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陈彩凤

(灵璧县教师进修学校

安徽·灵璧234200)

【摘

要】唐代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充满现

实主义精神的诗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及时地记录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广阔面貌,并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关键词】杜诗

现实主义精神

表现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3-0040-02

杜甫(712—770)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顶点,被当时及后世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作品数量上以及反映现实的广度、深度、效果等方面大大地超越了一般众人,从而有了更高的历史认识价值。

本文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探讨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杜甫诗歌及时地记录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杜甫自35岁入长安,一生未尝稍离时局。他时刻以心忧天下的情怀和敏锐深刻的眼光关注着时局的发展,故而,当时社会所发生的较为重大的事件,他都一一用诗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比如:“去年潼关破”“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等诗记录了至德元年哥舒翰失守潼关事;“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记录了借兵回纥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记录了至德元年冬兵败陈陶斜事;“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记录了兵败青坂事;至德二载(757)九月李俶统率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人进至长安城西,准备与叛军决战,杜甫闻讯作《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后唐军克复长安,又克洛阳,肃宗还长安,杜甫闻讯作《收京三首》;收复长安、洛阳后,安庆绪率残军退守邺城,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史思明奉表归降,杜甫喜不自禁地写下了《洗兵马》;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守卫洛阳,连未成年的男孩和白发苍苍的老妇也被强迫入伍,于是他写出了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有些诗还可以补史书之未载,如《三绝句》写“前年渝州

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所记两次杀刺史事,史书未见记载。

以诗写时事,不是自杜甫始,但能始终关注时局,以大量诗篇广泛地记录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杜甫是第一人。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以诗反映社会生活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

二、杜甫诗歌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广阔面貌

杜甫诗歌之所以堪称“诗史”,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件件历史事件,还在于它从更广阔的角度描绘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时代生活画面。

对社会生活全景式的描绘:如《忆昔二首》(其二),以大量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开元盛世”时期人口繁盛、谷物丰实、出行平安、工商发达、政清人和的社会生活图景。该诗历来为人称道,也常被史学家引用做研究“开元盛世”的注脚,的的确确可以看作是以“诗”写成的“史”。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来描绘时代的生活画面:国势时局、山川风物、权贵骄奢淫逸的生活、文人穷困偃蹇的遭遇、流民呻吟流血的处境、征夫舍命戍边的不幸……,时代的广阔图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杜甫用诗歌加以生动地呈现。其中,现实性最强的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等史诗。以上诗作中描绘了安史之乱前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耽于淫乐;统治者剥削百姓,大肆聚敛;百姓生活的极端悲惨艰辛;国家遭受的严重摧残破坏……。这些诗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描绘了大动乱、大破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唐帝国在这场大动乱、大破坏中国势维艰、山河破碎的局面,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当然,在任何时代,苦难和伤痕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每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目的也绝不单纯是为了揭露疮痍、展示丑恶。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同样发掘出了苦难时代中温馨美好的生活画面。《彭衙行》、《赠卫八处士》两首诗中,描写到

*[收稿日期]2011-10-31

[作者简介]陈彩凤(1973-)女,安徽灵璧人,现为灵璧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第15卷·第3期

2012年6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3Jun .2012

40

陈彩凤: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了在逃难和探家途中受朋友热情接待的情形;《羌村三首》写到了在“生还偶然遂”的离乱中归家探望时,邻人满墙围观,对自己充满同情,并携酒热情相慰的情形。离乱中这些温馨的画面、苦难中这些温暖的真情,是那样的珍贵、美好而动人,她是生活的真实的另一面。杜甫对苦难时代中温馨美好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当然不是意在粉饰,也没有削弱时代的离乱感,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安定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透视现实生活的多方面图景:《丽人行》描绘了“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杨氏兄妹骄奢淫逸之态,《负薪行》刻画了夔州一带负薪背盐、贫苦艰辛的劳动妇女形象,《饮中八仙歌》展现了士大夫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豪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塑造了“一舞《剑器》动四方”的一代著名舞蹈家风采……

前人认为,杜甫诗歌“史”的性质不在一篇两篇,而是句句皆是“史”。此论或有夸张之处,反倒让人明白了,杜甫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确实不是可以用逐篇列举的方法便足以说明的。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以最宽广的渠道通向了时代社会生活,从最广阔的视野反映了时代现实。

三、杜甫诗歌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杜甫诗歌不仅记录历史事件、描写社会图景,也不单是为了展示时代现状、揭露社会弊端。杜甫是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以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以诗歌来做着社会批判的。因而杜甫诗歌更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深刻地昭示了时代精神、准确地传达了人民心声、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昭示了时代精神:安史之乱前,年轻的杜甫就有着凌云壮志,并十分自信。《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自信,前期的一些写景咏物之作,也气势壮大、格调飞扬。他笔下“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胡马、“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荒芜”的苍鹰,威猛雄健、气势非凡,实是自己的写照。以上诗作,鲜明地表现了安史之乱前盛唐时代人们所特有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建功立业的抱负。安史之乱后,人们则有着靖平国难、力图中兴的深沉热烈的渴望,这种时代精神在杜甫诗歌中同样有着动人的体现。在安禄山反叛之初,他就满怀激情地号召“男儿生世间,及时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为了早日平叛,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连他笔下普通的妇女——

—一位新婚送别丈夫上前线的妻子,也劝勉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当肃宗初立,他似乎看到了中兴的迹象,以欣喜兴奋之情写到“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传达了人民心声:杜甫诗歌的现实性在替人民代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悲陈陶》描写“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表达了饱受叛军蹂躏的京城百姓盼望官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前出塞九首·其一》借一位“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的战士之口,传达出了人民反对穷兵黩武、怨恨不义战争的心声:“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无家别》中的主人公两次被征,家破母亡,于是他发出了悲愤的诘问:“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何以为蒸黎”是千百万苦难的人民通过杜甫之笔发出的责问,是杜甫代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提出的强烈控诉!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作为一位时刻关心时局,又曾置身于朝廷政治中的诗人,杜甫的不少诗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杜甫遭逢乱世,目睹世间疮痍,看到了社会病根所在,于是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玄宗后期大开不义边战,对吐蕃和契丹用兵,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杜甫在《前出塞九首·其六》中予以大胆议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乾元二年收复两京后,杜甫作《洗兵马》,结句表达洗尽甲兵、永不再用的殷切希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不长用”。从杜甫以上的政治见解中可以看出,其政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由他自身仁民爱物、执着入世的儒者思想决定了的。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态度,也是由他所身处的时代决定了的:安史之乱导致唐帝国发生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导致了诗歌风貌的转变——

—理想色彩减弱,现实情怀浓厚,沉郁的情感替代了豪迈的格调。这两方面的因素,把诗人杜甫造就成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杜甫诗歌真正具备了“史”的性质,杜甫也因而高出了只对社会生活作出简单、直接摹写的其他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

[1]《杜甫选集》邓魁英、聂石樵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1]《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1]《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四章》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唐诗风貌》余恕诚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1]《杜甫评传》莫砺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