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近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近代化
学生姓名:贺艳霞学号:200602020011
政法系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张守权职称:副教授
摘要: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层面的洋务运动到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深层精神文化层面的五四运动。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历史事实也为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中国近代化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 From the surface level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middle level of the Reform Movement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to the deep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54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is long,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The historical facts of our culture's attitude towards foreign today provide references.
Keywords: Cultural;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 前言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西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了一些新迹象。因此,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中国开始了步履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关于近代化的启动问题.美国社会学家M ·列维将其分为“内源发展者”和“后来者”两大类型,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早发内生型的,近代化的启动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内部,比如英、美、法等国就是这样的,后发外生型的如德国、日本、俄国及当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后发外生型的国家来讲,近代化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于外部世界的压力和示范效应。因此,这些国家的近代化之路就显得比较曲折和艰难。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讲更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近代外来文化的直接冲击下,与外来文化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具体来讲,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中部分官员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前期(60到7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后期(70到90年代)除继续进行“自强”的活动外,又在“求富”口号下,陆续创办了诸如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培养洋务人才,使洋务运动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
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阶段:中国的制度近代化首次提上历史日程的无疑是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的戊戌变法在很多方面实施了改革。在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任用维新人士;在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在文化方面,开学堂培养人才,翻译书稿传播新思想,创报刊开言论,开办京师大学堂;在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此次的变法是在光绪皇帝的旗号下发动的,上谕中说:“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礼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切实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1]这是一次切合时宜的改革,但却被顽固派扼杀了。变法的失败,有种种原因,顽固派的传统观念,维新派实力微弱而又缺乏策略,皆是其因。但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而且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接下来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三阶段:精神文化层面的近代化当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当时,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口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李大钊等人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制了条件而且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五四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推动作用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如第一部分所述,中国社会是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这就决定了外来文化的传播,必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认为:一切文化,只要它是有活力的,就是传播的,包括纵向的延续和横向的交流。对于外来文化,根据吸收文化区域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其不同要素的不同需求,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也就不可能绝对的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而吸收的文化元素,也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进而更新、演变,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规律,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是经历了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再到深层的精神文化的过程,与之相应的则是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代化的推进作用,同时彰显了文化传播由表层到深层循序渐进的规律。
㈠表层的物质文化——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