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生态视角下的科技人才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锐:人才生态视角下的科技人才评价
孙锐
来源:科技日报 2014-06-29 02版
决策视野
[导读]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然而人才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却成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绊脚石。人才评价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对科技人才的有效甄别、选拔、使用和激励,进而影响到我国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健全人才评价工作迫在眉睫。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然而人才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却成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绊脚石。人才评价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对科技人才的有效甄别、选拔、使用和激励,进而影响到我国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健全人才评价工作迫在眉睫。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人才评价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很多人认为,仅以“论文、外语、文凭”这三大指标论人才、论英雄,伤害了不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而评出来的人用不上,用得上的人评不出,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此外,功利主义、官本位和人情评价等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导致虚假浮夸之风盛行、学术腐败行为难止。评价行政色彩过浓、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分类不足、评价标准遭人诟病、评价结果难以反映人才整体能力水平,是人才评价中广泛存在的突出问题。
科技人才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途径等,即由谁来评价,评价什么,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要健全和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把握人才评价的一些内在逻辑以及各环节间的基本联系,并在人才评价规则制定中顺应遵循,这样才能保证科技人才评价更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
科技人才评价联系着科技人才生态
人才分布在各个专业、行业和职业之中,不同人才个体在其领域内都占有一个“生态位置”,同时具有对应这一“生态位”的能级和影响力。人才生态是由或小或大的科学共同体、专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共同组成的,体现着“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化”力量。
人才个体在共同体中所处的“生态位”由人才自身的能力、价值、专业化水平等多种专业化因素所决定。由于人才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才个体所占据的生态位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仅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科技人才而言,对其的评价过程也就是确定人才在
某一专业领域中处于何种“生态位”,表现在通过一定甄别和测评手段挖掘、评估、显性化其人才价值、能力、能级、影响力,同时,也评价其“生态位”的活跃程度,即个体发展潜能的过程。在一个科学领域的人才生态中,学术大师,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居于顶层;而初出茅庐,刚入职场的新手可能居于底层。但随着人才的成长发展,其“生态位”也会不断变动。对一名科技人才来讲,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职业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其在专业人才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不断攀升的过程。
科技人才评价要遵循真正的同行评议
由于科技人才都联系着一个由科学共同体、专业共同体组织形成的人才生态,那么科技人才评价是否有效,就要考量“评价”是否反映了两个实际:一是人才个体在专业领域人才生态中处于什么位置;二是人才个体在其专业领域内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由于不同学科间存在专业壁垒和信息不对称,要得到真正能够反映客观实际,具有一定价值的评价结论,只有通过专业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才能讲得清楚。“同行专家”对专业领域内人才生态的框架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认知。专家们头脑中都有一副人才“生态地图”,他们在认定人才评价重要信息,把握人才评价关键因素,确认人才生态位置方面比其他人更具话语权。
作为评价主体的“同行”,是指那些足够“专业化”的专家,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眼光”和评价能力才能“慧眼识珠”。而“业外人士”往往很难知晓业内的创新标准和人才质量参照系。同业评议背后的实质是科学共同体评价、专业共同体评价,让“专家选择专家,让人才评价人才”应该是科技人才评价的核心技术路线。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政府不是专业机构,领导也不是专业人士,可他们却在实际操作中去评价成果、评价人才。沿用考核干部的办法去评价人才,在实施中又以“方便管理”为原则,这必然导致人才评价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为利益相关者牟利,背离了科技人才评价的初衷。
科技人才评价一定要业内来评、同行来评和第三方来评,而不是由政府来评,组织来评,领导来评。虽然我们以往也提到推动科技人才“同行评议”,但评出的人才仍旧“不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行专家”出了问题。在实践中,所谓“同行评议”往往被执行为熟人评议、就近评议、方便评议、小圈子评议,甚至让跨领域的专家来评议,这不是“真正”的同行评议,不是业内权威人士的同行评议,不是能代表专业共同体的同行评议,不是本领域本方向的同行评议,也不是能够辨别人才生态位的同行评议。这些所谓“同行评议”,与其说是在选拔人才、激励人才,不如说是在耽误人才、戕害人才。当前,高校职称评审之所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中不遵循真正的同行评议,导致人才评价不公恐怕是一个重要问题。
科技人才评价应有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科技人才评价与科技成果评价密不可分。在科学共同体、专业共同体中,科研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自有一套潜移默化的体系,同时它也是专业人才生态得以自组织的规则之一。笔
者调研发现,实践中,在一个具体的,较成熟的学科内,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会有公认的基本要素,标准已不成为一个问题,只是要求评价主体是“领域专家”。同时,由于不同学科有所差异,各领域内的“人才”内涵和人才“价值”体现各异,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当前在整体上,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是“行内知道,行外不知道;下面知道,上面不知道;一线知道,领导不知道”。还有一些部门、机构将人才评价简单化、政治化,妄图使用统一标准、一套规则对各专业各门类的人才进行“同一化”评价、“标准化”评价,结果导致了很多矛盾和问题。
人才评价标准是个相对概念、时空概念。人才发展不是定制式的,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才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在不同时间(时期)、不同空间(地区),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更会有所差异。标准是分层、分类、多元的:有国际、国家、地区标准,有产业、行业、企业标准,也有系统、部门、机构标准,一级标准的门限值可能是另一级标准的最高点。今天的“高层次”人才,放在未来的评判视角下,可能称不上“高层次”。人才“标准”要到产业、行业、学科、领域中去发现,将它交给科学共同体、专业共同体和“业内”人士去制定,否则就会是“站在岸边学游泳”,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目的和手段脱节。
在当前阶段,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需求、战略定位和人才生态给“人才标准”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是可行之举。政府的职能定位是健全同行评价机制,提供人才发展政策导向,而不是制定具体评价标准,主导人才评价过程。否则,评出的人才将难以被社会部门和市场主体所接受,被科学共同体、专业共同体所认可。目前“高级工程师”职称难以获得产业企业等效认同的尴尬就是这类问题的突出反映。
当前,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国际高层次人才数量稀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应着力建立和完善以专业人才评价专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减少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减少行政“认定”和行政干预,遵循市场法则,赛马而不相马,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将精力投入到完善同行评价、市场评价等开放式制度和环境建设上来,让科技人才在市场竞争和价值创造中脱颖而出,不断涌现。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