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受体与热休克蛋白90的关系

雄激素受体与热休克蛋白90的关系
雄激素受体与热休克蛋白90的关系

雄激素受体与热休克蛋白90的关系【摘要】雄激素未与雄激素受体(ar)结合时,雄激素受体位于胞浆中,与热休克蛋白90(hsp90)结合。当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后,雄激素受体与hsp90解离,进入细胞核,作为转录因子,调节靶基因的转录,编码特定基因产物。

【关键词】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hsp90)

【中图分类号】r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314-02

前列腺癌是原发于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占成年男性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

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前列腺的生长发育、功能维持、以及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

雄激素对前列腺细胞具有双重作用:在雌激素的协同下,既能诱导前列腺腺体及间质的增生,还能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前列腺肥大(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bph)或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的发生。在雄激素对前列腺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起着十分重要的中间介导作用。

前列腺癌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尚芝群马 媛田晶韩瑞发牛远杰 摘要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 )作为核内转录因子是前列腺癌中最常见的治疗靶标,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 )中雄激素受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前列腺癌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甲基化、乙酰化及非编码RNA 可以通过对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促进或者抑制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将近期关于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学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雄激素受体表观遗传学超甲基化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41146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drogen receptors in prostate cancer Zhiqun SHANG,Yuan MA,Jing TIAN,Ruifa HAN,Yuanjie NIU Correspondence to:Yuanjie NIU;E-mail:niuyuanjie9317@https://www.360docs.net/doc/f2539493.html, Department of Surgical Ur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Institute of Urology,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Urology Based Medicine,Tianjin 300211,China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Youth Project (No.81302211,81202024)and Na-tional Special Project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2012DFG32220)Abstract The androgen receptor (AR),a nuclear hormone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is the most therapeutic relevant target in pros- tate cancer (PCa)and in the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Significant efforts have been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RPC.Recent work ha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epigenetic events in-cluding the regulation of AR signaling by methylation,acetylation,and non-coding RNA in the tumori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PCa.We summarize recent findings on the mechanisms of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R signaling in PCa. Keywords:androgen receptor,epigenetics,hypermethylation,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市泌尿外科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211) 本文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编号:81302211,81202024)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编号:2012DFG32220)资助通信作者:牛远杰niuyuanjie9317@https://www.360docs.net/doc/f2539493.html,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 )是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2013年已经超过肺癌占据首位[1]。尽管大多数前列腺癌在早期就可以被诊断出来,但是当前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逐年升高,与欧美国家不同,由于我国对易感人群行普查工作的相对滞后,大多数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是晚期前列腺癌。对这类患者采用雄激素阻断治疗(androgen ablation therapy ,ADT )是当前公认的治疗手段。然而,在经过1.5至2年的雄激素阻断治疗有效期后,几乎所有的患者均进展为对去势不敏感前列腺癌阶段,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几乎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的死因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和治愈转移性进展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而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是国际泌 尿外科学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也是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雄激素受体是一种细胞核内的性激素受体,通过与其配体雄激素结合而被激活。与雄激素结合后,雄激素受体与胞浆内热休克蛋白90解离,转移至细胞核内。在细胞核内,雄激素受体与雄激素反应元件(androgen response elements ,AREs )结合,激活下游靶基因[2]。在所有关于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中功能的研究中,雄激素受体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大多数来源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内仍然具有重要作用[3]。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基因DNA 序列的前提下,通过某些机制引起可遗传基因表达或细胞表型的变化[4-5]。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 甲基化、染色质改变、X 染色体失活、非编码RNA 调控等内容。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 在去势抵抗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

雄激素及受体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雄激素及受体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8-02-04T11:59:23.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郑威 [导读] 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FIGO分期 III期和IV期),且复发后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为30%-40%,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江苏南京 211200) 摘要: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FIGO分期 III期和IV期)。目前关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卵巢癌是性激素敏感性肿瘤。研究表明,雄激素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雄激素以依赖或非依赖AR信号通路的方式促进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提示或可将AR作为卵巢癌的治疗靶点。综述雄激素及其受体与卵巢癌的关系及抗雄激素治疗现状。 关键词:雄激素;雄激素受体,卵巢癌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发病隐匿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FIGO分期 III期和IV期),且复发后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为30%-40%,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 目前关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涉及持续排卵、炎症反应、促性腺激素、雄激素/孕激素等多个假说。而大量流行病学、遗传学及生物学等研究表明,内分泌因素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雄激素的过度刺激能够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侵袭和转移,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2]。而抑制雄激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利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作为治疗雄激素及其受体相关肿瘤,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因此,本文将回顾雄激素受体及抗雄激素治疗与卵巢肿瘤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其应用于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一、雄激素受体 雄激素主要通过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s,AR)相结合而发挥其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等重要作用。AR是类固醇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超家族成员的一种配体依赖型的反式转录调节蛋白。在多种人体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AR的表达。AR包含AR-α和AR-β2种受体亚型,以及DNA 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DBD)、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LBD)、铰链区域(HD)和核定位区域(nuclear localization domain,NLD)4个结构域。 通常情况下,AR存在于细胞质中与多种细胞因子,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相结合,以稳定的复合物形式存在。除了与雄激素结合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被雄激素激活的AR还可与胞质中特定的蛋白分子相互作用,调节相关信号通路中一系列下游蛋白的表达,继而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此外,细胞质中多种蛋白激酶可通过磷酸化直接激活AR,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此过程并不依赖于AR与雄激素的结合而实现。 二、雄激素受体与卵巢癌 研究表明,卵巢癌是性激素敏感性肿瘤,具有降低雄激素水平特点的治疗方案,如使用口服避孕药,输卵管结扎和子宫切除术等,均能够降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而具有高雄激素水平特点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增加。此外,卵巢癌多见于绝经后,此时卵巢类固醇激素平衡由雌激素转向雄激素,也提示了雄激素与卵巢癌的相关性。 基因分析表明,编码AR基因中CA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影响AR活性。随着CAG重复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数量的增加,AR的反式激活能力下降。而根据一系列关于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大样本研究表明,含较长CAG重复序列的AR似乎能够降低罹患卵巢癌的风险。 三、抗雄激素治疗与卵巢癌 多种体内外研究均表明,雄激素以依赖或非依赖AR信号通路的方式促进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提示在靶向治疗中,或许可以将AR作为卵巢癌的治疗靶点。目前,激素疗法在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临床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AR拮抗剂,多为非甾体类药物,与甾体类AR拮抗药物相比,因其抗雄激素的活性较好,且无甾体类药物的激素样副作用得到广泛研究。 然而,迄今为止,只有有限数量的临床试验评估了抗雄激素治疗在卵巢癌中的疗效。如研究表明,采用具有抗雄激素作用的非类固醇类药物氟他胺(flutamide),对于已行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患者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部分患者的病情有所进展,且氟他胺具有严重的肝毒性,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3]。总而言之,AR拮抗剂作为卵巢癌可行的治疗方案尚未得到验证,而卵巢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抗雄激素疗法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值得研究和期待。明确卵巢癌的组织及病理学类型、肿瘤的进展阶段及AR的表达情况,结合特殊的分子标记物,使抗雄激素有效治疗卵巢癌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雄激素及受体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作为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由于卵巢癌的组织来源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因而雄激素受体表达情况不同,且对抗雄激素疗法的反应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雄激素受体及抗雄激素在临床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以期对其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卵巢癌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Syrios, J., S. Banerjee, and S.B. Kaye, Advanced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from standard chemotherapy to promising molecular pathway targets--where are we now? Anticancer Res, 2014. 34(5): p. 2069-77. [2] Siegel, R.,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1: the impact of eliminating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sparities on premature cancer deaths.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4): p. 212-36. [3] Lukanova, A. and R. Kaaks,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ovaria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current hypothese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5. 14(1): p. 98-107.

人热休克蛋白90α

人热休克蛋白90α,即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国外专家首次报道了Hsp90α的基因序列,确认了该蛋白的身份。1992年外国科学家发现,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调控机制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并不清楚。[1] 热休克蛋白,英文简称HSPs,它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 热休克蛋白90α 清华大学发布消息,山东籍归国博士罗永章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并自主研发出试剂盒,只需要采一滴血液,就可以对肿瘤进行预警和诊断。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种与肿瘤相伴的物质,早在24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蛋白。但这种物质与肿瘤的关系却是罗永章团队率先发现的,项目研发初期曾得到国家、山东省科技资金和平台支持。 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它分泌到细胞里的量越多而且还发现在血液里面它的含量明显多于健康人基于这个发现我们就想能不能作为一个肿瘤标志物就是利用肿瘤病人血液里面含量的变化来测量一个病人是不是得了肿瘤”与其它检测手段相比,肿瘤标志物更加方便快捷,成本大大降低,但如何以这个标志物为基础,生产出临床试剂,是一项更为困难的科技攻关。罗永章团队与普罗吉生物公司合作,用四年时间,研发出了性能稳定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只需要采一滴血,就可以进行肿瘤检测、和疗效评价。[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朱丽)记者今天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罗永章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这是人Hsp90α被发现24年来,全球首个将其用于临床的产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1974年,Tissieres 课题组首先从果蝇中分离得到了HSPs。按照蛋白的大小,HSPs分为HSP100,HSP90,HSP70,HSP60 和小分子HSP。人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Weber课题组首次报道了人Hsp90α的全长基因序列,使该蛋白的身份得到了确认。1992年,Ferrarini课题组发现,人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机制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却并不清楚。 Hsp90α这一全新肿瘤标志物的确认,源于罗永章课题组首次揭示癌细胞分泌Hsp90α调控机制的重大科学发现。2009年,该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肿瘤细胞特异分泌Hsp90

热休克蛋白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第18卷 第1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18 No.1  2005年1月Journal of Medical P ostgraduates Jan.2005 ?综 述?热休克蛋白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颜士岩综述, 张东生, 郑 杰审校 (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个成员庞大的多肽类蛋白质家族。大量资料表明,HSP作为分子伴侣,参与其他蛋白质的折叠、转运、合成等过程,并可与细胞内的其他肽类蛋白质结合,参与细胞的抗损伤、修复和热耐受过程。近来随着对热休克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HSP在肿瘤发病学、治疗和预防医学中的意义已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肿瘤;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5)0120059204 Advance in research on heat shock proteins in therapeutic field of tumor Y AN Shi2yan reviewing,ZH ANG D ong2sheng,ZHE NGJie checking (Department o f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School o f Basic Medical Science,Southeast Univer sity,Nanjing 210009,Jiangsu,China) Abstract: Heat sh ock protein(HSP)is a family of poly2peptdic2proteins with many members.A great deal of data sh ow that heat sh ock proteins act as m olecular chaperones to regulate protein folding,translocation and as2 sembly,it can combine with other peptidic2proteins existing in cells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cess of anti2dam2 age,repair and therm otolerance of cells.In recent years,with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it has arisen extensive atten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sh ock proteins in etiology,therapeutics and prevention of tum or. HSP becomes one of the m ost active research field. K ey w ords: Heat Sh ock Protein; T um or; Diagn osis; Therapy 0 引 言 热休克蛋白(heat sh ock protein,HSP)是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生理、病理及环境因素(高温、缺氧或病毒感染)下均可产生的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最近的研究发现,HSP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免疫与治疗以及机体对肿瘤治疗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肿瘤的预后等都有密切关系。本文仅就HSP 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1 H SP的概念、种类和功能 1962年Ritossa研究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时发现,将在25℃状态下培养的果蝇幼虫置于30℃~32℃的环境中时,果蝇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上出现了新的膨突,其后正常蛋白质的合成被抑制,但却合成了一组特殊的蛋白质,由于这组特殊的蛋白质是在热刺激下产生的,故称其为HSP[1]。HSP通常可分为小分子HSP(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HSP60、HSP70、 ? 9 5 ? 收稿日期: 2004206224; 修订日期: 2004209208 基金项目: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批准号:2002AA302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037183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BK2001003);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项目(批准号:H027);东南大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9223001162) 作者简介: 颜士岩(19732),男,江苏淮安人,助教,医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肿瘤病理学专业。 通讯作者: 张东生(19512),男,河南罗山人,教授,医学硕士,博士生导师,从事肿瘤病理专业。

前列腺癌与雄激素受体基因_CAG_n重复多态性的关系

#论著# 前列腺癌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 重复多态性的关系 王钢 陈光椿 王晓慧 夏冰 张金山 卢建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与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n 重复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应用DNA 双链循环测序方法对34例PC 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2例PC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内的A R 基因(CAG)n 重复数进行测定。 结果 同一PC 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CA G)n 重复数相同;36例患者癌组织A R 基因(CAG)n 呈重复多态性,平均20.06,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CAG)n 重复数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0.05)。 结论 A R 基因(CAG)n 重复数改变的体细胞突变在PC 癌细胞中罕见,该重复数的减少可能与PC 发病相关。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癌; 受体,雄激素; 基因 Study on the polymorphism of (C AG)n repeats within androgen receptor gen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WA N G Gang ,CH EN Guangchun,WA N G X iaohui,et al.Dep ar tment of Pathop hysiology , Second M il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 o study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orphic (CAG)n repeats of androgen r eceptor(A R)gene and occurrence o f prostate cancer (P C). Methods (CA G)n repeats of both malig -nant cells and adjacent nonmalignant cells from 34paraffin -embedded PCs,and that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from 2PC patients w ere assessed using dsDN A cycle sequencing. Results T he number of (CAG )n re -peats in malignant cells w as equal to that in adjacent nonmalig nant cells from the same par affin -embedded PC;the mean of (CAG)n r epeats in the 36P C patients was 20.06w hich w as sig 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 hat of normal men (P <0.05),althoug 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 he po lymorphic distributio n of (CA G)n was found among various grades of PC (P >0.05). Conclusions Shortening of (CAG )n re -peats w ithin AR gen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C. =Key words > Prostate neoplasms; Carcinoma; R eceptor,androg en; G ene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70300)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前列腺癌(PC)为雄激素依赖性肿瘤,雄激素受体(AR)作为介导雄激素生物学效应的关键大分子在P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地位。AR 由位于 X 染色体q 11-12的单拷贝AR 基因编码,后者含有8 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其中第一外显子内含有(CAG)n 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该重复序列在人群中呈现出多态性[1]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多态 性重复序列与PC 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2,3] ,但也 有不同结论 [4] 。我们在研究了中国正常男性AR 基 因(CAG)n 多态性的基础上[5],对该重复多态性与 PC 发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材料与方法 一、试剂 C -32P -ATP 系北京亚辉医学工程公司产品,DNA 测序试剂盒为美国Epicenter 公司产品。 二、标本 34例PC 病理石蜡切片标本及2例PC 患者外 周血标本,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其中高分化8例,中分化13例,低分化15例。 三、方法 1.组织细胞DNA 提取:石蜡切片经HE 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划分开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以此为

雄激素受体与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的关系

① 雄激素受体与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的关系 廖国庆3,汤恢焕,吕新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长沙410008) [摘要]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 )与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SMRT )是否能相互作用及其作用部位。方法:重 组构建AR ,SMRT 基因或其基因片段的质粒,体外转录,合成35S 标记融合蛋白,采用转染试验及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实验(transient transfection ,mammalian two 2hybrid test ),GST 沉淀试验(GST pull 2down assay ),间接免疫荧光观察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的方法,观察AR 与SMRT 的关系。结果:AR 具有内在的转录抑制活性,可与SMRT 直接作用,其作用部位:在AR 分子上位于配体结合区(LBD ),而DNA 结合区能增强这种作用;在SMRT 分子 上则位于羧基端核受体作用区(IDs ),在这个区域的L XXXIXXXI/L 功能基团突变后将会影响AR 与SMRT 的结合。结论:AR 通过其LBD 区与SMRT 分子中的ID2相互作用。 [关键词] 受体; 雄激素; SMRT ; 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Q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347(2004)022******* Androgen receptor and SMRT L IAO Guo 2qing 3,TAN G Hui 2huan ,L U ?? Xin 2sheng (Depart ment of S urgery ,Xiangya Hospital ,Cent ral South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Chi 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drogen receptor (AR )and 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SMR T )and their interaction site.Methods We recombined and constructed AR ,SMR T gene and gene fragments ,in vitro translated 35S fusion protei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 and SMR T using transient transfection ,mammalian two 2hy 2brid test ,GST pull 2down assay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R esults AR possessed an intrinsic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activity and AR interacted directly with SMR T.One interactive sur 2face on AR was mapped to the ligand 2binding domain (LBD ),and the presence of DNA binding domain enhanced this interaction.The binding surface on SMR T was mapped to the carboxyl 2terminal nuclear receptor interacting domain (ID ),and mutation of the L XXXIXXXI/L corepressor motif within this do 2main interferred with the interaction.Conclusion LBD domain on the AR can interact with ID2motif on the SMR T. K ey w ords : receptor ; androgen ; SMR T ; interaction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 ),2004,29(2):0157206] AR (androgen receptor )是核受体的成员之一,它不但与男性成熟有关,而且在前列腺癌进展中有重要作用[1]。SMR T (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是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SMR T 对许多核受体的活性,如ER ,PR ,等具有抑制作用,对平衡体内激素的消涨具有重要作用[2,3]。但AR 与SMR T 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AR 能否与SMR T 作用及其作用部位。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和试剂 AR cDNA ,G al4D BD 与AR 的融 合基因片段(G 42AR A/B ,G 42AR DE ,G 42AR )分别由Dr.Chang (R ochester 大学医学中心,R ochester ,NY )和Dr.Lirim Shemshedini (T oled o 大学,T oled o ,Ohio )惠赠。G 4s 2AR ,G 42AR 是由本实验室构建,用全长人类AR cDNA 插入到pCMX 2G al Xho1和Asp718位点之间,PCR 扩增,由此构建1~500,1~660,501~660,501~919,和661~919AR 各片段,并插入到pCMX 2HA 载体 中,构建重组新的AR 及AR 片段质粒。人类SMR T e [4] 7 51①收稿日期:2003211220 作者简介:廖国庆(19622),男,湖南衡东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通讯作 者,E 2mail :liaoguoq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f2539493.html,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 )  2004,29(2)

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的分析

第十三章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的分析 消化道溃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直接原因是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超过了胃自身分泌的粘液对胃的保护能力,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的胃液使胃壁消溶损伤而引起溃疡。在1964年H 2 受体拮抗剂出现以前,对消化道溃疡很少有满意的治疗方法,所用的药物大多是中和胃酸的无机物和保护胃粘膜的凝胶 剂。H 2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地阻断胃壁细胞的H 2 受体,拮抗组胺或组胺受体激动 剂所致的胃酸分泌,缓解或在一定程度上治愈消化道溃疡疾病。H 2 受体拮抗剂的 化学结构特点是以甲硫乙胺的侧链取代H 1 受体拮抗剂的乙基胺链,常用的药物可分为咪唑类、呋喃类、噻唑类和哌啶甲苯类。咪唑类如西咪替丁(Cimetidine)、依烃替丁(Etintidine)、奥美替丁(Oxmetidine),呋喃类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噻唑类如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Nizatidine),哌啶甲苯类如罗沙替丁(Roxatidine)等。本章以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 丁为例,介绍H 2 受体拮抗剂的结构与性质、体内过程和测定方法。 第一节代表药物 一、西咪替丁 西咪替丁分子式C 10H 16 N 6 S,分子量252.34,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 乎无臭,味苦。在甲醇中易溶,乙醇中溶解,异丙醇中略溶,水中微溶,稀盐酸中易溶。其盐酸溶液(0.9 →1000)在218nm处的吸收系数(E1% 1cm )为751-797。熔点:139℃~144℃。 西咪替丁的化学稳定性良好。在室温干燥密闭状态下,5年内未见分解;加热至100℃持续48小时仍是稳定状态。紫外线对西咪替丁无催化分解作用。用3%的过氧化氢处理西咪替丁,可生成西咪替丁的硫氧化物。 C H3 N H N CH2SCH2CH2NH CNHCH3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夏俊锋 龚开政 张振刚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 扬州 225000) 〔关键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临床药物试验;靶器官保护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9)03-0724-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9.03.06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262);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 重点研发项目(BE2015663) 通信作者:龚开政(1978-),男,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力衰竭 研究。 第一作者:夏俊锋(1987-),男,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心力衰竭 研究。 盐皮质激素(MC )受体(MR)有多重配体,其中包括醛固酮和皮质醇等, 醛固酮是MC 的代表,由球状带分泌, 醛固酮可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当进入这两类细胞胞质后,与胞质内受体结合, 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穿过核膜进入核内, 通过基因调节机制,生成醛固酮诱导蛋白, 该蛋白可能是基底侧膜上的钠泵,因而可加速细胞内钠离子被泵出和钾离子被泵入细胞,因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在调节钠和钾的吸 收发挥重要作用。而皮质醇则是糖皮质激素(GC )的代表,由束状带及网状带分泌,属于类固醇类激素〔1〕 。在正常情况下, 醛固酮起着MR激动剂的作用, 而皮质醇则起着拮抗剂的作用〔2〕 ,两者都与MR几乎具有同等的结合力〔3〕 。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CKD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等疾病与激活状态的MR增加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对MR拮抗剂(MRA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MRA 治疗心血管疾病 目前临床批准的MRA 包括螺内酯、坎利酮和 依普利酮。螺内酯和依普利酮都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非常有效的药物。临床经验证明, 在慢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和地高辛的基础上, 加用螺内酯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并且对左心室心肌纤维化,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症状均有改善。CHF 患者单用螺内酯 效果较差, 但与ACEI 类合用时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在减少患者的病死率的同时还可 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效果更佳,因此建议在已经接受了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的心力衰竭管 理中加用MRA ,这三类药被称为治疗射血分数降低 心力衰竭(HFREF )的 “金三角”〔4〕 。2 传统的类固醇类MRA 第一代MRA 代表药是螺内酯,当血钠降低和 血钾升高时均能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与血钾仅升高0.1mmol /L 就能刺激醛固酮分泌不同的是,血钠显 著降低(10%)时才能发生上述变化〔1〕 。螺内酯作 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拮抗剂, 是因为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坎利酮的分子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因此其利尿作用与血醛固酮浓度相关, 仅在体内有醛固酮时才能发挥其利尿作用, 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切除动物肾上腺则利尿作用消失〔5〕 ,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该药能拮抗雄激素受体(AR),导致男性阳痿,性功能障碍,女性男性化。这一副作用会限制患者的长期服用, 停止服药后上述副作用会消失〔1〕 。第二代MRA 依普利酮是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它克服了螺内酯的副作用,因此副作用较少, 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前景,另一方面依普利酮抗醛固酮活性的效果是螺内酯的2倍 〔5〕 。第 一项螺内酯随机评估研究(RALES )发现, 螺内酯组较安慰剂组高钾血症的发病率稍高一些〔6〕 。服用螺内酯尤其对重度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有益处。第二项是依普利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PHESUS ),该试验对象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和心力衰竭的患者, 结果发现依普利酮治疗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降低13%, 血钾水平较高(>5.5mEq /L )时依普利酮组占21%,安慰剂组占15%,但该试验的结论是依普利酮并不 会导致高钾血症〔7〕 。另一项依普利酮对轻度症状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MPHASIS-HF )同样发现,依普利酮对该类患者有益处,受益人群更为广泛, 与未服用该药的患者相比,服用该药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降低24%, 并且因心力衰竭产生的住院率减少42%, 但依普利酮组发生高钾血症却·427·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2月第39卷

药理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阈剂量 11.停药反应 21.药理效应 2.极量 22.不良反应 3.受体脱敏 13.选择性作用 23.药源性疾病 4.受体增敏 14.受体拮抗剂 24.安全范围 5.效能 15.受体激动剂 25.受体 6.亲和力 16.受体部分激动剂 26.配体 7.后遗效应 17.兴奋作用 27.量反应 8.毒性反应 18.竞争性拮抗药 28.质反应 9.副作用 19.非竞争性拮抗药 29.常用量 10.量效关系 20.药物作用 30.特异质反应 1、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3、受体脱敏:是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4、受体增敏:是指长期使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5、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 6、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成正比。 7、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8、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9、副作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学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物效应成正比。 11、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如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升高。 12、ED50: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13、选择性作用: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的特性。 14、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较弱内在活性的药物。 17、兴奋作用: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水平提高。 18、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相同受体,与受体可逆性结合,从而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19、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20、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1、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2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药源性疾病:少数由于药物所致的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 24、安全范围:指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 2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糖或酶的一部分)。 26、配体:能与受体匹配结合的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性的药物。 27、量反应:指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变化,并可用具体数量表示。 28、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不呈量的连续变化,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之。 29、常用量: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极量的剂量。 30、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五、名词解释 7.主动转运 13.肝药酶诱导剂 2.肝药酶 8.表现分布容积 14.肝药酶抑制剂 3.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 9.生物利用度 15.半衰期 4.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 10.首关消除(首过效应) 16.稳态血药浓度(坪值) 5.肝肠循环 11.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 6.被动转运 1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1.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解离常数负对数或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基于四氢异喹啉-3-羧酸骨架的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基于四氢异喹啉-3-羧酸骨架的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的设计、合 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是ATP依赖的分子伴侣蛋白,参与客户蛋白的构象成熟和功能稳定,防止蛋白经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在Hsp90调控的客户蛋白中,有很多是致癌信号通路中的原癌基因表达蛋白或重要的信号转导因子,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因此,针对Hsp90单一靶点的单一用药抑制其伴侣功能,导致多种客户蛋白的降解,多重阻断肿瘤信号通路,最终摧毁肿瘤赖以生存的整个信号通路网络,能够同时拮抗多个甚至全部肿瘤细胞的标志性特征,有效减少药物耐受。在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针对Hsp90蛋白N端ATP结合域的三维结构及Hsp90与其抑制剂的作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采用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方法,选取根赤壳霉素的5-氯-2,4-二羟基苯甲酸片段,以四氢异喹啉-3-羧酸为骨架,设计、合成了(S)-Tic(A1-13)和(R)-Tic(B1-13)两个系列的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实验揭示了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含手性(R)-Tic骨架的分子活性更高。 CETSA靶向Hsp90α活性筛选结果印证了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实验结 果,(R)-Tic骨架的B系列化合物靶向Hsp90α,而且其芳香侧链提高化合物的活性。两轮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含(R)-Tic骨架的化合物B7呈现最强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最佳的靶向Hsp90α活性。 CETSA“熔化曲线”和ITDRFCETSA(等温剂量反应)曲线证实化合物B7在胞内直接与Hsp90α结合。此外,如同公认的Hsp90抑制剂GA,化合物B7同样能够引起Hsp90客户蛋白水平下调和Hsp70水平上调,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B7靶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