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小说批判意识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
(首先我想说,这篇文章是我们代写,但客户拿了文章却不见人了,这客户真无赖,真无无耻,现在也不知道他用了没有,希望他的领导能看见,这种败类就该解雇,我们都有写作经过和聊天记录)
摘要:
刘震云,集众多身份于一家,在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
他不甘平庸,视创新为生命。
从不自称“先锋派”的他却是文坛上地地道道的先锋派,在当代批判意识作家群中堪称最强作家,被称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具有“大蔑视”、“大义愤”、“大想象”、“大感觉”的意识。
他的笔杆驰骋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权力、文化、人性的嘲讽与批判。
刘震云的小说作品有几十部之多,其中《一地鸡毛》这篇中篇小说的发表,标志着刘震云小说创作达到成熟期,也是他被称为“新写实派”的中坚的缘由,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之后刘震云用“八年磨一剑”的精神创作了《故乡面和花朵》,达二百多万字,在当代小说中是篇幅最长的一篇小说。
在众多作品中,刘震云用他的如椽之笔书写官吏弄权、人性畸变、民众凄苦,嬉戏怒骂历史与现实,冷嘲热讽人性与权力,以知识分子的批判使命去完成解读社会与人生的任务。
批判意识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底色,本文就从这一方面去探究他的小说创作的特色,解读人类学意义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刘震云小说批判主题方法意义
一、刘震云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缘由
在作家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客观的社会生活限制了作家创作的随意性。
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与其出身,经历有关。
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刘震云的批判意识的形成也不是空穴来风。
(一)、苦难的童年经历
童年时代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快乐、最恣意的幸福时光,可对于刘震云来
说却不堪回首。
他出生于1958年4月,8个月的时候就离开父母由外祖母养育,因为赶上特殊年代生活条件差,活过来就是一个奇迹。
刘震云幼小的心灵是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的,他曾亲眼目睹路上许多人走着走着就一头栽下去,再也起不来,因此,童年时期对于刘震云来说是就是一场噩梦,在心底留下无法抹掉的烙印,永远挥之不去。
但也这是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让他明白了人世的艰辛和无奈,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呈现出的所有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农村,他的视线也没有从农民身上离开过。
直到现在,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创作风格也都潜在地留存了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子。
(二)、坚定的百姓立场
刘震云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平民立场、写作姿态和表达方式。
他的叙述不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而是站在和平民平等的位置进行一种对等的交流。
他曾说过,他的作品不想教育别人,不想把读者限制住,而是要把读者的思路打开。
他坚持写作的“零度情感”,从不做价值判断。
他的作品多从吃喝拉撒的生活琐事开始,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诗情画意的意境,只有日常的家长里短、权利的明争暗斗、官场的尔虞我诈。
刘震云的小说展示给我们的是生活残酷的一面,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没有什么是亮色的,人的精神不断萎缩,没有理想、包袱,有的只是对生活的失望。
正是因为这些小人物活的卑微,活的无助,却还要活得义无反顾,这给刘震云带来了无限的力量,让他的作品始终坚持为底层的百姓歌唱、助威,批判社会中的不平和罪恶。
二、批判的主题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好的作品,读者既能从中找到自己又能找到问题,进而进行追问与反思。
刘震云的文章看似毫无感情,实则是以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
他能以真心去体味生活,所以他的小说形式多变,内容多元,内涵深刻。
他的批判意识也是源自内心的,他批判权力,批判文化,批判人性。
(一)、批判权力
权力贯穿着刘震云小说的始终,从早期的《一地鸡毛》到后期的《手机》《我叫刘跃进》,文中的主人公都受到权力的控制。
这种控制从政治领域延伸到精神领域。
刘震云站在平民立场上审视并批判无处不在的权力。
他有从不动声色的场
景中找出权力的诱因的能力,他一层一层剥开看似庄严而神圣的权力运作方式,从而让人们感到权力并不神圣,进而对权力进行批判。
应该说刘震云早期作品中对权力的批判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到了后期,他对权力的批判也越来越尖锐。
(二)、批判文化
刘震云从早期的叙悲情到后期“新历史”的书写,再到对中西方文化信仰和精神问题的揭示,都将写作视角集中在文化层面上。
他不仅对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文化做了审视,同时也辩证的解读了民间文化。
更批判了所谓的精英文化。
刘震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权力文化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描写揭示“官本位”意识干预和侵入百姓日常生活的过程。
比如《故乡面与花朵》中,象征统治者的小天鹅们多次欺骗、愚弄村民。
另外,刘震云坚信民间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如《故乡天下黄》就表现了刘震云对民间文化的审视。
刘震云更深刻的批判封建知识分子,他人为那些知识分子终日读书,满嘴仁义道德,实质上确实统治者的帮凶。
(三) 、批判人性
很多作家都热衷于赞美已逝的或正在失去的人性美、人情美,他们希望以此对抗显示中的丑恶。
刘震云却不同,他眼中的人们人性中充满了自私与残忍,在现实中迷失了本性。
《塔埔》中,他将人性的自私描写得十分精彩。
而《新兵连》则把人性的残忍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一己私利甚至不惜杀人放火。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人性早已迷失在金钱和权力中。
总之,刘震云的笔下没有正常的人性,他们要么自私,要么残忍。
三、批判的方法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没有相同样式的,但批判意识自始至终存在于刘震云的作品当中。
他通过反讽、审丑和戏谑调侃等方式表达他的批判意识。
(一)、用反讽表达批判
反讽是一种常用的文学表达技巧,小说中如果恰当的运用这种技巧,在表达上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说鲁迅对反讽艺术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老舍、张天翼也是运用反讽的高手,再往后,刘震云对反讽艺术的运用算得上是对前人完美的回应。
反讽手法的运用标志着刘震云的创作风格趋于稳
定并成熟。
刘震云的童年和少年是悲苦的,所以他对下层人民的愚昧和麻木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因此,刘震云的讽刺既没有幸灾乐祸的成分,也没有俯视众人的意味,他的讽刺更像一件充满喜剧的外套,衣下掩藏着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反讽手法贯穿于刘震云小说的始终。
从《新兵连》到《手机》他对反讽手法的运用越来越成熟,意味也越来越深长。
(二)、用审丑表达批判
丑与美一样是美学概念,这一美学概念普遍存在于自然中,社会中甚至是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
刘震云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丑”的审视。
在他看来社会中到处都有假丑恶,真善美被完全扼杀。
刘震云丑化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以人体的缺陷给人物命名,如六指、小麻子、女兔唇等等。
他笔下的丑角从头到脚都搭不上美感的边,他们到处表演,恶心世人。
刘震云文中的人们之间缺乏感情,充满了虚伪、欺骗、算计和谋害,让人读不出丁点人性之美。
刘震云审视丑意象的目的是批判,只有我们面对丑时才会想去批判,正所谓丑过以后才会有美,恨过以后才会有爱。
他如此钟情于丑正是源于他极度的热爱美。
(三)、用戏谑调侃的语言表达批判
戏谑调侃的方式主要有戏仿,戏仿的目的是嘲讽与讽刺,它是一种不协调的、轻佻的模仿。
刘震云很擅长运用戏仿来表达批判。
他的戏仿既仿整体结构也仿具体话语。
可以说刘震云的戏仿是普遍的,常态的,是俯拾即是的,是信手拈来的。
刘震云把历史当做戏仿对象,他仿权威话语,仿经典文本,他颠覆了正统历史。
他的作品看似轻松诙谐,实际上充满了批判与对文化的思索。
他对历史的戏仿其实是为了影射和讽刺特定的政治与文化。
他的戏仿充分证明了他的才智,他让人们在笑声里体味悲苦与凄凉。
四、批判的意义
刘震云作品中的批判意思,及源自于苦难的农村生活经历,又源自于批判国民性的大师鲁迅。
他借鉴鲁迅的批判形式,开辟了新的批判视角,揭露生活中假丑恶,追求真善美,呼唤人世间失落许久的美好东西的回归。
显然,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义重大。
(一)、非启蒙性的国民批判
如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国民自私、愚昧、麻木的劣根性依然存
在。
在金钱的诱惑下,部分官员贪污受贿,愈演愈烈,部分国民道德水平低下,假文凭毒奶粉时常出现。
改造国民劣根性,任重道远。
刘震云深知这一点,为此,在这一道路上,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用笔杆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抨击,用笔墨对美好人性进行呼唤,成为一名鲁迅式的作家。
与鲁迅不同的是,刘震云以乡村守望者的身份看待民众,以非启蒙的方式,深入民众,审视民众,触摸乡民的心跳。
但对历史的看法上,刘震云相似于鲁迅。
他认同鲁迅的观点,认为现在的中国也还是五代、宋代、明季,中国的灵魂有的涂抹太厚,难以查出底细。
鲁迅考察历史,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希望通过作品唤醒麻木的同胞。
虽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仍一生与封建礼教抗争,指出阿Q形象就是那时的典型国民。
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也塑造了当代阿Q——刘跃进,在其身上发生了一些列事件,足以看到阿Q的影子,只不过刘震云是用曲折迂回的风格展现给读者。
(二)、绝望背后的救赎
刘震云批判、否定历史,怀疑时代,都是出自于对民族历史的深深大爱。
他希冀在废墟上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人是人的未来”,刘震云对人的关注十分明了的体现在作品中,他对人产生绝望,但又给予希望。
在其早期作品中多次赞扬人性美,如《塔铺》呈现乡村充满了人情美与人性美;《一地鸡毛》刻画了一位来自于底层的善与美化身的小学老师;《故乡面和花朵》描绘了些许令人倍感温馨的场面。
在后期作品中,刘震云将救赎力度加大,在批判之中流露着同情与理解。
小说《手机》中的奶奶是善与真的象征,通过她来审视严守一,让人们看到奶奶就是这个世界的期望。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两位主人公的寻找给了人们希望,带来了光明。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可以讥讽历史与权力,可以嘲谑人性与父权,可以倾覆人伦与传统,但他也保留了一个反讽的底线,这是他对国民劣根性救赎的有力武器。
小说中生生不息的底层精神的存在,给人性平等、人性尊严的构建带来了可能。
结语
古人说过:“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
”刘震云入木三分的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关系,以批判、讥讽的手段成功展现出来,体现了文学的价
值。
他始终把文学当做志业,以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为读者奉献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感动着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周罡、刘震云:《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文学评论》,1995 年第 3 期。
[2]、摩罗:《刘震云:中国生活的批评家》,《当代作家评论》,1997 年第 4 期。
[3]、赵鹏:《习以为常和迷茫不解处见丑恶与悲惨——论刘震云小说中的鲁迅因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