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脑机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的研究综述
沈祥英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09370125
【摘要】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由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而受到关注,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也有很多。而关于其脑机制的研究近年也成为了热点问题。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左右脑半球优势至今还存在争议。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颞顶交界区和顶叶等多个脑区。搞清楚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生理基础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意识缺陷的病理机制和深入了解一般面孔识别、心理理论及自我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我面孔识别脑机制脑区
1 引言
看一张你和别人的合照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第一个看自己的脸,然后再看别人的脸?或者在一大堆的快速呈现的照片中,要是其中有你的存在,你总能看到你自己的照片?我们对于有自己面孔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就注意到了。对于自我面孔识别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很多的研究和关注。自我面孔是个体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重要特征,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与识别他人面孔相比较, 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神经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探究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具有不同于识别他人面孔的神经机制,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2】。
自我面孔识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即人们对自我面孔的识别快于对他人面孔的识别;2、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存在文化差
异,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不会产生这一效应;3、自我面孔识别的正性自我偏见,正性自我偏见是指个体在知觉自我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目的是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最近研究者发现自我面孔识别也存在性自我偏见,而且具有内隐的特点【3】。、
自我面孔识别的这些特点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是因为人们在加工自我面孔的时候和加工他人的面孔所用的加工过程不一样?还是自我面孔识别所激活的脑区不一样?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主要与大脑右半球相关, 左半球也参与了加工,前部脑结构,如额叶和前扣带回都参与了自我面孔识别,但是自我面孔识别与哪些脑区相关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4】。下面我们就对于关于自我面孔识别过程中脑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小结。
2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的研究
2.1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半球优势
2.11 左右半球无差异
自我面孔识别功能在脑半球中的定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最先对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基础进行探讨的人是Sperry和Zaidel(1979),他们用由于手术而我切断了两半球间的胼胝体2个癫痫病人作被试(由于半球间胼胝体的切断,投射到患者一侧半球的任何图片只能被该半球处理),通过短暂的偏侧化效应,他们给被试的一侧半球呈现自我刺激(例如,自己的照片)和非自我刺激(例如,家庭成员的照片)发现,自我面孔识别与亲密家人面孔识别几乎相同,认为可能两侧半球都有参与自我面孔识别【5】。
2.12 右半球优势
1999年,Keenan给一些健康被试呈现正立或倒立的自我、熟悉者和陌生人的面孔,实验要求被试尽快按键指出面孔属于哪一类(在用左手和右手两种反应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自我面孔识别显著快于熟悉者和陌生人,而且这种“优势”只在用左手反应时才发生,他们认为这种双手反应差异反映了右半球在自我面孔加工中的优势【5】。Keenan在后来的对脑裂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2001年Keenan对5名被试者左右脑半球分别进行麻醉,他们向患者呈现由名人面孔和患者自己面孔所合成的面孔图像,并要求患者记住。待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之后,他们向患者同时呈现患者自己的面孔和名人的面孔,要求患者选出先前呈现过的面孔(实际上麻醉期间出现的是两者的合成面孔)。结果左侧麻醉时,5名被试均选择自我;而右侧麻醉时,仅1例选择自我,表明右侧大脑半球可能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半球【5】。后来Platke等的一些研究也支持右脑半球在自我面孔识别中的优势。
2.13 左半球优势
Turk等(2002)给胼胝体切断被试的一侧半球投射患者自己和一名作家一一熟悉者面孔的合成图像,被试自己面孔的结合程度不断变化,在要求指出面孔是自己的还是作家的任务下,被试的左半球优先辨认出了自己的面孔,以高度熟悉的他人面孔代替自我面孔也获得了这一效果,这一实验表明左侧半球在自我面孔识别加工中占据优势【6】。
众多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所以对于自我面孔识别中是左半球还是右半球在占主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2自我面孔识别的有关的脑区
2.21前额叶皮层
很多的实验研究都发现自我面孔识别与前额叶皮层有很大的关系。
Kircher等(2000)给被试呈现:自我-陌生人和同伴-陌生人的合成图像,让被试按照自己、熟悉者、陌生人对图像进行分类,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右边缘系统(脑岛、海马结构、杏仁核)、内侧颞叶和左侧前额叶下部和内侧额回都得到激活,而且与熟悉者相比,自我优先激活了左前额区【6】。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面孔识别的障碍主要与颞枕部的N170、额中央部的P400、及额叶的N300等部分的异常有关【7】。说明自我面孔识别与这些脑区有很大的相关。
Platek等(2004)呈现给被试一系列的名人面孔(在其中也有一些被试自己的面孔),让被试观察面孔时想人物的身份,结果在呈现出自我面孔时右前额叶(主要包括:右侧额上回、中回和下回)唤起较强【6】。
Uddin 等人让被试区分自己和熟悉他人的合成面孔,结果发现与熟悉他人面孔相比,自我面孔激活了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这表明右侧额下回在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时候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研究发现自我声音的识别也会引起右侧额下回的激活,认为右侧额下回与自我的抽象表征有关。还有一项研究中, 被试在自我面孔识别之前进行了不同的“自我”概念的启动,让被试在一个包含“我”或者“我的”的故事中查数这类词汇的个数(独立性的(independent)自我概念启动)和在一个包含“我们”或者“我们的”的故事中查数这类词的个数(相互依存的(interdependent) 自我概念启动),结果发现:在独立的自我概念启动条件下,自我面孔识别激活了右侧额中回(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8】。
Platek 和Kemp 比较了原始的和变化了50%的自我,亲属,朋友和不认识他人的面孔识别, 结果发现内侧额回(medial frontal gyrus) 与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gyrus)共同参与了不确定情形下的自我与他人的分类与决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