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和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文和祭文

祝文,是祭司飨神之辞,亦曰祝辞。《说文》云:“祝,祭主赞词者。”《周礼-春官》记载,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郑玄注:“此皆有文雅辞令,难为者也。”祭司主持祭祀时作的祝文,要求文字庄重典雅,不容易写好。刘勰也在《文心雕龙•祝盟》中说“祝史陈信,资乎文辞……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这些讲究文采修辞的祭司,也是最早掌握文学语言的群体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又说:“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由此看来,祝文是先民们早期的文学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祝文,非常简单朴素,但其实用色彩与感情色彩都非常强烈。在《礼记-郊特牲》里,记载了一篇相传为伊耆氏时的“蜡(音zha,古有蜡祭)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人们在祈求大自然的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使土不崩坍,水不犯滥,农田不生虫害,不长野草,反映了早期农耕时代人们的质朴而美好的愿望。

从历史上来看,南朝梁文学家任昉《文章缘起》以汉董仲舒《祝日蚀文》为最早以“祝文”命名并形成独立文体的文章。魏晋时期骈文盛行,华丽文风的影响,使祝文也注重文采与修辞。所以后代的祝文,文辞趋于繁複。另一位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萧太傅东耕祝文》曰:

敬祝先穑曰:摄提方春,黍稷未华。灼烁发云,昭耀开霞。地煦景暧,山豔水波。侧闻农政,实惟民天。竞秬献岁,务畎上年。有渰疎润,兴雨导泉。崇耕巡索,均逸共劳。命彼倌人,税于青皋。羽旗衔蕤,雄戟燿毫。呈典缁藕,献礼翠坛。宜民宜稼,克降祈年。愿灵之降,解佩停銮。神之行兮气为,神之坐兮烟为盖。使嘉谷与玄鬯,永争光而无抹哉。(《江文通集》卷三)

这是江淹为萧道成往东郊籍田而作的祝文。此祝文是向穀神祈福,希望这一年来能风调雨顺,五穀丰登。此祝文与“蜡祝辞”相比,明显讲究文采。

据《礼记•礼运》记载:“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郑注:“祝,祝为主人飨神辞也。”换句话说,祝是主人向神或先祖请求庇佑之文。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总结祝文之辞,还有告、修、祈、报、辟、谒诸体,如“祈雨文”、“祈晴文”、“谢雨文”都属于祝文。此外,还有如用于祭奠山川神祇,祈福禳灾的祭文,如韩愈《潮州祭神文》、白居易《祭庐山文》等。徐师曾《文体明辨》将此类祭文均归

入“祝文”之类,以区别那些专用于丧葬送死之祭文。并定义为:“按祝文者,飨神之词也,……考其大旨实有六焉:一曰告、二曰修、三曰祈、四曰报、五曰辟、六曰谒,用以飨天地、山川、社稷、宗庙五祀群神,而总谓之祝文”。而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在《文章学史序》中则直接说明:“以人告神,则为祝文”。

祝文多用于重大祭祀场所,格式一般为四言体之韵文,因格式固定,虽经骈文影响,但文辞亦难以出众,故而曆世名篇不多。古人把祝文不但用于祈神求福,也用于士庶婚丧私祭,下面援引“亲迎告庙祝文”、“新妇庙见祝文”、“于归告庙祝文”及“入棺祝文”、“启灵祝文”、“新正祭祖祝文”各一:

亲迎告庙祝文:维某年某月某日,岁次某某,嗣孙某某之子某遵礼将亲迎于某氏。百两既成,诵国风以将事;三星有耀,捐吉日而成婚。谨以酒菓,用申虔告。尚飨。

新妇庙见祝文:维某年某月某日,岁次某某,嗣孙某某之子某以某日成婚,新妇某氏,敢见先宗。谨以榛松献礼,略表夫孝思;枣栗修仪,聊致其诚敬。伏翼昭鉴,俯垂荫庇。谨告。

于归告庙祝文:维某年某月某日,岁次某某,嗣孙某某之女某凭媒妁通词,遵某氏捐吉迎归,行结婚礼。伏以标梅迨吉,正值及笄遣嫁之年;纳征请期,已届御轮俟门之日。谨以酒菓,用申虔告。尚飨。

丧礼入棺祝文:维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不孝孤哀子某谨以牲醴致奠于故父(母)某公(某氏)之前曰:不孝罪深,祸延我父(母),一梦不返,百事已矣。兹值入棺,号痛惨裂。父(母)耶何忍,子耶难忘。永诀中天,欲见无从。谨告。

丧礼启灵祝文:维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不孝孤哀子某谨以牲醴致奠于故父(母)某公(某氏)之前曰:谷辰方届,神明莫留。灵輀既驾,涕泗交流。往处佳城,安居宅幽。谨告。

新正祭祖祝文:维某年岁次某某,正月朔,孝裔孙某敢昭告于列祖列宗之神曰:年华如驶,节序更新。椒花献颂,柏叶制铭。音容虽远,报本情殷。逢兹岁首,旧典宜遵。谨具牲醴,佐以资盛。荐修岁祀,奠献恭伸。谨告。

祭文

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表达哀悼或祷祝用以诵读的文辞,乃古今丧葬祭祀必须之物。其主要内容是哀悼、追念死者生平、讚颂死者言行、功德,以寄哀思。《文心雕龙•祝盟》说“…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申之作也。”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祭文》也说:“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出:一是祭文出现

于汉魏时期;二是祭文是由古代祝文引申而来。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诔辞、哀辞、祭文,亦一类也,皆生者悼惜死者之情,随作者起义而已”。说明了所谓哀祭文就是指用于祭奠与悼念死者的相关文体,如诔文、哀辞、吊文、祭文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在对祭文下定义时说“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已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这再次从内容和目的上重申了“祝文”和“祭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文心雕龙•祝盟》在谈论祝文特点时说到:“凡群言务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祝文是对神灵寄寓了无限的希望的文辞,语词诚笃,祈求迫切,态度极为恭敬。它的存在基于人们对自然的无奈和对神明的信仰,人民必须以真诚恳切的心情来祈祷。并且祝文作为一种祭祀文辞,是要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诵读的,因而在语句和韵律上有所要求,读起来要琅琅上口;而说到祭文时则是“奠基之恭哀”。刘勰有云:“祭奠之楷,宜恭且哀;若夫辞华而靡实,情郁而不宣,皆非工于此者也。”这就要求祭文要蕴藏著浓厚而情深的真挚情感,通过深切之语表达出对逝去之人的惋惜和哀悼。虽然也需要语词精淮、韵律和谐,但感情在祭文中的比重远远超出了对形式的要求。从文献来看,祭文文体形式比较灵活,其言文无定式。多以文言散文、韵文、四六骈体文而成,传世之作蔚为大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史上这个体裁的三大名篇。

下面我们再援引几篇古人的士庶弔丧祭文:

男丧祭文:维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某某等谨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某公某某先生之灵曰:

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彝兮,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突尔潜踪。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鸡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鉴我微衷!伏维尚飨。

女丧祭文:维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某某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某母某太夫人之灵曰:

嗟乎!夫人之德,钟郝流芳。夫人之誉,彤棺休杨。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梁。幽冥永隔,实为可伤。忝刀眷属,闻讣彷徨。爰具牲醴,奠祭于堂。仰祈灵贶,是格是尝。伏维尚飨。

祭师长文:维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某某谨以牲醴致奠于某公之灵曰:

呜呼!岁在龙光,哲人之凶。噫嘻先生,会适其逢。清若克励,恺悌方正。胡不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