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养鹅现状及发展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三省养鹅现状及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06-2-20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鹅业研究开发中心作者:[ ]
1 东北三省养鹅现状
1.1 发展现状
“北养南销”的市场驱动了东北三省大力发展养鹅国内对鹅肉需求的最大市场在南方,广东、广西两省素有“无鹅不成席”之说。
特别是港澳地区,每天都要从大陆进口大量活鹅食用。
南方有12个省市的人喜食鹅肉,其人口总计有5.9亿人,假定每人每年吃1只鹅,则需近6亿只,而南方12个省市年出栏商品鹅不足3亿只,尚有3亿只市场缺口。
南方确有发展养鹅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和气候条件,是东北三省无法可比的,但最大的不利条件就是天气炎热时间长,因为鹅是喜冷怕热的禽类,气温超过25 ℃时,种鹅就急剧减产或停产,南方超过25 ℃的时间有7~9个月,再加上缺乏高产鹅种,所以南方扩大商品鹅的出栏量困难较大。
巨大的市场缺口将给北方发展养鹅提供了良好契机。
1.1.2 鹅业龙头企业牵拉东北养鹅迅速发展5年以前,东北三省每年出栏的商品鹅100%以白条鹅的方式出售给南方各省。
受市场经济的熏陶和启发,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东北企业家将投资转向了鹅的产业,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公司饲养种鹅,然后将鹅雏出售给农户,农户养大后公司再回收、屠宰、加工、销售,形成了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龙头企业及时回收商品鹅,保证农民有稳定的利润,农民放心的养,上规模的养,所以东北三省养鹅得到迅速发展。
1.1.3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促进了鹅业发展东北三省地处东经118°53′至133°11′,北纬38°43′至43°25′,总面积为7 900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 665.6万hm2,草原1 197.9万hm2,河流1 000余条,总人口1.06亿。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例如黑龙江、吉林两省,人均占有耕地量分别为全国第一和第二。
吉林省人均占有粮食全国第一,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全国第一,东北三省每年粮食总产701亿kg。
辽宁、吉林两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黑龙江属于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日气温超过25 ℃的只有2~3个月。
丰富的饲料、饲草、水资源和地理气候优势都非常适合发展养鹅,肉鹅和肥肝鹅可常年生产,鹅羽绒含绒率高,羽绒品质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
东北三省养鹅95%都采用放牧加补饲的方法,过了育雏期后,主要靠放牧或种植牧草养鹅,适当补饲,可降低饲养成本30%~50%。
这些天然优势降低了饲养成本,从而促进了农民大力养鹅。
1.1.4 规模化养殖已成为发展趋势由于东北三省土地面积大,草原及荒山荒坡多,可采用放牧养鹅或种草养鹅,降低了饲料成本,市场又好,所以养鹅户由年出栏几十只逐渐向年出栏几百只、几千只、上万只方向发展。
目前年出栏2 000只以上的占0.5%,年出栏1 000~
2 000只的农户占3%,年出栏500~999只的农户占8%,年出栏200~499只的占50%。
规模养殖的发展,促进养鹅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了产品的规模和质量,稳定提高了农民养鹅的经济效益,又进一步促进了东北三省养鹅业的大发展。
1.2 存在不足
1.2.1 靠天养鹅,千家万只散养仍是主要饲养方式目前东北三省养鹅业中的主体是个体养殖户,在饲养量上已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文化。
在开始养鹅前没有得到很好培训,不知道对不同生产阶段的鹅怎样进行饲养管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饲养户在鹅生产发育最关键时期,不喂精料或给粒料过少,造成鹅生长发育不良,出栏体重轻,可食部分胸腿肉占的比例较少。
除了种鹅场外,没有科学饲养程序,千家万户散养、散放造成出栏商品鹅的鹅龄和体重参差不齐,给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及无公害食品生产带来了较大难度。
1.2.2 饲养设施和饲养条件落后目前东北三省从事养鹅的农户,多数想通过养鹅来致富,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在开始时随意修建简陋的鹅舍,并将鸡、鸭、鹅混养。
由于养鹅生产的大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造成舍内的小环境条件恶劣,不仅严重影响着鹅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还使鹅经常发病,鸡、鸭、鹅病交叉感染,引起高死亡率,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有些地方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养鹅,使鹅在舍外长期风吹露宿,遭受着昼夜环境变化的影响,鹅必须通过大量的营养消耗来保证在环境变化中的恒定体温,一旦环境变化剧烈,鹅不能适应时,就会发病。
另外传统观点认为,必须结合水才能进行养鹅。
当然在保证良好水质的条件下,有水则有利于鹅生产性能的发挥。
但长期在静止的或小面积水中进行水陆结合饲养,由于鹅长期向水中排粪,而使水质遭受污染,大量致病细菌繁殖,使鹅容易发病。
特别是当公鹅与母鹅在水面交配,水中致病微生物极易侵害公鹅生殖器,继而感染母鹅的生殖道,严重影响着鹅的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发挥。
1.2.3 季节养鹅仍占主导地位,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受多方面影响,东北以春夏养鹅为主,还未能形成常年均衡生产。
季节养鹅方式,使扩大产量较难,导致鹅产品市场目前仍缺口较大。
由于受鹅抗病力强的影响,对鹅病的研究较弱,饲养规模较少时,发病率较低,当饲养
规模较大时,发病率急骤上升;旧的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疫病又出现了。
例如,小鹅瘟到目前仍然发病率较高,又出现了副黏病毒,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地影响养鹅的经济效益。
1.2.4 没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可循,没有一个规范的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可依,造成各地生产方式各异,产品质量各异,成为产品出口、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的重要障碍。
2 对东北三省鹅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鹅业,应借鉴我国发展肉鸡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规模化饲养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后盾,遵循“产、加、销一条龙”的运行机制。
这样才能确保鹅产业科学有序稳定发展。
力争在稳定扩大国内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使其成为我国畜牧业和世界畜牧业上的一个新亮点。
根据本人多年对鹅业的研究与推广实践,建议构建科学生产技术体系。
2.1 建立鹅的良种繁育体系种鹅是生产的源头,其质量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杂交鹅,比饲养本地鹅提高效益至少30%以上;建立良繁体系有利于鹅产业科学有序发展,有利于满足养鹅户对良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出口创汇。
在东北应有计划地建立完善的鹅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良种选育及杂交改良,这是提高鹅产品质量,提高养鹅效益的最基础环节和有效措施。
同时还应对地方优良品种进行资源保护,划定良种保护区,避免盲目杂交导致良种资源丢失。
2.2 建立疫病防控体系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不算”,这句话可以看出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
要想使鹅业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其包括已明确或未明确疫病的及时准确诊断,有效的防控技术措施,安全高效疫苗的研制及生产,鹅群体内抗体效价的监测,常见病的正确诊断,低残高效治疗药物的研发与生产等。
只有高效地控制疫病的流行及常见病的有效治疗,才能保障鹅业的健康发展。
2.3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包括品种标准(育雏期、育成期、育肥期、产蛋期)、饲养标准、鹅舍建筑标准、疫病防控及用药标准及饲养工艺标准等。
只有实施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才能生产出标准化产品,才能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由鹅业大国变成鹅业
经济强国。
2.4 建立产品深加工体系目前,东北三省年出栏的1.2亿只商品鹅多以鹅白条、鹅原毛的形式出售给南方深加工企业,鹅肥肝也以冷冻保鲜的形式出售给全国各地的星级宾馆和酒店,没有得到经过精深加工所带来的高附加值效益。
建议东北各大养鹅企业可采用与有经济实力的南方同类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对鹅产品进行就地深加工,减少长途运输原料造成的浪费,也可避免因长途运输可能携带某些传染病的危险。
2.5 建立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尽管科学养鹅的系统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全部建立,但有一部分鹅的科研成果已经成熟,应加大推广示范力度。
例如新育成的鹅品种(品系)、种草养鹅、种蛋的人工孵化、提高育雏成活率、主要鹅疫病的免疫程序、鹅肥肝生产技术和鹅活体拨毛技术等等。
通过示范饲养,将广大养鹅户引上科学养鹅之路,才能保证养鹅走上高产、高效、稳产之路。
2.6 建立市场信息体系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今天,必须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应建立科学准确、反应灵敏的信息体系。
不仅要瞄准当前的产品需求、价格波动、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贸易形式,还要研究潜在的和未来的市场需求。
不仅要看到国内市场,还要看到国际市场,及时反馈市场动态,避免盲目生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理优势正在削弱,国内与国外鹅业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建立信息体系才能确保中国是鹅业生产大国、鹅业经济强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