅维利及其后的一些近代思想家使政治研究独立于道德,
“从近代马基雅维利……以及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
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
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
的了”。虽然《君主论》一书中很多有马基雅维利“重民”思
想的笔墨,但是也不乏其为达目的而主张“屠民”的字节。
在第三章《论混合君主国》一文中在阐述对于新征服
地君主应如何进行统治时,马基雅维利讲道:“必须注意的
是: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
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报复,但是对于重大
的损害,他们就无能为力进行报复了。所以我们对一个人
加以侵害,应当是我们无需害怕他们会报复的一种侵害。”
这里首先“澄清”一下,这种“毁灭”一切的办法绝不是马基
雅维利主张的首要办法,是在君主亲自进驻新征服地或者
对新征服地进行殖民后仍无法维持对其统治时的最后的
下下策。马基雅维利又向我们展示了他要求君主对人民残
酷的一面,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的统治,不得
不说其手段是残忍的、恶劣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正是
基于马基雅维利对于人民力量的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害怕
人民对新君主的不服与报复,害怕人民“揭竿而起”,才不
得已向君主献此下策。可以说这也是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一书中其“重民”思想的反面例证!
四、结语
马基雅维利是极其重视人民的,强调君主应得到人民
的承认和拥护,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本书主张的采取一切
手段、不顾道德的对象是贵族和掌权者,是那些试图利用
君主或者试图分割权力的贵族、教会和有野心的其他国
家。马基雅维利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本书中主张对人民进
行暴政是少之又少的,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君主才可
以这么做,但也是为了巩固政权。
参考文献:
[1][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5.
[2]刘泽华,张分田,等.思想的门径——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Z h e n g Z h i Ya n J i u
☆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孙宇)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