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6-03-17 杜晓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article/vocational/2006/03/20060317104526.htm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障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定位;特色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异军突起,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高职”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自1999年国家决定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高职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
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占44.7%。无疑,高职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每个城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
(二)高等教育资源扩大,高职校均规模增加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占60.5%。伴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大,高职的校均规模也不断增加。校均规模由2003年的2893人增加到2004年的3209人,高职的办学规模效益进一步凸现。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近几年,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2004年中央专项资金完成了重点向数控技术专业领域倾斜,以加快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满足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扶持了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江西等6个省、市3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开创了地方统筹的高教管理新体制,政府统筹迈出实质性一步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有力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省级政府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进行了结构布局调整,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有了明显扩大。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际联合会议制度,联合多部门解决高职问题的制度。《意见》涉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开创了多部门合力解决高职问题的新局面。
(五)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以法治教的轨道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和保障条件进行了规定;2001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4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使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依法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就业形势严峻,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大问题
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的声誉要靠毕业生就业来体现。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大大低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生源竞争激烈,扰乱了高职正常的办学秩序
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的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和质量。近几年,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为抢生源,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各种招生中介的出现、刊登虚假广告、利用高就业率吸引高中毕业生等行为,还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把与一些名存实亡的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合同作为幌子,吸引学生就读,扰乱了正常的职教招生秩序。
(三)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没有形成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一些由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一旦羽翼丰满就要升格为本科,办学科型高等教育。这种倾向不仅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更重要的是使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由于高职存在盲目攀比学历教育、普通教育的现象,使升格成为主要导向,一些高职院校也以帮助学生高考复习招揽学生的手段,变相地使高职院校成为第二次高考的预备学校,偏离了创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基本上参照传统的本科和专科模式办学,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展教学,没能体现出高职的办学特色。尤其是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课程内容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
(四)公众对高职的认识依然存在严重偏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独生子女现象引发的对子女教育期望等因素,使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当前企业转制、机构调整,使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也使培养一线生产人员的职业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
我国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职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双重困境”。国家期望通过发展高职解决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同时也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又未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财政投入相当有限。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目前高职的劣势地位,出现了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高职,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高职收费一般高于本科而上不了高职的问题。
(五)高职管理体制的统筹与协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省级政府的高职审批权。实施地方统筹以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面临严峻挑战。如2004年对高职层次招生没有按计划控制住规模,超招了30余万人,在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适应我国区域差异国情的分类指导等方面,中央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宏观调控面临挑战的同时,微观层面的学校办学自主权也没有真正落实。尽管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32条至38条规定了高等学校七项办学自主权,即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学校内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等;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但高职院校在招生、课程开发、教师聘任等方面仍缺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的权力。
(六)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与一般专科相比,高职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资本投入。然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人们多以为办高职是低成本投入,这也造成了目前高职多举办很少硬件投入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状况。
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就业导向
以往解决失业人口主要依靠经济快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解决200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从2001年开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解决60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的经济增长不足以解决当年的就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就业导向。从高职发展本身来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存在三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